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烏合之衆》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烏合之衆》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烏合之衆》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烏合之衆》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導語:《烏合之衆:大衆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 下面時由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希望你們能喜歡!

《烏合之衆》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第一篇】

翻閱這本書是被書的名字所吸引,以爲講述的是帶有黑色幽默的諷刺小說,看完才知道是研究羣體心理的書籍。

勒龐的這部心理學力作被翻譯成漢字只有寥寥200多頁,但他卻探討研究了“羣體的感情、道德觀、觀念、信念、意見的變化範圍、推理與想象力、分類”等許多與羣體心理相關的問題。

剛開始看的時候有點晦澀,覺得沒什麼特別之處,說服力並不強,作者所講述的不過是指出當時所處社會很多重要現象,而這種現象恰巧在目前的社會也廣泛存在,這或許就是該書如此暢銷的原因。

從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到勒龐是一個不顧世俗眼光,憑藉自己本能的嗅覺去揭露人類的虛榮心,將種種可悲的人性曝光於公衆讓人們自己審視。

他懷着絕望的心態看着羣衆在法國掀起一場場革命,諷刺那些所謂理性的人,偉大的羣衆,以及平等和幸福!

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作者歸納出羣體的一般特徵:頭腦簡單、多變、易受暗示以及少數領袖人物的主導作用等,這些都是我們現在社會中依舊存在現象,在這裏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當一羣人聚集在一起後,就容易產生與一個人單獨活動所沒有的感受,會覺得充滿支持,自己不是異類,會跟風學着這個小羣體其他人的做法,會很輕易地被慫恿喝酒、抽菸、賭博,這些以前自己從來不會沾上的惡習,在此時此刻沒有感覺到任何不對。

最直觀的現象比如過馬路,國際友人戲稱“中國式過馬路”,只要在馬路兩邊一羣人中,有一個人闖紅燈,會接二連三的有人闖紅燈,很多人都是跟風,覺得自己不跟着做,會被恥笑,會是異類,只有跟着多數人的路徑纔不會讓自己顯的那麼扎眼。

同理可得,同樣這羣人,在優良社會道德的暗示下,我們也會遵守宿遷文明20條,不闖紅燈、禮讓行人、不亂扔垃圾等等,這就是勒龐所說的羣體中頭腦簡單、易受暗示的情況吧。

再比如國外舉行的動物保護遊行示威,爲了達到某種目的,先有個領袖類的人物帶動一小股人遊行,再擴大到整個科室、整個院,就跟得了流行性感冒一樣,總找不到病源一樣,在遊行施壓時,官方做法是把帶頭的領袖類人物(類似代表)抓起來,進行談判,互相商討後達成一致,馬上又恢復平靜。

雖然他們僅僅是羣體中最普通的一員,但其中不乏頭腦聰明的人,但是羣體衝動怎能獨立於大衆,理性也無法阻止傳染。

當一個人習慣於用推理和討論方式說明問題時,往往在羣體中是沒有地位的,因爲在觀念簡單化效應的作用下,面對羣情激奮時,他說的一切顯的那麼的蒼白無力。

因爲他意識到他在挑戰“羣體的力量”,他自己是異類,當面對這些被傳統觀念衝昏頭腦的羣體時,即便自己洞悉其中的利害關係,再怎麼努力,都會覺得自己十分偏執和無知,不如同羣體一起陷入其中,但事後卻又覺得自己愚蠢。

很多時候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很難,人之初,性本善,一個人終其一生保持不變的事情只發生在理想世界。

只有環境單一,才能造成明顯的性格單一;反之,就可能造成性格的不單一,所以我們在羣體中顯現不同於一般單獨時的特徵。

該書中對羣體的相關特徵有很多描述,很多地方理解還是有困難。

但最終,我們應該理解,就像勒龐所說的一樣,“我們不該對羣體求全責備,說他們經常受無意識因素的左右,不善於動腦筋。

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他們開動腦筋考慮起自己的眼前利益,我們這個星球上根本就不回成長出文明,人類也不會有自己的歷史了”。

【第二篇】

烏合之衆》是羣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成書至今已有100多年。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羣體的認識,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堅信“衆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等羣體智慧,但本書卻直言不諱、簡單粗暴地指出羣體的諸多劣根性,認爲羣體中累積起來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非天才的智慧,正如羣體不會比伏爾泰更智慧,而是伏爾泰一人要比整個世界更智慧。

整本書讀下來,最大的感受是羣體是如此的盲目和缺乏理性,這種心理劣根性直接導致其只能用平庸的智力來處理當下工作。儘管基於特殊的時代背景(法國大革命)和學科背景(羣體心理學萌芽階段),使得該書的部分觀點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但安靜地讀下去會發現,書中關於羣體心理特徵的論述對今天的我們仍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私以爲該書最精彩之處是對羣體心理特徵和行爲的描述。整本書的核心觀點是:羣體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隱藏着羣體力量的祕密。所謂的羣體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一羣人,從心理學的視角可以將羣體界定爲:在特定情況下,聚集成羣的個體的思想和情感全部朝向同一方向,此時個體的自覺個性消失,轉而形成一種集體心理,接受心理統一律的支配。在集體氛圍下,個體智力差異被削弱,個性也被削弱,異質性被同質性吞噬,無意識特質逐漸佔據上風,往往趨向於衝動、盲目、缺乏判斷力和批判精神等。造成羣體無意識的原因在於:無意識心理活動在生活、邏輯思考中的作用都是壓倒性的;羣體壓力、羣體感染、羣體暗示的作用。

羣體的感情主要表現爲:

1)羣體的衝動、易變和急躁;

2)易受暗示和輕信;

3)情感的誇大與簡單化;

4)羣體的偏狹、專橫和保守。

作者認爲只有絕對的、毫不妥協的、簡單明瞭的觀念才能對羣體產生絕佳的影響力。同時,羣體的推理能力十分低下,所接受的推理方法只是表面上的相似性或連續性,但是羣體的想象力很強,能進行形象思維,越是不同尋常的、傳奇式的東西,越能打動羣體。不可否認,這些特徵對組織羣體活動,比如現代企業營銷管理,特別是廣告宣傳具有很大的借鑑價值。但本書最引人思考之處還在於:羣體時代下如何保持個體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避免成爲“烏合之衆”。

時下,微博、論壇等網絡媒體將大家空前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羣體無意識特徵表現越來越明顯,最典型的莫過於充斥在網絡上的各種罵戰,網民的討論熱情可以被瞬間點燃,動輒數以億次的點擊量與關注量,討論也從最初的聲討演變成污言穢語的謾罵,從當事人的人身攻擊延伸到其無辜的家人,甚至被逼上絕路,此時的參與者已經喪失了理性、道德和判斷,僅是一羣“烏合之衆”。同時,爲迎合大衆的無知趣味,絕大多數的新聞報紙已經放棄了向人們傳授某種主張或信條的權力,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充斥着輕鬆的專欄、社會花邊新聞等。在羣體特徵表現如此明顯的時代,如何不盲從、堅持獨立思考、保持個體的獨立性是我們都該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本書給於的最大啓示。

【第三篇】

這本書耳聞已久,一直以爲是一本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學書籍,也從別處聽說過本書的一些觀點,如“個人在羣體中的表現與獨處時有明顯差別”、“羣體整體呈低智商、易衝動、無邏輯等特點”云云。拿到書的時候簡單翻了一下,發現本書著於1895年,距今已120年有餘,同時很多都是作者勒龐受到法國國內及歐洲國家的革命運動影響,而對社會羣體進行思考得出的相關理論[]。這本書讀起來絕對不是輕鬆愉悅的,如果不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思維很容易開小差。

一、羣體的基本特徵

本書起始章節對於羣體心理進行了分析論述,總的來說羣體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羣體總是受無意識因素支配,羣體易衝動、易改變、急躁,被外界刺激所奴役;羣體更易受到暗示及輕信;羣體的情緒誇張、單純;羣體易偏執、專橫和保守。

如果上述羅列的這些特性看起來有些抽象的話,你可以想想幾年前愛國青年抵制日貨、抵制家樂福等羣體事件。即使你沒參與過這些活動,事件過後留下的視頻影像資料也可以如實的還原現場,我曾問過一位參加抵制日貨活動的朋友的感受,他的頭兩個字說的是“瘋狂”。據他自己描述,當時他只是抱着看熱鬧的心態隨着人羣圍觀而已,完全吃瓜羣衆一個,去之前他也只覺得這樣的活動無非就是拉個條幅,呼個口號而已。當大家喊得口號從“抵制日貨”變成了“趕走小日本”“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人人都是熱血沸騰,彷彿不做些激烈的舉動都是不正常的,於是人羣裏有人開始建議砸掉路邊的日系車輛,這時的羣體已經沒有邏輯可言,如果當下有人提出來“這些日系車都是中國工人在中國組裝的,不應該砸”,非但無人會用說理的形式提出反駁,甚至憤怒的情緒有可能還會波及到這個人。

這樣的事情也充分應證了“羣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孤立的個人有主宰自己行爲的能力,而一旦融入羣體,這樣的能力似乎消失殆盡”。

二、是什麼影響了羣體的意見和信念

1.首先是間接因素,包括種族、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教育。

種族和傳統大抵可以歸爲一類因素,因爲一個種族的傳統一定是這個種族形成的綜合產物,它是種族漫長延續過程中不斷積累而形成的。沒有這些傳統,文明是不可能形成的,沒有對傳統的破壞,進步也是不可能的。種族和傳統對於羣體觀念的影響,舉個不太恰當但方便理解的例子,中國人過年在傳統觀念裏是一定要回家團聚的,而美國人就沒有這樣的羣體觀念;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看到了春運的壓力,選擇打破傳統過年不再隨春運大軍回家,而選擇出國遊,這種打破傳統的行爲可以看做是一種進步麼?

而政治和社會制度嚴格來說也是種族的產物,制度的形成依靠的是種族傳統、觀念、習俗等,而傳統、觀念、習俗卻很少根據新制度的發佈而立馬發生大的變化。存在於不同種族中的不同制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更適合相應的種族,更體現了該種族羣體的需要。暴力革命改變的可能只是表面,其本質卻依然如故。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延續了兩千年的歷史,朝代更迭不斷,但集權制卻從未發生根本變化,甚至強化了這種制度,很大程度上應當承認它是當時的羣衆迫切需要的產物,是中國古代種族生存的條件。

書中同樣論述了教育對於羣體形成觀念的影響。作者批判了當時法國對年輕人的教育僅僅存在於書本,僅僅要求取得相應的文憑,卻缺失了年輕人最應該得到的教育機會——從實踐中認識世界。教育對於改善年輕人頭腦的作用還是不可忽視的,但作者顯然表現出了對當下教育制度的不滿與擔憂,“爲當前這一代人提供的教育,有理由讓人灰心喪氣,這種教育下培養出來的頭腦,冷漠而中立,且逐漸演變爲一支心懷不滿的大軍,準備隨時聽從烏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辯者的暗示。”

2.影響羣體意見的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詞語及套話、幻覺、經驗、理性

形象、詞語和套話對於羣體的影響很好理解,羣體的想象力可以通過灌輸給他們的口號而得到激活,使模糊的形象變得更加深刻。理論和說理在羣體中戰勝不了詞語及套話。“團結就是力量”“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這些廣爲流傳的口號,一定比苦口婆心的解釋更深入人心。一些詞語套話雖然在時代變遷中一直存在,但這些詞語喚起的形象和羣體賦予其的意義卻在發生着不斷變化,不同種族對於同一詞語的理解也存在差異。如作者舉例,拉丁民族的“民主”更多是指個人意志及自主權要服從於國家所代表的社會意志及自主權,因一切黨派一概求助於國家(對於該實例我只做敘述,能力有限未做詳細考證)。而美國的“民主”卻恰恰相反,國家要儘可能保護個人意志的發展。

前面已經說過羣體是不受推理影響的,演說家和領頭者總是藉助羣體的感情而非理性,所以想讓羣體相信什麼,首先得搞清楚令其興奮的感情是什麼。作者拋出的一個觀點不得不引起思考,“幻覺引起的激情和頑愚,激勵着人類走上了文明之路,在這方面人類的理性沒起到多大作用”。

3.羣體領袖及其說服的手法

芸芸衆生總是願意聽從意志堅強之人,而這些人也知道如何使羣體接受他們的看法。斷言、重複、傳染,是他們激發羣體熱情的法寶。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瞭,越容易深入人心,但如果沒有重複的斷言,不會在腦海中生根發芽。斷言的不斷重複就會形成流行意見,強大的傳染過程於此啓動。想想廣告的傳染效應,千百次的重複播放會不知不覺的讓你認爲某某品牌就是最優,即使你不太相信,你也會在不知如何選擇的時候首先試試該產品。

想要建立一種信念不容易,一旦一種信念根深蒂固,想要根除它也同樣困難,羣體對於不同於傳統的意見都持不寬容態度。在中世紀的歐洲,正是爲了尋求和堅持一種不同於宗教信仰的普遍信念,纔有不計其數的發明創新者被送上了火刑柱。即使是在一段時期建立了一種牢固的信念,但在同時期羣體的意見還是會發生左右搖擺,作者所述原因中,有一個原因比較有意思,即“報業(報紙)的發展,不斷的把十分對立的意見帶到羣體面前,而每一種意見所產生的的暗示作用很快會受到對立意見暗示作用的破壞,結果是任何意見都成爲了過眼煙雲,難以普及。”這個原因放在120年後的今天依然適用,海量信息充斥了各種媒體,沒有人能抓住絕對的重點,最有價值的信息被“抓人眼球”的娛樂新聞、突發事件所掩蓋。

三、不同羣體及其特點

本卷主要介紹了異質性羣體、同質性羣體、被稱爲犯罪羣體的羣體、刑事案件陪審團羣體、選民羣體、議會羣體等。這些羣體與普通羣體所表現出來的性質並無大的區別,無論組成這些羣體的個人是高學歷者、聰明的人還是普通人。在這些羣體中亦有所謂的意見領袖,主導着羣體的意見和信念,而這些信念也絕非由理性頭腦生成,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