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電影美麗心靈的影評賞析

電影美麗心靈的影評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K 次

電影美麗心靈的影評賞析

電影美麗心靈的影評賞析

導讀:能沖刷一切的除了眼淚,就是時間,以時間來推移感情,時間越長,衝突越淡,彷彿不斷稀釋的茶。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精選的電影美麗心靈的影評賞析。

電影美麗心靈的影評賞析

電影美麗心靈的影評賞析1

前些時候,有人向我推薦電影〈美麗心靈〉。今天得閒,便完整看了一遍,被深深吸引住了。

影片《美麗心靈》是一部以納什的生平經歷爲基礎而創作的人物傳記片。寫到這裏,我也順便上網查了一下他的資料: 約翰·納什生於1928年6月13日。納什小時孤獨內向,雖然父母對他照顧有加,但老師認爲他不合羣不善社交。納什的數學天分大約在14歲開始展現。納什21歲博士畢業,他的一篇關於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論文和其他相關文章,確立了他博弈論大師的地位。在20世紀50年代末,他已是聞名世界的科學家了。由於博弈論、代數幾何和非線性理論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財富》雜誌推舉爲同時活躍在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兩個領域的天才數學家中最傑出的人物。 可在盛名的頂峯,納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讓他在以後的30年裏,一直飽受思維與情緒錯亂的困擾。往昔才華橫溢的天才少年,變成了一個衣着怪異、喜歡在黑板上亂寫亂畫,留下些稀奇古怪的信息,成爲一個遊蕩在普林斯頓校園裏的滿懷憂傷的幽靈。他的妻子艾利西亞———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畢業生,表現出鋼鐵一般的意志:她挺過了丈夫被禁閉治療、孤立無援的日子,走過了惟一兒子同樣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驚與哀傷……漫長的半個世紀之後,她的耐心和毅力終於創下了了不起的奇蹟:和她的兒子一樣,納什教授漸漸康復,並且因爲在博弈論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走上了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的領獎臺。如今,納什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並重新開始科學研究。他現在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學教授,但已經不再任教。學校經濟學系經常會舉辦有關博弈論的論壇,納什有時候會參加,但是他幾乎從不發言,每次都是靜靜地來,靜靜地走。

學經濟學的人估計對這個人物和理論都很熟悉,而自己對經濟學一向提不起什麼興趣,也便顯得很寡聞了。現在該來談談影片了。

影片《美麗心靈》是一部以納什的生平經歷爲基礎而創作的人物傳記片,當然是經過了藝術加工了,該片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幾乎包攬了2002年電影類的全球最高獎項。

影片裏的Nash在數學方面他是個天才,在剛進入普林斯頓的時候,由於他不合羣,沒幾個理解他的那些想法,只覺得他是個自負自傲的人,和同學下圍棋輸了,就說圍棋是發明原理有缺欠。孤獨中,Nash他自己創造出了一個好朋友。此人非常明白Nash的心意,一直鼓勵和安慰他,不過,這個室友卻是以瘋狂的酒鬼形象出現的。畢業以後,Nash的性格缺陷讓他在人際溝通方面舉步維艱,所以他又創造出大學好友的侄女,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孩。再後來,在冷戰的大環境下,他又想象出一個密探,對方委託他爲美國服務,分析雜誌上存在的密碼,並和他之間歷經了一系列神祕而冒險的舉動。影片看到後來,才知道這一切都是他幻想出來的場景,他患上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形成了人格分裂。而他的戀愛也是穿插在這過程中完成的,這也是影片設計的精彩之處。經一系列心理治療、電擊治療和藥物治療仍無效果。後來還是在妻子的愛護下,漸漸過上了平淡的生活,並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獲獎發言中講,是愛成就了這一切。但那清神分裂的症狀也一直伴隨着他,只是他學會了與他們和平相處。

有人按弗洛依德的現論去解釋這三個形象,原我,自我和超自我,當自我與原我和超自我及外部世界不能融合時,人便會發生精神分裂。且不談這些,但就他幻覺的這些對象的代表意義來講,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類似,他們也許正是人對友誼、野心、無助、純潔和英雄、神祕冒險等一系列的心理反饋。

等看明白了那一切都是他的幻覺時,突然感覺非常不好。他自己時而堅信時而懷疑,痛苦不堪。過去的一切都是幻覺,這等於否定自己一樣。可我在那一瞬間強烈的也感覺到了,所謂的真實的過去不也像一種幻覺嗎?當人有朝一日發現他過去的努力是錯誤的或毫無價值的時候,是否也會有了納什明白真相後的感覺呢?

Nash一方面是個精神病患者,他重回大學,對着他自己才能看到的密探在手舞足蹈的爭辯的時候,周圍有一羣圍觀者,也有嘲笑的聲音,可另一方面,他在數學方面的天才又是大多數人不可望其項背的。這在說明什麼,光明的另一面是孤獨和黑暗?人生來平等?還是提醒我們人類要相互尊重包容?每個人都不是一無是處的,在一個領域是人才,在另一個領域就是蠢才呢?

人是不能完全瞭解自己的動物,註定了每個人的一生都要染上些疑惑,最終也許只能像Nash那樣,學着和他們和平共處,學着妥協才行。人無法完全瞭解自己,就更談不上去完全瞭解別人了。

電影美麗心靈的影評賞析2

也許天才和神經病只有一線之隔,很多時候他們之間的界限並不十分分明,而類似《美麗心靈》中的精神分裂在多數情況下更是智商超高者的專利。電影需要戲劇化的矛盾衝突,而一個矛盾的人格無疑是姣好的素材,長期以來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樂此不疲的塑造了一系列類似形象來滿足觀衆對高智商人羣的窺視欲。

但是毫無疑問,天才也是人,他們人類的情感也需要得到滿足。因此,這一類型片也大多會在把天才吹捧一番之後迴歸人性,並最終在其救贖之路上實現影片的普世意義。

《美麗心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對名利的探討,開場白就是一段《少年中國說》式的激昂文字,讓在場的每一個祖國的未來都覺得如果自己在死前還沒有開放過就是可恥的。這種強烈的功利主義的暗示不得不說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地左右了納什的人生軌跡,讓他渴望功成名就出人頭地,他願意竭盡所能,只要這個社會肯定他。威廉帕徹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他正是在納什不甘心被五角大樓用完就踹的時刻現身的,是他讓納什感到受到重視、遇到伯樂,從此可以一馬平川,青雲直上。這種VIP式的待遇無疑讓他亢奮,讓他的虛榮心得到空前的滿足,雖然這也可以歸因於他一直以來人際關係的失敗。所以不論是在上學期間還是服藥時期,他最害怕的就是他睿智的雙眼“失明”,這滋味就像打斷一個運動健將的雙腿一樣,會讓人痛不欲生,更何況這還是他拿出成果的基礎。

就這樣,納什一方面滿足於幻覺帶給自己的愉悅,另一方面也被幻覺拖拽着越來越遠離現實世界。正因如此艾麗西亞的出現才真正表明了納什沒有被上帝拋棄,這一納什身邊唯一真實的存在纔是他一切生命的源泉。同樣的,艾麗西亞的努力也需要正面的回饋,而這一來源也只能是納什,她的心情從此就隨着納什病情的陰晴圓缺而時好時壞。還好她不是天才,不然她也要分裂幾個幻覺出來了,呵呵。

“Mind”一詞的中文含義不僅包括腦力,更包括心智。它的這一雙重意指使得影片“A Beautiful Mind”的名稱也就變得意味深長。

很顯然,前期的納什只有智商沒有情商,後期的納什則情商見長,智商卻平平淡淡。晚年的納什終於慢慢體會了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對名利也不再熱衷,突如其來的讚譽甚至讓他想要逃避,但是無論如何他終於坦然了,他能夠平靜的對托馬斯金陳述自己的不健全,不管好的還是壞的都是我。如此前期與後期的納什才能夠統一在一起,才使他真正有資格獲得要求智力與形象(即精神力)並重的諾貝爾獎,我們的天才也終於着陸凡間,擁有了幸福人生。

電影美麗心靈的影評賞析3

在電影《美麗心靈》中,我們能夠看到純潔堅貞的感情和友情,這感情能夠穿越時刻的羈絆,不會消失,反而在困境中更加綿長。當納什沉浸在幻覺中已經分不清現實,分不清真假,被幻覺牢牢控制時,納什一向擁有妻子艾麗莎的愛。當他在真與假中迷惘的時候,至少他知道艾麗莎的愛是真實的[]。正是這一點真實的情感讓理智重新進入納什的意識,他卻被所謂的精神病所折磨,所困擾,而且毫無自信。不被承認,甚至被人們所逃避。妻子在這個時候就會變得個性的重要,他需要的始終是溫暖和支持,更重要的,信任。當他妻子Alicia詢問他跟誰說話並且不堅信他是跟收垃圾的人說話的時候,我堅信他也是無奈和煩躁的,可我卻相當明白Alicia的感受,她只是擔心他的病,只是期望能更好。對於一個女生,她需要的並不是一個偉大的數學家,一個篤定的諾貝爾獲得者,她更需要的只是一個能夠明白她,能夠與她一齊生活的人。但明知道自己的期望已經不可能成爲現實時,Alicia依然義無反顧的付出,承受的身邊這個男生帶來的痛苦。艾麗莎的愛在納什的無意識與意識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樑,並最終成爲了納什康復的契機。正如在獲得諾貝爾獎時的獲獎感言中納什的話:愛是一種特殊的感覺,是沒法用正常的邏輯去推斷的。馬丁漢森的友情也幫忙約翰

擺脫了神經病的糾纏。在電影中,他們以前是競爭的對手,在約翰納什發表博弈論之後,馬丁表現出了一個男生的大度。在對手的成功面前,他送去了祝賀。當馬丁成功住進海林吉辦公室後,應對神經病沒有痊癒的約翰納什,他答應讓他留在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雖然納什最後也還是沒有完全康復,但是他幫忙納什爭取到爲學校上課的機會。馬丁的真誠和豁達是納什振作的推動劑。什麼是朋友?朋友就是彼此相交的人,彼此要好的人。但“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在交友方面,古人講究莫逆於心,遂相與友。魯訊也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名聲、榮譽、快樂、財富這些東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們都是塵土。”達爾文這樣說。我們要學會珍惜身邊陪伴我們的人,遭遇挫折時,他們能給你走下去的勇氣,在你需要幫忙的時候,他們會伸出雙手。

電影對神經病的刻畫也很逼真現實。總是把精神疾病逼到角落裏去。把它表現得古怪、感人、可愛、滑稽、任性、悲慘或是不正當。在那裏它就只是一種疾病,幾乎要把生命耗盡。在電影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悲哀的約翰納什,他的青春活力被精神病耗盡,他的創造力,他的想象力被用來浪費在想象中的事業中。在社會上,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不幸患上了精神病,他們的生活因此而徹底改變。他們不僅僅要應對病患的痛苦,還要應對家人甚至整個社會對自己態度的變化。納什是幸運的,他有愛他並對他不離不棄的妻子,他有理解他的同事,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看到其他很多正常人對他的歧視。在普林斯頓大學裏,縱使學生的素質很高,還是有很多人嘲笑着納什,有些人模仿他個性的走路姿勢,有些人在他背後竊竊私語,這些很不尊重人的行爲發生在一羣世界上最優秀的大學生身上也就應給我們社會敲響警鐘。大學生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用說了。精神病人也有自己的自尊,我們不能正因他們的病而歧視他們。每個人都有在社會存在的好處,不管怎樣,人務必相互尊重。歧視神經病患者,爲他們的康復設置了障礙,使他們失去了戰勝病患的信心,這不是一個博愛的和諧的社會就應存在的現象。

一部電影,能夠涵蓋人心中最柔軟的話題,也許就是美麗的心靈能得到小金人的原因。但願這電影也能帶給我們美麗的心靈感受。

電影美麗心靈的影評賞析4

“一個人最大的成就不是他的功成名就,而是內心的光芒,以及他所照亮別人的影響”,這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美麗心靈》最深的感觸.

沒有花哨的題目,沒有宣傳的噱頭,也沒有深刻的臺詞和宏大的場面,只是對納什的一生的銀幕再現!看完之後,腦中的存留片段不斷迴旋。因爲人際信任的缺失和對成就的期待,納什纔會有室友和司令的幻覺。孤獨的心靈,必然需要某種形式去填補,只是真實和幻想、接受和否定罷了!

這部電影完全值得我們再多看幾遍,這裏面有很多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探討的。記得在第一次看的途中,同學們大都認爲納什的老婆是間諜,以至於看到最後,我們都會心一笑。我想的第一個問題是爲什麼納什會出現這種幻覺,劇中提到,納什不喜歡交際,不喜歡人羣,當然也沒有得到人羣的喜歡,我猜想在納什麼心裏是十分希望有朋友的,所以就有了查爾斯這個虛擬的室友,納什其實很孤獨,他不去上課,認爲上課是在浪費時間,認爲只有自己單獨去研究問題纔是正確利用時間,老師的講課會使自己變得愚鈍,同學們嘲笑他,他的自負和周圍同學對他的態度讓他孤獨。所以是他自己對周邊環境的態度使自己變得孤獨,也許這就是天才與衆不同的地方,但是事實規律告訴我們,即使你是天才,你不去關心周圍的人,周圍的人也不會給你溫暖,如果納什能多抽出一點時間來接觸人羣的話,可能就不會出現後面的病了。

講到納什的病,劇情其實一早就有了提示,和威廉在辦公室有一次爭吵,後來威廉走了,門在威廉身後剛剛關上,舒從辦公室出來,奇怪的看着納什。這就提示了我們納什是患上了精神病。在從五角大樓回去之後,和舒等的對話裏,納什說,如果我熱死了,誰來拯救世界?拯救世界的幻想,就是威廉出現的根本原因。所以我說這個片子值得多看幾遍,因爲這裏面的關係必須要多看才能理順,如同紅樓一樣,看一遍很難參得清楚。

可是爲什麼納什的想象會這麼真實?也許因爲,納什是一個天才,他有着十分縝密的思維,他着能獲諾貝爾獎的頭腦,所以就算是幻覺,通過天才的腦瓜子想象出來那也是非常真實的。

看完之後,腦中的存留片段不斷迴旋。因爲人際信任的缺失和對成就的期待,納什纔會有室友和司令的幻覺。孤獨的心靈,必然需要某種形式去填補,只是真實和幻想、接受和否定罷了!

看着電影的時候就心有點絞痛。無法想象納什能和這樣的“影子”和諧相處;無法想象有“人”一直跟隨自己,施號命令;無法想象一個妻子可以這樣不離不棄;無法想象他們可以看着過往一切淡淡地轉身……

在感慨納什艱辛之餘,更是難忘他的妻子——艾麗西亞-拉迪。“我讓你感受什麼是真實,這是真實……也許問題不是在這裏(腦袋),也許問題可以在這裏(心裏)解決”,這是艾麗西亞-拉迪在納什病情反反覆覆,連他自己都絕望和愧疚時,溫情拉着納什的手,低頭輕輕說的幾句話。沒有海誓山盟,沒有不離不棄,沒有瓊瑤式的苦情,沒有大陸劇的獨白,簡單的幾句話確實感動了我!

在正常與幻覺之間,納什在懷疑,納什在堅持!30年的時光爬上了納什的額頭,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儼然已經不重要!時光帶走了曾經的痛苦和瘋狂,但是帶不走納什腦中的幻覺和心中永恆的愛……

就像納什最後說的那樣,“我依然會產生幻覺,他們一直都沒有消失,只是我選擇不去關注”,所有的煎熬和勇敢,時間和心血都裹藏在這最後的三言兩語中了。還記得他說芯片不見了時的那種難以接受,記得他不能滿足妻子的那種內疚,記得他多次和“好友”爭辯的那種痛苦,看着他最後的淡定,回想着他過去的痛苦,有種難以言狀的心酸。幻覺是他的夥伴,是他最孤獨時的伴侶,只可惜,那是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只因納什的存在而存在!孤獨時有他們陪伴,幸福時有他們陪伴,既然驅逐不走,不如選擇接受!納什最終還是帶着他那形影不離的“幻覺伴侶”得到了大家的尊敬,榮獲了諾貝爾獎的至高榮耀。我想,當他和妻子並肩淡然轉身離開的時候,“幻覺伴侶”也會默默跟隨,捎上一份久違的祝福吧?

電影最後,所有人向納什獻鋼筆時的情景,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安靜地坐在椅子上,接受在場每個人的敬意。一個科學工作者,一生的辛勞和成績,終於得到了肯定。那是電影中最爲感動的場景。

也許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