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名著《一九八四》讀後感400字精選三篇

名著《一九八四》讀後感400字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4.74K 次

名著《一九八四》讀後感400字精選三篇

名著《一九八四》讀後感400字精選三篇

導語:讀完了一本很多年前要讀卻一直沒讀的書,喬治·奧威爾的《1984》。作評內容引人深思,感慨良多。下面是由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400字,以供大家需要!

名著《一九八四》讀後感400字精選三篇

【第一篇】

小說一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寫了主人公溫斯頓的日常生活和內心隱藏的波瀾。一個最普通的小人物,不甘平凡,想要改變。

第二部分描寫了溫斯頓和裘莉亞對日常生活的反抗和內心祕密的暴露。他們勇敢反叛,似乎找到出路,未來充滿希望。

第三部分急轉直下,盟友是敵人,房東是思想警察。當他們敞開心扉以爲能躲開無處不在的監控擁有自由意志的時候,電幕又出現了。無路可走,無處可逃。

當讀到溫斯頓被帶到101號房間的時候,黑暗壓抑的氣氛讓我放棄了在夜晚將最後部分讀完的計劃。如此黑暗的心靈旅程,還是等太陽出來了以後再走。

第二天太陽終於出來了,我也終於走完了最後最艱難的一段路。這一趟黑暗旅程的終點點出了黑暗的主題:一旦被人抓住了思想上的弱點並加以利用,你的弱點會讓你出賣信仰,你會把自己無比珍視的東西掐死、燒死、腐蝕。等在終點的死亡並不可怕,死亡的時候,無邪思想的微笑更可怕。

【第二篇】

整本書十分壓抑,令人深陷其中。我們不過是陷入泥濘卻不自知的螞蟻,我們以爲的泥濘,其實是深淵。歷史是無數巨大的齒輪,真相與謊言夾雜着傳動,轉啊轉,轉啊轉......我們,是像《一九八四》裏的羣衆一樣,只對細枝末節感到不滿,還是會跳出重圍,審視這個世界?說到底,還是我們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的問題。我們比較能接受殘酷的真相,還是比較能接受精美的謊言?是先看到後相信,還是先相信後看到?我們比較想要這樣子生活,還是那樣子生活?我們所追求的僅僅是快樂嗎,還是真相?自由?很多人說《一九八四》是一部令人窒息的恐怖小說,絕望、無助、悲涼。我覺得《一九八四》更像是一瓢冷水,潑得我們清醒。我們想要脫口而出---“這個時代好過那個時代”,卻有隱隱約約覺得哪裏有些不妥。真相易碎。避開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不談。我們會發現,逛過了別人所處的世界,會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看到了那個世界人們的空洞和了無生趣,想要讓自己活得真實一些,豐富一些。如此便好。

【第三篇】

這是一位極具個性的朋友推薦我看的,所以我一開始就帶着強烈的好奇心翻開這本書。故事的開頭部分就是講外圍黨員溫斯頓的普通生活,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我”來敘述。雖然看到幾個有意思的畫面,但匆匆翻了十幾頁就沒有繼續看下去了。直到暑假裏從暑假上再次看到它,就一口氣讀完了。讀的過程中漸漸理清了思緒,作者奧威爾雖然是寫一個普通的外圍黨員的生活經歷,實際上是想描述一個極權的社會。

大概的故事情節就是三個國家(大洋、歐亞、東亞)不斷地發動戰爭,大洋國內部分和平部、友愛部、真理部。雖然這些名字都好聽動人,可實際上它們分別管轄的內容卻與這三個名字恰恰相反。主人公溫斯頓是真理部的文字編輯,主要負責篡改歷史,發佈假新聞等工作。在這裏每個人每天都活在電子屏幕下,在時刻記牢“老大哥在看着你”。但溫斯頓天生有着反抗精神。他在沒有遇到裘利亞之前,把自己心裏的一切感受都寫進日記裏去。之後他遇到了裘利亞,兩個人之間產生了愛情。卻被偵聽機器發現,成爲了"思想犯",接受嚴刑拷打,最終淪爲思想上的奴隸。

看這本書時我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地就處在一種壓抑、恐怖的氛圍中,其中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極深。溫斯頓的鄰居在睡覺時說了幾句夢話,被自己的孩子(只有八九歲)舉報,思想警察抓走了他,從此世界上沒有這個人的存在了。這使我毛骨悚然,這難道不是一種道德的淪喪嗎?之後我在網絡上搜索了這本書,才知道這是反烏托邦的代表作之一,是指物質文明氾濫並高於精神文明,人類的精神在高度發達的技術社會裏並沒有真正的自由。道德淪喪,物質浪費蔓延,表面上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本質上是在掩飾空虛的精神世界。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曾在微博上看過的一個由外國憤青拍攝的一個視頻,他毫不留情地指出現在的這個世界只操控在少數人的手裏,只由那些金字塔頂端的人們掌握着。看完之後不得不讓人仔細思索一番。這本書也是如此,雖然書中寫的是個極權社會,但在現實與書的交界處總能找到相似之處。現代人們的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網絡也越來越發達,有時候總會感覺自己是處在“電子屏幕”下,不說話、不交際,謹言慎行,但自己的個人信息卻還是完全暴露……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警醒我們不要將預想中的黑暗成爲現實,即書的封面中所述“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一份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