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小婦人》讀書筆記三篇

《小婦人》讀書筆記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小婦人》讀書筆記三篇

《小婦人》讀書筆記三篇

導語:《小婦人》雖然只是寫了四個女孩在成長中的煩惱,在生活中很常見,很平凡。但《小婦人》卻反映了愛心、善良、博愛等道德美。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小婦人》讀書筆記,歡迎閱讀。

《小婦人》讀書筆記三篇

篇一:

今天把《小婦人》讀完了,最深的感受就是: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幸福就是親情,友誼,健康,勞動和心靈的安寧,有它時,人們只覺得平常,但失去它,或許纔會發現,那是用世間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平凡,偉大!

每天晚上睡覺前,我都想拿它讀一讀,躺在牀上,捧在手心,直至進入夢鄉……到醒來時書還在身旁,這就是我想要的。這是第一本我那麼喜歡看的書,喜歡的原因是我能從中找尋到以前的童真,我可以找到我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成長過程。在書中,我可以忘記煩心事,可以像小孩子一樣把一切拋之腦後。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路易莎·梅·奧爾科特。這本書可以當做一個家庭的傳記來讀,但它講的不是大人們的奮鬥,而是孩子們的成長,講她們如何從天真走向成熟,從脆弱走向堅忍,從急切走向耐心,從自我走向他人。書中處處是活潑潑的,少年人的天真,純潔,勇敢和對未來的理想。她們着實是令人感動。

她們四個性格是截然不同的。梅格 16歲,喬 15歲,貝絲 14歲,艾美 12歲。梅格,豐腴,美豔,有吸引力,豔羨華美衣裙,做家教。喬,有一頭秀美的頭髮,總是手忙腳亂,大大咧咧,爲人真誠,可是性格強,脾氣不怎麼好,經常把事情弄得雪上加霜,像個小男孩,愛寫東西,在做護理。貝絲,很可愛,靦腆,最招人喜愛了。細聲細氣,文文靜靜的,從來不生氣。怪不得大家叫她“小乖乖”。她喜歡蜷縮在自己的快樂世界中,只有遇到她喜歡信任的人,她纔會扯着膽子走出來,她很同情那些娃娃,像帶小baby一樣,給它們添置衣服啊什麼的。與此同時,她酷愛音樂,愛彈鋼琴。她很易於滿足。艾美,是最小的,老是一副矜持的淑女模樣,眼熱綠松石戒指,想到羅馬去當藝術家,畫畫,成爲世界上最棒的大師。勞倫斯小男孩,16歲,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他的爺爺把他帶大。再沒認識馬奇家女孩之前,他憂鬱,不快樂,與爺爺的關係也不好,因爲爺爺爲了留住他,不讓他做許多他想做的事情。他有錢,但是並不炫耀,他還很熱情。後來變成了一個很陽光的男孩。馬奇太太,一個很英明的媽媽,她任由她的孩子們去一一經歷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希望孩子們都真實地體驗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去複製上一代人的歷史。她希望她的女兒美麗,能幹,善良,受人愛慕和尊重,青春時代很幸福,過上有益而快樂的生活,沒有憂慮,沒有悲愁。她會經常地鼓勵孩子們,這鼓勵是多少金錢都換不來的。同時她熱愛自己的祖國,爲了祖國,在許多的壓力下,她鼓勵丈夫參戰,從不後悔。她一直都在學習,學習如何給孩子們樹立榜樣。

起初,每一個小女孩都有着自己的那份虛榮,可是在經歷了很多事後,她們漸漸成長。她們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她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中樓閣,有着屬於自己的小小願望。在她們看來,家是她們的生長之地, 又是神聖的避難場所。她們會仔細聆聽母親的教誨,會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與聰慧的大腦發明一個又一個富有創意同時又能美化心靈的遊戲。

有人說:四姐妹的成長曆程彷彿是一首富有趣味的教育詩。作者用既不華麗也不枯燥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類偉大的親情、友情和愛情。似乎在四姐妹的眼裏,永遠和她們愛的人和愛她們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事[]。確實,在我看來,這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她們幾個很勤勞,通過做各種事來想盡辦法幫着家裏補貼家用。她們忙碌,卻不乏生活的光彩。她們每個人都曾經迷茫過,後悔過,可是,不管怎樣,她們成長了。她們很天真,一點也不做作,沒有心機。在經歷了一連串磨難和生離死別後,在母親的引導下,逐漸告別幼稚成熟起來,她們互相幫助,互相關愛,變成了一羣能夠挑起生活重擔的“小婦人”。

梅格、喬、貝思、艾米她們四個堅強與微笑存在我的腦海中,提醒着我, 要堅強,要有一顆純潔的善良的心,同時也告訴我們如何處理好家庭關係。從她們身上,我想我更要學會堅強,學會要懂得知足,要加倍珍惜所擁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它們的難能可貴。要把每一次的離別都當做是永別,誠心待人。就像這句話說的:“不要因爲逝去的流星而流淚,不然你又要錯過了”。應該細心發現每個人的優點而不是帶上了有色眼睛只看到別人的缺點。要對未來永遠充滿希望,並努力追逐自己的夢想。讓自己成爲一個獨立,堅強,上進的人。成爲真正的“小婦人”。

篇二: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叫《小婦人》。講的是四個姐妹的故事。開始她們家庭富有,但是之後父親投軍,於是家裏開始窮了。

姐妹們互相照應,大姐15歲,最小的12歲,大姐和二姐有了工作,老三不想上學,就在家裏做家務,老四上學。大姐性格溫厚,讓人感到能夠依靠。二姐性格像男孩。三姐溫柔乖巧,老四總想得到關愛。之後三姐病死了,大姐有了自我的家庭,雖然不富裕,但是很快樂,還有兩個小天使。二姐和四十歲的老教授結婚,收養了一羣流浪兒。老四和一位十分富有的年輕人結婚(比較正常),兩個人很恩愛,也有了2個孩子。

從幾個姐妹身上,我看到了她們成長過程所經歷的快樂、哀傷。感受到了她們在絕望中的痛苦,她們的經歷讓我學習到,人生要學會應對挫折才能更好的處理挫折。

篇三:

在喬身上看到了艾米麗勃朗特的影子

對作者的安排非常不滿意!

我並不認同馬奇太太以及其他讀者說的喬和勞裏在一起會因爲太過相像而無法長久。書裏面早就描寫過不止一次兩人爭吵但又各退一步和好,作爲朋友可以這樣,作爲伴侶我相信也可以。況且,(這可能算作作者的時代侷限性?)所謂從來沒有紅過臉的夫妻,真的是完美平等幸福的嗎?古代的“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無非是男權時代對女性屈從順服立的標杆,因爲男性根本不想也不屑於與自己的妻子交流討論深刻的思想問題,這一點舊社會的歐美也沒有什麼本質差別,布魯斯不認爲梅格能理解政治,他也無意對那些帽子裙子做什麼深入研究。(寫到這兒突然想起來《飄》,瑞德不僅懂什麼樣的帽子衣服搭配什麼樣的人,還懂得並欣賞斯嘉麗對於賺錢的能力和渴望。人們總是說獨特的斯嘉麗使得小說經久不衰,而我認爲瑞德也做出了同樣多的貢獻)至少梅格和布魯斯這一對,在我看來完全就是男性把女性當做一件賞心悅目的擺設,以及順從持家使他出去有面子的工具。

或許相敬如賓是那個時代,或者清教徒認爲的幸福婚姻的典範,但我相信互相交流人生感悟興趣愛好,在此過程中爭吵的面紅耳赤,復又和好,然後對彼此的瞭解更深一層的關係,纔是健康平等的親密關係該有,也總是發生的樣子。所以我相信如果喬和勞裏在一起,他們一定會爭吵,然後和好,勞裏會在喬的影響下變得更成熟更好,而喬也會堅持寫作的夢想,成就一番事業。

退一萬步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喬錯過了勞裏,愛上了教授,那最後突兀的不行的開辦一間學校成爲“巴爾媽媽”天天教導孩子而基本上放棄了寫作的喬說這纔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又是什麼鬼?如若這真是一個人的夢想,那這個夢想難道不是放到貝思身上比安到喬頭上更順理成章的多嗎?

我不是不能理解這一部宗教勸導意味無比濃厚的小說做出的種種安排是要符合當時的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我更可以感同身受的理解,女性作家自傳性質的小說,很多情況下會在角色身上折射自己得不到卻渴望的東西,譬如夏洛蒂勃朗特最終還是讓簡愛和“有婦之夫”名正言順的在一起了,比如簡奧斯汀讓伊麗莎白和達西經歷了種種誤會之後終生相守。但是,一部好的小說,當你開始塑造人物時,人物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性格在你安排的故事裏做出種種反應,不能順其自然硬要人爲扭轉這個反應,纔是我對小說後半部分最不能接受的地方(所謂人設崩了)。

因爲姐妹朋友全都收穫了家庭而感到孤獨,進而決定把自己趕緊嫁出去,這樣的事情可以是梅格做的,可以是艾美做的,但獨獨不可能是我們的喬做出來的啊!

後來媽媽問喬如果現在勞裏再回來跟你求婚,你會不會答應,喬說可能會的,因爲我現在比那時候需要被人愛。所以,僅僅是因爲孤單寂寞需要被愛,喬就想結婚了,如果說她當初拒絕勞裏是因爲他是個男孩兒不能給她想要的尊重和愛情,那麼寂寞的時候,喬開始不在意這些了,只是需要有個人來關懷自己,即便勞裏毫無變化的回來了,她也會接受的。這怎麼可能是我們的喬?!

順便說一句,喬其實才是爲這個家付出最多的人,爸爸生病她可以減掉頭髮去賣錢,貝思生病和臨終都是喬犧牲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去照顧,甚至她決心遠走對勞裏保持距離都是爲了成全妹妹的幸福而毅然犧牲自己的決絕。我覺得馬奇太太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或者當孩子多的時候難免偏心,她在很多事情上遷就艾美,貝思臨終都不捨得打擾她在歐洲的享樂,難說作爲父母,他們心底也是認定艾美會嫁給有錢人,而喬會成爲老姑娘爲他們養老送終吧(一如唐頓屯第一季裏爸媽對自家三個姑娘的討論),其實羨慕姐妹朋友都有歸宿的寂寞感完全是可以用家人的愛給排遣的,可是馬奇太太並未在貝思離世後給喬多少專門的慰藉,反而艾美一回家全家人的焦點都是他們,這也纔是喬覺得自己更加淒涼孤寂的直接原因(如果喬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