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烏合之衆》讀後感800字

《烏合之衆》讀後感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烏合之衆》讀後感800字

《烏合之衆》讀後感800字

導語:《烏合之衆》是一部心理學著作,關於《烏合之衆》讀後感,你知道怎麼寫嗎,這也是對於瞭解書籍的一種方式,下面本站小編分享了幾篇關於烏合之衆讀後感的範文示例,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烏合之衆》讀後感800字

篇一:烏合之衆讀後感

書海茫茫,總有那麼幾本書,成爲你的心頭好。第一次聽到烏合之衆這個詞,是在崔勇老師的思想政治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說到這本書,現已成爲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出版。在書中,勒龐以十分簡約的方式,考察了羣體的特殊心理與思維方式,尤其對個人與羣體的迥異心理進行了精闢分析。經典之爲經典,就在於其永遠不會過時。爲什麼博學鴻儒在羣體中卻只會鸚鵡學舌?爲什麼謙謙君子在羣體的支持下會變得粗野不堪、肆無忌憚?爲什麼打動羣體的觀念總是經不起嚴密的推理?作者百年前在書中討論的這些問題,今天依然困擾着許多人。二戰中日本普通民衆如何變成喪盡天良的戰爭機器,“文革”中的單純學生又爲何會作出那許多喪心病狂的舉動?個人到羣體的變化總是叫人難以理解、難以置信。通過這本書,或許可知一二。

從作者入手,勒龐。我們都知道,有“羣體社會的馬基雅維裏”之稱。一百多年前,這個保守派社會精英,他反對傳統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他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裏,經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衆在傳統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後,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羣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人的慫恿下,民衆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後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勳章。於是,勒龐在他的傳世名作《烏合之衆》中總結道:民衆缺乏理性,依賴於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爲,簡而言之,民衆是盲從的。

很不幸,我們也是“烏合之衆”,我們也會盲從。全球化信息化的年代裏,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而開始追求信仰的庇護和權威的支持,兩者共同的結果,就是解釋古典人生哲學的于丹教授的走紅。其實從於丹的走紅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個缺乏精神寄託的時代。是的,你可以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寄託,但是對於更多已經不滿足於最爲基礎的精神寄託的人來說,也許融古匯今是更好的選擇。

《地球是平的》一書預見了一個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未來。我以爲,在互聯網的衝擊下,政府將失去左右輿論的能力,民衆將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民主會成爲必然的趨勢;同時,國際間競爭使政府必須擁有更高的效率,民衆必須賦予政府更多權力,集中也會成爲必然的趨勢。因此,中國未來的政治體制將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權威民主雙向加強的模式,即民衆選出強力領袖,由他來行使巨大的權力。這一切,正如勒龐所言。

勒龐曾預言社會主義理想的實踐必將是艱苦的過程,也曾預言中國在辛亥革命後必將迎來更加極權的專制。他的“烏合之衆”心理學認爲:民衆爲了追求幸福,會願意犧牲自由,追隨強力領袖,賦予他絕對權力,併爲他所宣揚的理想犧牲一切。令人不安的是,這個片面的觀點得到了歷史的有力映證——二戰、文革——民衆哪一次不盲從?哪一次不爲瘋狂的理想而瘋狂地殺人?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瞭解是什麼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定發展的幸福未來。

那麼我們需要知道的一點是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爲“同步”。由於人天生都是自戀的,所以愛屋及烏,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即“認同”。爲了讓其他人喜歡自己,以便搞好關係實現合作,人會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認同”與“求同”合併在一起,就是一種“同步”,它彷彿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寫入自己DNA裏的基礎核心程序,是一種不是本能的本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古代律法正是對這一本能的總結。別人饋贈我,我就回贈他;別人攻擊我,我就回擊他。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賺錢,超市裏那些免費品嚐的甜點,在“同步”作用的幫助下,總是能讓消費者乖乖地買下自己本不必買的東西。此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地與消費者套近乎,也正是爲了博取一種“同步”。

烏合之衆的盲從,正是“催眠”與“同步”共同作用的結果,催眠使我們變成了盲目之輩,而極端強化了“同步”效應,使得我們不受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來。“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謹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領。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經常提醒自己,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做一個有獨立人格的民衆。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判斷,樹立正確的價值傾向,爲實現更好的更強大的祖國而努力!

篇二:烏合之衆讀後感

《烏合之衆——大衆心理研究》完成於1895年,作爲一本心理學專業著作,其中的概念及其表達都相當通俗易懂,不難看出它最初就是一本面向“大衆”的“大衆心理研究”。這種方法既是殘忍的,同時也是極爲有效的。勒龐在書中提出的許多理論,就其用詞的犀利而言,絕不亞於魯迅的諷刺小說。勒龐說:“所謂的英雄或暴君,從未真實的存在過,他們只是人們爲了滿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來的人物”,“候選人必須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同時還要毫不猶豫的做出最令人異想天開的承諾”,這些話語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聽來依然振聾發聵。在他的敘述中,集體的力量之粗蠻,方向轉變之迅速,思維方式之簡單,簡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勒龐的研究是否足夠客觀和全面,作爲非專業人士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要將其生搬硬套於此時此刻的中國也絕對是不可行的。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其中對於“羣體心理”,“羣體意見與信念”的敘述,在當今中國社會的語境中是有一定價值的,是值得我們深入思索的。

“團結力量大”在五十年代後期開始長期被扭曲理解爲“團結則戰無不勝”和“團結則無所不能”,這是羣體不承認障礙的一個表現。當全社會充斥着一種“只承認前進不承認停滯和後退”的氛圍時,個人很容易被這種盲目的樂觀主義裹挾,進而半信半疑的成爲羣體中推波助瀾的“幫兇”。也正如勒龐所說,“並不是每個人都必然會被這種氣氛感染,但如果他沒有感受到這種情緒的話,那麼他就會淪爲羣體情感的敵對方。”在特殊時期,這種“站在人民的敵對面”的行爲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惡果,甚至可能招致殺身之禍。而在當今社會,這種自我意識的消融和羣體情感的同化似乎不那麼容易發生了,但在“天涯”和“貓撲”等網絡論壇上,這種羣體表達簡單、誇張、粗暴、直白的傾向仍然隨處可見。“暴民政治”是否隨着技術的進步轉入了更爲隱蔽的表達空間?而在情感的表達上,“網友”們往往極其統容易受到暗示,邏輯往往也是極爲簡單的。由於基數的龐大,網民往往包辦了“執法者”和“審判者”的角色,“人肉搜索”就是最爲典型的例子。非道德行爲確實值得譴責,但是在少數人的煽動之下,在融入集體時(虛幻的)強大力量面前,網民們往往容易產生極端的情緒,並選擇用極端的語言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用惡毒的語言攻擊那些“沒有感受到這種情緒”的較爲客觀的言論,更有甚者會將這種語言暴力轉化爲身體上的暴力。令人吃驚的是,這些“網絡暴民”中也包括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甚至大學教授,在羣體中,他們部分或完全失去了對自我語言和行爲的自制,以一種近似於原始人的狀態做出判斷和行動。

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這本書中的敘述不免有過分之處,對於羣體的分析也僅僅止步於一種極端的絕對的情況。這與作者的個人情感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介時法國大革命的餘波尚未散去,勒龐不僅作爲一個心理學家,更是作爲一個法國人,對於動盪的社會環境和層出不窮的革命依然心有餘悸。這種激進的表達雖有失偏頗,但也反映出作者作爲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的形象。因此在內容上,我們也不需要全盤接受書中的觀點,用一句老話來說,就是要“批判的”接受書中的觀點。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當然要對人性的進步、法律的逐步健全充滿信心,但與此同時,勒龐也我們心裏埋下了一顆種子,面對“團結”、“愛國”、“羣衆”、“人民”等“大而空”的表達時,如何保持獨立的判斷,如何提防“羣體心理”的侵蝕,也是對我們素質的一次真正的考驗。

篇三:烏合之衆讀後感

《烏合之衆》是法國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於1895年首次出版的一部研究羣衆心理的著作。

開篇就是一個定義:許多人湊在一起,就叫羣體。羣體是個活的生物,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即羣體心理。

接下來,陳述羣體的特徵:衝動,易變,急躁,易受暗示與輕信。

本書語言簡單通俗直接,一路讀下來的感受,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看着書上總結的羣體特性,聯想着現代中國發生的紅衛兵破“四舊”、以及文革中的種種惡行,還有近期新聞中的各種羣體事件:例如砸“日系”車輛、各種傳銷組織等。對於勒龐的總結,我內心是頻頻點頭。幾乎認同羣體就是野蠻的原始人。

不過合上書,再仔細推敲,如果許多人湊在一起就是羣體,那麼學校,是一個羣體。公司是一個羣體。一個讀書會,也是一個羣體。一支保護國家,抵抗外族侵略的軍隊也是一個羣體。難不成,我們都生存在野蠻的原始社會中。

我想,一些羣體表現出來的野蠻個性,並不是因爲羣體的特性使然,而是組成羣體的個體或者羣體“領袖”的個性與野心決定的。

不同的羣體會有不同的特性,把羣體統稱爲烏合之衆,顯得簡單粗暴。書中列舉的各種例子,只選取符合書中描寫羣體特性的歷史事件,更多不符合特性的歷史事件就未被提及。

儘管書中的觀點顯得偏頗,但依然是值得認真讀的一本書,其中很多觀點更是爲我們敲響警鐘。

比如,書中談到“只有靠形象思維得來的簡單觀念,纔會讓羣體盲目輕信。只有簡單而明瞭的觀念是被羣體接受的。”進而書中提到“在渴望理想的心靈裏,科學是有所欠缺的,因爲它既不敢做出過於慷慨的承諾,也做不到像幻想一樣撒謊。”爲什麼謠言可以漫天飛舞,傳銷的領導者能讓加入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爲他們加工、描述的景象彷彿觸手可及。而我們自己也確實是很容易接受那些清晰的圖景,對科學深邃的邏輯缺少一種耐心的探索和理解。

正如一面雙刃劍,《烏合之衆》能讓人警醒,也能讓野心家找到掌控羣衆的方法。它提到“只要掌握了影響羣衆想象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書中談到如何讓羣衆接受自己觀念,”改造,改造的方向必須是低俗化和簡單化。”

我們總是生活在羣體之中,本書提醒我們跳出羣體之外,冷靜的觀察我們所處的羣體,冷靜的分析羣體中的領袖,若“領袖”的動員手段,只是“斷言、重複、傳染”,那我們可能就要逃離這樣的羣體,這樣的羣體可能就會有野蠻的特性。

讀完此書,我更清晰的理解潮流、謠言及恐慌。

《烏合之衆》,從初讀時的驚心動魄,到合上書時的冷靜。保持獨立思考,不論何時何地,如此重要。這就算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穫[]。

篇四:烏合之衆讀後感

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羣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在20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他寫了一本心理學專著,來表達對法國民族文明的失望與不滿,就是這本《烏合之衆——大衆心理研究》。他以一個心理醫生的視角,解剖人類內心中隱藏的心理毒瘤。於是這本連他自己都沒太在意的書在1895年出版後,居然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瘋狂地傳播着,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爲何具有如此的魅力,以至於到今天我讀着它的時侯仍被其所震撼。它似乎更能以一種悄無聲息的氣勢撞擊我們的思想。

初讀此書時,感覺勒龐就像我們時代裏的一個“憤青”。他保守而冷靜,言辭犀利,對一切既有的判斷不以爲意,毫不留情的揭開人類的虛榮之心,揭露諸多關於集體的醜惡與缺陷,將種種可悲的人性、羣體性擺出來讓人們自己審視。他的言論彷彿在顛覆着我們以往的世界觀。

從書中可知,勒龐處在一個羣衆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這種現象背後隱藏的危險,並通過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說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的,有些地方也反映出如今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即便是在現代也是有反思意義的,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羣衆的反叛、大衆文化的泛濫、羣衆運動、人的自我異化,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爲中的作用等等。

“真理往往掌握在大多數手裏”,這是我們從小就奉爲真理的信條,因爲面對衆意,我們會不自覺地懷疑自己。正如勒龐所說:“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佔了上風。”在羣體勢不可擋的壓力下,個人往往會選擇屈從或沉默,以免受到孤立和敵視,只有極少數懷有批判精神並勇於尋求真理的人會提出反對意見。這同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的理論極爲相似。

“衆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就是力量”,讓我們懂得羣體的力量會勢不可擋,衆人的力量會摧毀一切障礙。當文明的結構搖搖欲墜時,使它顛覆的總是羣衆。面對外敵入侵,中華民族總是能凝聚在一起,這不僅是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的表現,也是一種英雄主義。正如勒龐所說:“在羣體中,每種感情和行動都有感染性,其程度足以使個人隨時準備爲集體利益犧牲他的個人利益。”不禁想起我們的英雄董存瑞、黃繼光等,懷着“保家衛國”“先國家後個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感情,慷慨赴義。這種英雄主義毫無疑問有着無意識的成分,然而正是這種英雄主義創造了歷史。

在勒龐看來,當人們融入了一個羣體後,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爲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爲不同,而羣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羣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爲的能力。我覺得這是因爲個人融入羣體後會有一種依賴羣體的情緒,就像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鍋飯”制,因爲在集體光環的庇佑下,個人失去了勞動的積極性,責任感降低。然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得個人失去了從集體中平均獲利的途徑,不得不依賴個人勞動力,而且要想獲得比人更多的糧食,個人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這種競爭的刺激下,中國糧食產量提高了,糧食新品種也增加了。從這個角度上看,羣體的智力確實低於個人。

不僅如此,羣體中的個人也會因爲羣體數量上的勢不可擋,做出平時不可能做的狂暴舉動。這點我非常認同。因爲,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可能會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爲羣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譬如,1792年法國曆史上有名的大屠殺事件。當時,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萬的市民幾天之內虐殺盡關在監獄裏的僧侶、貴族一千五百多人,連十二三歲的孩子也不放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極刑現場,婦女們以一睹貴族受刑爲榮。這些平時裏的店員夥計、家庭主婦,都相信自己的正義行爲是在消滅“共和國的敵人”。同樣,我們的文化大革命事件,運用此理論就可以解釋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的瘋狂行徑,他們失去作爲個體時的理智,只知道接受極端的感情和觀念,還對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惟命是從,一經煽動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極爲瘋狂可怕的力量,這時理性完全被壓倒了。而現在的一些國家、民族分裂主義者們的行徑也可以被解讀爲:“那是一羣被蠱惑的個體,在一個羣體領袖的錯誤誘導下做出了錯誤的、低智商的行爲,融入羣體後無法認清事實和真理,更無法自拔,已經喪失了自我意識,是很可悲。”

就如今而言,公衆情緒力量仍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勒龐說:“有時,在某種狂暴的感情——譬如因爲國家大事——的影響下,成千上萬孤立的個人也會獲得一個心理羣體的特徵。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們聞風而動聚集在一起,從而立刻獲得羣體行爲特有的屬性”。公衆情緒力量的最初最集大成者可以說是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這個廣州大學生莫名其妙地在收容所中葬送性命。許志永律師憑藉着公衆情緒的支持和媒體的力量,爲孫志剛事件上書全國人大,《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被廢除了,孫志剛事件也成爲了中國法治歷史的里程碑。這是媒體和公衆力量挑戰長期行政法規的典範。此後的“躲貓貓”、“70碼”事件,“鄧玉嬌”事件等等,正是由於公衆的持續關注與公衆情緒的反應強烈,對相關部門造成一定壓力,使得相關機構從最初的遮遮掩掩到最後不得不正面迴應,這對事件的調查有着正面影響。公衆情緒正以自己的方式展現着力量。

但我們也不應盲目樂觀,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是:任何力量的過度放大,都會模糊背後的真實。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驚世界,危難時刻中國社會各界掀起賑災熱潮。萬科董事長王石得知汶川地震的事情後,當即做出萬科捐款220萬的決定。而此舉卻被認爲是“摳門”,引來網絡上一片罵聲。王石在博客中迴應認爲,“萬科捐出的200萬是合適的,中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企業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而不成爲負擔”。平息而論,作爲企業家,王石的做法是理性的。但是在公衆情緒處於高度敏感時,當感性成爲公衆情感的主流時,企業家的這些理性邏輯,刺痛了公衆敏感脆弱的心。他對自我財富的捍衛,在公衆眼中就會顯得那麼可惡。勒龐曾經說過:“有時,在某種狂暴的感情——譬如因爲國家大事——的影響下,成千上萬孤立的個人也會獲得一個心理羣體的特徵。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們聞風而動聚集在一起,從而立刻獲得羣體行爲特有的屬性”。當公衆情緒遭遇商業理性,王石觸犯了衆怒,可以說徹底栽了個跟頭。公衆——這個龐大的羣體對這一事件普遍的惡評,其實是掩蓋了中國社會的制度性缺陷。這樣的聲音的出現,應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社會現象。

《烏合之衆》的當代意義,就在於它發現問題的功能。雖然書中有些言論過於偏激,但勒龐對我們之前那些文明偉大和衰敗的原因和評價,無論是對我們當前的政治領袖、意見領袖還是社會公衆都具有啓示意義,讓我們能夠在盲從之中帶點兒理性,迷信的時候產生些懷疑。

篇五:烏合之衆讀後感

一個喜歡獨立考慮的聰明人能隨時隨地堅持他的聰明和獨立考慮嗎?讀了勒龐的《烏合之衆》,你就不會這樣以爲了。當他們置身於羣體,本錢羣體的一局部,他們的人性會產生劇變。以下是該書的一些摘抄。

“首先,羣體中的人會表現出明顯的從衆心理,勒龐稱之爲”羣體肉體統一性的傾向,形成了一些重要結果,如教條主義,偏執,人多勢衆不可打敗的覺得,以及義務認識的放棄“”

這是前言中對勒龐《烏合之衆》的極恰當的總結,固然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在羣體肉體統一性的傾向下,很可能也是三個諸葛亮頂個臭皮匠。

“羣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羣體能夠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境如何。一切取決於羣體所承受的暗示具有什麼性質。“

顯然,羣體不是簡單的人數疊加,對完成一件工作來說,需求一個人做10天的工作,增加成10個人並不是正好一天完成,要麼需求好些天,要麼不到一天,完整取決於這件工作的狀況和羣體的性質。但常常是10個人要好幾天才幹完成。

”但是,從事實的角度看,世上的一切偉人,一切宗教和帝國的樹立者,一切信仰的使徒和出色政治家,以至再說得平凡一點,一夥人裏的小嘍羅,都是不盲目的心理學家,他們關於羣體性格有着出自本能但常常非常牢靠的理解。正是由於對這種性格有正確的理解,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確立本人的指導位置。“

這一段話能在人的頭腦中浮現一串串的人名:劉邦,王莽,曾國藩。他們是真正的人性巨匠,凡人不能望其項背。

”只要環境的單一性,才幹形成明顯的性格單一性“。

環境改動人,這是沒錯的。單一的環境,只能採取單一的應對措施,假以時日,對複雜環境的應對才能退化,人只能是單一性格了。

“羣體的感情是激動易變和耐心,羣體易受暗示和輕信,羣體心情的誇大與單純......羣體由於誇張本人的感情,因而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感動。讀後感·希望打動羣體的演說家,必需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張其辭,言之鑿鑿,不時反覆,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衆集會上的演說家習用的論說技巧。”

很多聚衆事情已充沛闡明瞭這點。如2010年的抵禦日貨浪潮,很多所謂的“愛國大衆”走上街頭,呼喊抵禦日貨的口號,來自河南的農民工蔡洋舉起U型鎖,砸向日系車主李建利的頭部。李建利頭骨被擊穿,形成的創始型顱腦損傷,簡直奪去李建利右側肌體全部機能。但據調查,蔡洋並不是一個喜歡特地肇事的人。“西安的朋友許順國至今難以置信蔡洋後來成了“打砸搶”中的一員。在他看來,蔡洋還是個小孩,“每回都是樂呵呵的,歷來也沒跟任何人吵過架”。”——他的行動在100年前曾經被勒龐總結過了,就是上面這段話:"羣體心情的誇大與單純"。總統演講,同樣是上面這段話的精準表現,不同的是,蔡洋受羣體認識的支配,演講的總統侯選人支配羣體認識,二者高低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