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三國演義》讀後感_簡短

《三國演義》讀後感_簡短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三國演義》讀後感_簡短

《三國演義》讀後感_簡短

今天時間有限,簡單回答。看過《三國演義》三遍,每一次都感覺不一樣。

第一次,完全按作者的筆調站在劉備這一邊,爲蜀漢滅亡而嘆息。對很多細節完全忽略,崇拜關羽和諸葛亮,覺得趙雲厲害,希望當初是桃園四結義,讓趙雲排老四。那時候鄙視曹操和周瑜,誰讓他們要陷害劉備和諸葛亮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_簡短

第二次讀完三國,關心是的呂布、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許褚、典韋、張遼、龐德等人武功排名。

第三次讀三國,已人到中年。這次讀完,發現甚多。

首先覺得羅貫中語言簡潔,語言風格完全不同於施耐庵的《水滸》,頗有古意,適合歷史小說,提升小說逼格。我想有些人把《三國演義》當作歷史,與作者語言風格有不小關係。據說羅貫中參與了《水滸》寫作,我想羅貫中與施耐庵有些分岐,用更近於文言文的方式寫三國,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從效果來看,比純白話寫作要好。當然這是我個人認識。

其次,我覺得:羅貫中表面上是尊劉抑曹,“玄德”、“先主”地在《三國演義》中稱呼劉備,但也不時地抖一些劉備的糗事和壞事。認真看,羅貫中筆下的劉備其實是腹黑僞君子。

再次,我覺得《三國演義》在情節的邏輯性上、人物言行上都有一些bUg。也就是《三國演義》的漏洞不少。這個問題應該歸集爲羅貫中的寫作顧慮,他既要迎合當時民衆心理,也要服從朝庭的文化導向,還想融入他個人認識,又要儘量符合歷史事實,在這些限制下,難免顧此失彼。我個人還有個觀點,我覺得有些漏洞是羅貫中故意爲之,也算春秋筆法的創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