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十七歲食事

十七歲食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28K 次

  高二剛分到新班級,我仍經常沉浸在舊的關係網絡中,在一種“舉目無親”的悲涼中無法自拔,幸運和快樂都微乎其微,更多的是一種手忙腳亂的不知所措感。熬過一週,失魂落魄地在學校對面的小店買炸雞排,又想起英語課上做的有關“emotionaleating”(情緒化進食)的閱讀理解,我嘆了一口氣。店主問我:“要什麼味道的炸雞?”我小聲說:“要甘梅和黑胡椒味。”店主又問排在我後面的同學,一個熟悉的女孩子的聲音對店主說:“和她一樣。”
  
  我一扭頭,看見我的同桌正一臉燦爛地衝我微笑,向我擺着手。我也衝她微微一笑,像上課時扭頭和她對視一樣。
  
  食物是打破人們交往壁壘的渠道,十六七歲,正是胃口極好、很容易餓的年紀,“我好餓”,大概是每天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大家都會帶很多吃的來學校,然後在同學間全部分掉,沒人真正在乎自己最後留下了多少。分享的過程確實帶給人一種巨大的滿足感,大家一起拿起小圓餅乾,像模像樣地碰在一起說“乾杯”,然後塞到嘴巴里。這種活動偶爾也在上課的時候進行,只要老師一轉過身開始寫板書,大家鼓鼓的腮幫子就開始蠕動,有時候塞進嘴裏的是巧克力餅乾,一笑,牙齒都是黑的。
  
  我在教室後面的小花盆裏種了幾顆綠豆,在它們長出了矮矮的小苗後,每次我去澆水,都有人問我:“能吃嗎?”“能吃了嗎?”
  
  真應該把那些真摯可愛的面容畫下來。
  
  我的前桌崇拜一個日本漫畫家,她常把那個畫家的書帶來給我們看,全是關於食物的,很能治癒心靈,看完後心情可以立馬變好。她說自己是一個感性的人,最容易被食物所蘊含的人情所打動。
  
  其實不光她如此,圖書架上,那些對食物描寫有格外興致的作家顯然是更受歡迎的,所以他們的文集——但凡有關於吃的內容的章節,總是磨損得更快,而這些對食物有着非凡熱情的作家們,似乎也因此變得可愛了起來。
  
  比如讀《雅舍談吃》。我看到盡興處會滿心歡喜,招呼前後左右的人,一起分享一種穿透文字的心理飢餓感。
  
  “看這兒!看這兒!”有人指着被標記的段落,三四個腦袋湊到一起完成一次興致盎然又莊嚴肅穆的默讀,想象中的味道喚醒味蕾,然後在不言中,彷彿能聽見響亮的吞嚥口水的聲音。食物帶來的分享交流的慾望逐漸接近飽和點。
  
  譁——開始了!某人開始帶頭分享自己嘗過的某種食物的體驗,或分享自己的看法或見解。
  
  “我去廣西玩的時候吃過這個!”
  
  “羊肉太羶了。”“我覺得還好啊!”
  
  “我想吃拔絲紅薯……”
  
  “我也想……”
  
  但談論最多的永遠是那些似乎已經失傳的手藝,紫薯燜肉、金華火腿燒墨魚片……我們努力想象不同的食材通過不同的組合和做法所呈現的口感,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汪曾祺對這種失傳總是遺憾悵惘,可我好羨慕他。食物是有時效性的,它們最後變成一小部分人的獨家記憶。它們的全部信息也像被壓在玻璃夾片中的標本一樣,變成薄薄的念想。
  
  所有的食物都會過期,可是吃到它們的時候,你可以假裝安慰自己給了它們永恆。
  
  我剛剛開始留心食物華美外表的陷阱。“剛剛開始”意味着在這件事上的意志力和執行力還很薄弱。對食物,尤其是對高糖高脂的食品,總是欲拒還迎,可是一想到金黃薄脆的薯片塞到嘴裏咀嚼時的炸裂聲和脂肪顆粒在舌頭上噴薄而出的感覺,想到一抿嘴就幾乎化掉的半熟芝士的奶香氣息在口腔裏蕩氣迴腸的感覺,我就意亂情迷。
  
  吃是一件快樂且任性的事情,代表着一種率真和孩子氣,可好像也只有在某一年齡段才能真正肆無忌憚地食你所想、食你所愛。一些明星被諷刺賣“吃貨人設”,也是如此。
  
  “多大的人了,你不管理自己嗎?明明在努力保持身材,還要所有人都以爲這是天生吃不胖的瘦人體質,這不是拉仇恨嗎?”
  
  可事實上,人類對食物的熱情確實是無限高漲的,只是隨着認識的提升和對自己愈發嚴格的要求,才知道有些放肆和不修邊幅是不對的,是對自己不利的。於是開始學會在控制中經營自己,壓抑——至少是暫時壓抑口腹之慾。
  
  我姐姐就屬於那種十分自律的人,她有規律的作息時間,清晰的課程安排和嚴格的飲食限制。奶茶店開在健身房樓下,她從來都是目不斜視地徑直走過。只有一次她走了進去,那是在她完成把體脂率降到15%以下的目標時,給自己的小小獎勵。她猶豫了很久,終於小聲點了一杯烏龍奶蓋,不加奶蓋。我和店員都愣在那裏,面面相覷。
  
  我小時候挑食,不吃的食物能列出一張長長的清單。那時候,我對食物的鑑賞很單純,不會去考慮它的營養價值、昂貴价格和深藏背後的人文底蘊。只要好吃,就深得我心。
  
  長大後,那些我不吃的東西確實變少了,原因很多,但我更多地把它歸於“第二味覺”的發育,帶給我體驗食物口感的無限可能性,儘量多去嘗試,不能太過執着於自己原來的喜惡。
  
  少年在飲食中交際、挖掘、體諒、懷念,這大概是某種歷程的縮影。比如我的熱愛、選擇與權衡。我還有好胃口,還可以在回家的前一天給媽媽打電話,告訴她明天中午我想吃板栗雞塊。我還有成長的能力和食物支撐下的努力方向,這就讓我對一切食物的熱愛都有了可以被原諒的理由。

十七歲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