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簡介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簡介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簡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現實主義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長篇章回小說,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代表着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峯。這本書共五十六回,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作者以寫實主義描繪了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批判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和禮教的虛僞;一方面歌頌少數人物堅持自我、守護人性,以此寄寓作者的理想。

小說從元末明初寫起(“楔子”),一直寫到明萬曆四十四年(“幽榜”),前後歷時約二百四十八年。正文從第二回開始,故事發生在明代成化末年,上距“楔子”約一百二十年;結束於第五十五回“四客”故事,此事發生在萬曆二十三年,下距“幽榜”二十一年。前後歷經一個朝代的興衰。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簡介

元朝末年浙江諸暨農家子弟王冕自學成才後,因不願相與知縣時仁和鄉紳危素,避走山東濟南賣畫爲生。半年後,黃河決堤,百姓流離,王冕乃回到故鄉。不久,母親病死。又隔了一年,天下大亂。吳王平方國珍,特去訪問王冕,向他求教平天下之策。數年後,吳王建國大明,禮部議定用四書、五經、八股文取士。由此,王冕預知“一代文人有厄”,乃及時避居會稽山中。到了成化末年,山東兗州汶上縣薛家集觀音庵中辦學堂,夏總甲推薦周進來教館。周進爲一老童生,先後受到秀才梅玖的嘲弄和舉人王惠的白眼,感到無限屈辱。一年後又失卻館地,更是滿腹怨嗟。隨姊丈金有餘去省城爲商人記帳時去貢院遊覧,見到號板,怨憤至極,一頭攮去,不省人事。後得商人資助捐監應試,先後中了舉人、進士,做了御史,點了廣東學道。他在主試南海、番屬兩縣蜜生時,識拔了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入學。

不久,范進又考取舉人,但卻喜極而瘋,爲丈人胡屠戶一個嘴巴打醒。範母也因喜極而亡。在鄉紳張靜裔勸說之下,范進乃與他去房師、高要知縣湯奉處打秋風。二人正在候見湯知縣時,當地鄉紳貢生嚴大位又前來識。嚴貢生因橫行鄉里,被告到縣裏。不料湯知縣居然準了狀,嚴貢生不得不避走省城。縣裏差人找到他的老弟監生嚴大育。嚴監生膽小怕事,找兩位舅爺虞生王德、王仁來了結乃兄官司。不久,嚴監生妻王氏病重,又花了大量銀子打點兩位舅爺纔將妾趙氏扶正,接着王氏病故。婚喪兩事一共花了四五千兩銀子,嚴監生十分肉痛,氣惱交加,宿疾發作,以致一病不起。此後,趙姨娘唯一的兒子又夭折,嚴貢生乃乘機謀奪乃弟家產,大興訟事。

此時,周進已升任國子監司業,他識拔的弟子范進也被欽點山東學道。范進赴任之日,周進乃以當年在薛家集教館時的學生荀玫相托。荀玫與王惠同榜中了進士。不料荀玫母死,正值朝廷考選科、道,王惠勸他謀求存情,被駁回後返鄉守制。王惠赴南昌知府任,與前任太守佑之子景玉辦理交接。後又升任南贛道,正遇寧王謀反,王惠降順。寧王被擒,王惠匆匆逃走至浙江烏鎮時,遇到蘧景玉之子蘧公孫。公孫贈他二百兩銀子,他則將只枕箱交於公孫。公孫從枕箱中發現一本《高青邱集詩話》,乃以自己“補輯”名義刻印出來,從此被人視爲少年名士,湖湖州婁琫、婁瓚宴請魯編修,魯編修在席上見到蘧公孫,乃將女兒許與公孫。

不久,魯編修與蘧佑先後病故,公孫做名士之心也有所收斂,結識了在文海樓選文的馬純上。此時,家人宦成拐帶丫頭雙紅出逃,被捉回後,在差人唆使下,以“欽犯”王惠的枕箱爲要挾,揚言要首告蘧公孫,幸得馬純上用全部束脩贖回枕箱,方纔了結此案;馬純上則離開嘉興去杭州書坊文瀚樓。馬純上游西湖,接濟了拆字少年匡超人。匡超人返鄉後又得知縣李本瑛的識拔,入學成了秀才。不料,李本瑛被誣告,匡超人在潘保正指引下,前往杭州投靠他的房分兄弟潘三。從此,匡超人又結識了西湖名士景蘭江、趙雪、支劍峯、浦墨卿,簇擁着胡三公子游西湖、做詩會,潘三則勸說他不必相與這些人,並且指使他假造文書,替人代考。因此,匡超人也積攢了不少銀兩,娶了差人鄭老爹之女爲妻。李本英瑛案情昭雪後升任給事中,派人來尋他,此時潘三已被拿。匡超人得到李本英書信,就將妻子送往樂清鄉下,隻身前往京城。在原配鄭氏病死,正遂他的心願。取定了結又乘船北上,在船上遇到馮琢庵、牛布衣。船到揚州,馮、匡二人換船北上,牛布衣卻搭江船到了蕪湖,寄寓在甘露庵中,不料卻患病不起,老和尚爲他經營後事。住在附近的少年牛浦郎,一日晚間來庵中藉着燈光讀書,老和尚準備將牛布衣詩稿給他看,他卻等不及,先行偷了出來。不久老和尚入京,他索性假冒牛布衣招搖行騙,新補知縣董瑛慕名來拜,匆匆一敘而別。從此,牛浦郎學得一身勢利,與岳家卜氏兄弟相處不諧,乃去安東縣投靠董瑛。路上遇着牛玉圃,兩人認作祖孫。牛玉圃帶着他去揚州鹽商萬雪齋家。牛浦郎因跌入水塘,受到牛玉圃的冷遇,正好他從子午宮道士處聽到萬雪齋的出身,就故意誘使牛玉圃當衆說了出來,因而被萬雪齋辭遇。牛玉圃方知上當,將牛浦郎痛打一頓,丟在河岸上。牛浦郎得到過路的黃客人搭救,同去安東,又被黃客人招贅爲婿。董瑛此時即將升任,乃向接任的向鼎交代,請他關照牛浦郎。不料真牛布衣妻子尋夫而來,告到縣裏。

向知縣因斷了這一無頭官司,被人向按察司參處,卻被按察司門下戲子鮑文卿憐才解救。不久,鮑文卿又回南京重操舊業,向知縣升任安慶府,路過南京,近文卿,邀其父子來衙門相會,贈送其銀兩,又爲其子廷璽娶妻。不久,向鼎升任福建汀漳道,文卿則返回南京,病重而死,廷璽不得義母歡心,去蘇州尋兄,而乃兄又亡故;再去揚州,投靠季葦蕭,從此結識了揚州一班名士如辛東之、金寓劉、來霞土等;回到南京後又投靠到杜慎卿門下。杜慎卿邀了南京城裏一百幾十班做旦腳的戲子,高會莫愁湖。事後,鮑廷璽向他求助,杜慎卿卻介紹他去天長自己的族弟少卿處。

杜少卿爲人豪爽,極重孝道,又不會理家,家人王鬍子夥同張鐵臂等人訛騙其財產,鮑廷璽也趁機索討一百多兩銀子而去。不久,少卿卿家產將盡,聽從老管家婁煥文的勸告,移家南京,得識各地齊集南京的名士[]。少卿與娘子同遊清涼山,自由自在地生活。未曾料到巡撫大人將他薦舉博學鴻詞科,他不得不去安慶致謝並面辭,李大人不允所請。歸來後,李大人又遣人來催促,少卿乃裝病辭去。此時,遲衡山正倡議修祭泰伯祠,杜少卿、莊紹光等人極表贊同,共襄盛舉,並推定南京國子監博士虞育德任主祭。經過多時準備,選定四月初一舉行祭祠大典,四處齊集南京的名士、選家都參與盛會,南京的民衆也挨擠着來看。祭祠以後,與會的人又都星散,此時尋父二十年的的郭孝子又來南京,以杜少爲首的南京名士並不因他是王惠之子而冷落他,讚揚其孝行,贊助其銀兩,幫他前往陝、川尋父。到了成都府外的庵裏,王惠卻堅決不認其子。不久,王惠病死。郭孝子揹着骨骸返鄉。途中遇到蕭雲仙,勸說他去效力朝廷,乃父也要雲仙去平少保處投軍。在平少保帳下,雲仙率兵收復青楓城後,築城垣、修水利、墾田地、興學堂。後去應天府任江淮衛守備,因此結識了虞育德等南京的大名士。過江時,他在揚州碼頭又邂近曾在青楓城教書的沈大年。沈大年正送其女瓊枝去揚州宋爲富家完婚。豈知宋爲富乃以討妾對待,瓊枝乃隻身逃往南京,寫扇作詩,爲人刺繡謀生。江都縣差人前來緝拿時,她正向杜少卿娘子訴說自己遭遇,她終被押入江都。

在船上,有一漢子帶着兩個婊子也去揚州。那漢子剛到家,湯鎮臺的侄子湯六老爺就來廝混,又勾引湯鎮臺兩個兒子湯由、湯實到妓院來吃酒。湯由、湯實鄉試落第後去父親任所鎮遠府,正值苗民作亂,湯奏平了亂,卻被降三級調用。父子三人一齊回到家鄉。湯鎮臺請餘特教導其子,餘特不就,而去無爲州秋風。不料私和人命事發,因關文中誤寫“貢生餘持”,乃爲其弟餘持矇混,胡塗了結官司。餘特又去南京,得與杜少卿等時賢聚首,但不久虞育德遠赴浙江,餘特又回到五河,被虞華軒請去教育兒子,旋又被選爲徽州府學訓導。老秀才王蘊來拜老師,餘特很看重他。王蘊曾鼓勵三女兒殉夫,後又覺傷心,乃去遊南京。在南京由鄧質夫陪着去泰伯祠憑弔,但未見到南京一班名人。

不久,武書回到南京,正欲去回拜鄧質夫,卻被高翰林請去作客。客人是萬中書,但卻是冒充的中書。東窗事發,幸得鳳四老爹相助,秦中書出了銀子,才捐了一個真中書。風四老爹送萬中書回浙江,順便向杭州朋友陳正公討回欠饋做回南京的盤,但陳正公則被毛二胡子騙去了銀兩,風四老爹出面爲他討回銀兩就返回南京,去回秦中書的話。秦中書卻與陳四老爺在妓女聘娘處鬼混。不久,秦中書進京補缺,陳四老爺又往福建尋表兄徐九公子去了。聘娘被虔婆所逼,剃度爲尼。陳和甫的兒子也做了和尚,卻與同是測字的丁詩爭鬧不休。此時,在南京市井中倒出現了幾個奇人:寫字的季遐年、賣紙火筒子的王太、開茶館的蓋寬、做裁縫的荊元,他們憑一技之長,自食其力,與前此出現的名士並不相同。

時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者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採用大興文字獄,考八股、開科舉,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籠士人,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儒林外史》裏,以諷刺的手法,對醜惡的事物進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科第仕宦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共有六名進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吳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由於不善於治理生計,他過着揮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應科舉時,被斥責爲“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後憤懣離開故土,靠賣文和朋友接濟爲生。乾隆元年(1736年),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預試。安徽巡撫趙國麟正式薦舉他入京廷試,但他“堅以疾篤辭”(顧雲《吳敬梓傳》),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至晚年,常處於飢寒交迫。這樣的個人經歷,令他本人對考八股、開科舉等利弊感受尤深。

書名上,“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是“儒者之林”,指學術界等。國史列傳,自然是“正史”,作者專門以“外史”爲書名,正是爲了作區別,正如作者的摯友程晉芳在《懷人詩》中所揭示的:“外史記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爲斯人悲,竟以稗史傳。”則是作一正統記史之外的的儒林傳記,並且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以類“正史”,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

《儒林外史》是一部短篇藝術與長篇藝術相結合的作品。雖然它一般被歸類爲長篇小說,但它的結構卻與人們平常所說長篇小說的結構有着很大的不同。小說全書中沒有貫穿始終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的連環套;前面一個故事說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這些新的人物便成爲後一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場表現一番以後,就不再出現,有的人物還再次出現,但基本上只是陪村性的了。但全書也不只是若干短篇的集合,它以明代爲背景,揭露在封建專制下讀書人的精神墮落和與此相關的種種社會弊端,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中心主題,也有大致清楚的時間線整部小說有着統一的情節線索:第一回以王冕的故事喻示全書的主旨;第二至三十二回分寫各地和各種類型的儒林人物;第三十三回以後,隨着杜少卿從天長遷居南京,全書的中心便轉移到南京士林的活動,並以祭泰伯祠爲主要事件;最後以“市井四大奇人”收結全書,與第一回遙相呼應。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爲原型,加以藝術的錘鍊,使之成爲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在此時,吳敬梓筆下的人物形象已經不等同於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而是成爲了一個藝術形象。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創作主要運用了紀實、剪輯、集中、綜介、變形、理想化等方法,並呈現出整體性的特點。吳敬梓以生活中的人物原型爲基礎,運用這六種創作方法,創作出了高士土冕、名士杜少卿、真儒虞育德等富有光彩的藝術形象。然而在吳敬梓將生活中的人物採擷到作品中,將生活原型創作爲藝術形象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即是對真儒虞育德、莊紹光等理想人物的塑造上,表現出不重才學重品德的傾向。

在人物塑造上,《儒林外史》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力。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實爲最高原則,即按照人物所處的特定情景,寫得符合真情實理。就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處,而不是臉譜式描繪。小說中許多人物性格處於流動發展狀態,和現實生活十分貼切。如范進、荀玫因地位升遷而變異,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環境污染而變色。吳敬梓筆下的人不是定型的,也不是單色的,而是雜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