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名著《一九八四》簡介資料

名著《一九八四》簡介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名著《一九八四》簡介資料

名著《一九八四》簡介資料

導語:喬治·奧威爾(bo1geOrwell)的《1984》寫於五十年代初,這是喬治·奧威爾虛擬的一個故事,在這個虛擬的故事裏有一個虛擬的人溫斯頓生活在一個虛擬有國度“大洋國”裏,故事發生在1984年(即奧威爾創作此書時的30多年後)的“大洋國” 。 下面是由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這本書的資料,以供大家需要!

名著《一九八四》簡介資料

內容簡介

在這部作品中奧威爾刻畫了一個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在假想的未來社會中,獨裁者以追逐權力爲最終目標,人性被強權徹底扼殺,自由被徹底剝奪,思想受到嚴酷鉗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極度貧困,下層人民的人生變成了單調乏味的循環。

這部小說與英國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俄國作家扎米亞京著作的《我們》並稱反烏托邦的三部代表作。這部小說已經被翻譯成62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3000萬冊,是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英語小說之一。2015年11月,該作被評爲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之一。

1984年的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所瓜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斷,國家內部社會結構被徹底打破,均實行高度集權統治,以改變歷史、改變語言(如“新話”—Newspeak)、打破家庭等極端手段鉗制人們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監視與監聽功能的“電幕”(telescreen)控制人們的行爲,以對領袖的個人崇拜和對國內外敵人的仇恨維持社會的運轉。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國家大洋國只有一個政黨——英格蘭社會主義,按照新語,簡稱英社(IngSoc)。社會也根據與黨的關係被分爲核心黨員、外圍黨員和無產者(羣衆)三個階層。政府機構分爲四個部門:和平部負責軍備和戰爭,友愛部負責維持秩序、鎮壓和嚴刑拷打,真理部負責宣傳、文教和篡改歷史,富裕部負責生產和分配。按照新話,分別簡稱爲和部、愛部、真部、富部。

在大洋國“真理部”從事篡改歷史工作的外圍黨員溫斯頓因爲在工作中逐漸對其所處的社會和領袖“老大哥”(Big Brother)產生懷疑,並與另一位外圍黨員裘利亞產生感情,因而成爲思想犯,在經歷了專門負責內部清洗的“友愛部”的思想改造之後最終成爲了“思想純潔者”。

時代背景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同年年底,奧威爾與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於保衛共和政府的光榮戰鬥。奧威爾在前線擔任少尉,喉部曾經受過重傷。他爲記述西班牙內戰而寫的《向卡特洛尼亞致敬》一書,後來成爲關於這場內戰的一個權威性文獻。

但是,這場正義的戰爭,由於左翼共和政府內部分裂,最後竟失敗了。沒有死於法西斯槍彈下的奧威爾,竟差一點喪身在共和政府內部黨派之爭的傾軋中。這個慘痛的經驗對奧威爾影響巨大。他曾說自己“從1930年起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了”,而這時候,他又開始考慮“捍衛民主社會主義”的問題了。這個思想出發點,一直影響到他後期的兩部名作《動物莊園》和《1984》(NineteenEighty-Four,1949)創作。

作品主題

在這部作品中,奧維爾深刻分析了極權主義社會,並且刻畫了一個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權力爲最終目標的假想的未來社會,通過對這個社會中一個普通人生活的細緻刻畫,投射出了現實生活中極權主義的本質。

《一九八四》中,作者借小說主人公溫斯頓的心理及語言描寫,表達了一種對民衆麻木心理的“恨鐵不成鋼”憤懣,彷彿大洋國的所有人只有他自己意識到了自己所深處的社會的罪惡嘴臉,其他人卻都置若閣聞,漠不關心。作者的文字間總流露着一種對極權統治,對烏托邦理想的諷刺,雖然最終的結局是失敗的,但其中的鬥爭過程是具有永恆價值的。小說中一系列的精闢的語言“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自由即奴役”、“正統思想就是沒有意識”等等,充分表達作者內心思想的同時,也給我們敲響警鐘[]。主人公溫斯頓與裘利亞的地下愛情,雖然沒能經受住嚴刑的拷打,但這愛情綻放的火光給予我們以人性向善的美好希望,溫斯頓與裘利亞的愛情失敗了,但他們畢竟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曾經綻放過,可以想見,未來的類似的愛情終將綻放並結出碩果。

存在是能夠自由選擇的,個體在存在中所進行的反抗能夠證實個體存在,實現個體價值。但是在奧威爾眼中,所有的反抗都是徒勞的。小說主人公溫斯頓是一個敢於向極權統治當局發出挑戰的反抗者,他對大洋國當局的所有一切都進行了嘲諷,他試圖通過了解過去、尋獲愛情和參加兄弟黨等行動發起反抗,以此來證明自己還活着。但這一切在奧威爾眼中都顯得那般荒謬,他想要了解的過去早已經被統治者改得而口全非,他所尋求的愛情也在老鼠的瘋咬下變得蒼白無力,而他的盟友也被統治者改造成了正統民衆。溫斯頓的所有反抗都以失敗告終。儘管在小說中作者表達了對反抗行爲的讚賞,但作爲一個旁觀者,奧威爾表達更多的是一種嘲諷,因爲奧威爾清楚地知道,溫斯頓越是反抗,就越接近死亡。奧威爾想要告訴讀者的是,儘管人們的生存環境是荒誕的,但人們卻毫無辦法,只能在悲觀絕望的境遇中對自我存在加以冷嘲熱諷,對荒誕存加以強烈否定,而這恰是小說《一九八四》的價值核心所在。

作品影響

《1984》與1932年英國赫胥黎著作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俄國葉夫根尼·扎米亞京的《我們》並稱反烏托邦的三部代表作,通常也被認爲是硬科幻文學的代表作。

《1984》已經被翻譯成至少62種語言,而它對英語本身亦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書中的術語和小說作者已經成爲討論隱私和國家安全問題時的常用語。例如,“奧威爾式的”形容一個令人想到小說中的極權主義社會的行爲或組織,而“老大哥在看着你”(小說中不時見到的標語)則意指任何被認爲是侵犯隱私的監視行爲。

《1984》被廣泛認爲是奧威爾的代表作,不僅文中的思想在西方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其中的語言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這部小說被翻譯成至少62種語言,奧威爾在本文創造的一些新詞,例如“犯罪思想”(thoughtcrime)、“新語”(newspeak)、“雙想”(doublethink)、“老大哥”(Big Brother)、犯罪停止(crimestop)等已收進詞典。 在已故作家王小波先生的《白銀時代》裏成爲某種象徵。

《1984》曾在一段時期內被視爲危險和具有煽動性的,並因此被許多國家(不單是有時被視爲採取“極權主義”的國家)列爲禁書。本書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爲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說之一,此外還在1984年改編成電影上映。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21世紀出版的暢銷小說《1Q84》即向該書致敬,體現了《1984》的巨大影響力。

作者簡介

喬治•奧威爾(1903-1950), 英國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動物農場》、《1984》等。

1903年出生於印度,1907年舉家遷回英國,後因經濟原因無力深造,被迫遠走緬甸,參加帝國警察部隊。終因厭倦殖民行徑、癡迷寫作而辭去公職,輾轉回到歐洲,流亡倫敦、巴黎等地,一邊深刻體驗下層民衆生活,一遍從事文學創作,有多部作品出版。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參加左翼組織,因重傷返回英國,但最終樹立社會主義信念。1939年,二戰爆發,積極參加反納粹的活動。由於西班牙內戰與二戰的苦痛經歷,對戰爭與和平、極權與民主、社會關懷與人類理想進行了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