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正能量語錄 > 高中弘揚傳統文化的議論文

高中弘揚傳統文化的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K 次

導讀: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培養出一個好的心態,使自己無時不快樂。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將棱角磨圓,將仇恨遺忘,將夢想變成現實。我們學會比以前快樂,即使難過,也要微笑着面對。記着一切的一切應該順其自然。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精選的弘揚傳統文化的議論文。

高中弘揚傳統文化的議論文

文化有共性有個性,但對於民族文化來說,正如魯迅所說“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是的,一個民族要立足於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個國家實力強盛的標誌,是每一個國人的自信之源。

面對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和那些漸漸被取代的傳統文化,很多人對此都感嘆不已。

近些年來,許多國家的母語都漸漸被英語所代替。就拿中國來說吧,上小學的娃娃,自己的母語還沒有學利索,便學習英語,讓中國人從起跑線上就丟失了自己國家的文化,持續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英語各種考試等同於母語,甚至超越母語。就拿大學來說吧,好些專業沒有了大學語文,但卻先要有英語過級考試,才能獲得文憑。如果細心地作一下調查,不知道有多少學子因爲學英語困難而產生了厭學情緒,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可是,畢業之後,又有多少人真正運用上了英語呢?能不能將已經成爲“規矩”的英語過級考試改爲選考呢?又能不能將大學語文納入必學科目,將母語的考試列入過級必考而成爲“規矩”呢?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顯得就猶爲重要了。

不久前,網友陸續把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老規矩搬上了網絡,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臺,有人說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這個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應該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說,中國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國文化先進。如果說前者的思想有激進之處,那麼後者卻是一種極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只覺得異族的文化更優秀,於是放棄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別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遲早有一天,這個國家會像它的文化一樣,從此消失在世間。因此,不管是好是壞,只要是自己的,都應該保留。對於那些過時了的,可以陳列在博物館,對於那些還適應時代需要的就好好發揚。

如果說“笑不露齒,話不高聲”過於拘束,但我們可以在特定場合不要目中無人地放肆,讓言行舉止午休總該可以吧?如果在公開場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實在太累,你可以在家裏隨意放鬆。因此,不要說這些“老規矩”是死板的文化,我們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它變得更加靈活,更加的富有時代內涵的。

記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須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須重拾傳統文化,再造中華文明的復興。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因此作爲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也應該弘揚傳統文化,做傳統文化的接班人。

傳統文化匯聚一起,三鍋沸騰的熱湯,寒假培訓傳統文化的老師則像廚師,我們就好比湯的享受者,既體味到了湯的芳香,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傳統文化只有通過大家共同傳播,纔會不斷使之爲世人所知,爲大衆所愛,所以我們應當做湯的享受者,文化的傳播者。

我想要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就像我熱愛"之乎者也"的說法一樣,就像我能感受到陳勝吳廣起義時所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那種悲憤與不滿一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古人延續至今的文化,是古人的思想結晶啊!作爲華夏兒女的我們,忘不了先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諄諄教誨;忘不了""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自我反省;更忘不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使命,我願做傳統文化的弘揚者,是因爲我想感受這芳香四溢的傳統文化。

我願做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就好比""我有""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一樣的豪情壯志,孔子之師,老聃郯子子的人也不一定比孔子聖賢,孔子依舊爲人弟子。我想要擁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堅忍品質,做任何事無論成功或失敗,只要堅持到底便是最大的贏家。我渴望擁有陶淵明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種恬然自適,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遠離城市的喧囂,感受自然最真實的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其實就潛藏於我們的身邊,只要悉心觀察,你會發現:其實連最基本的遵守紀律都是我們恪守本分的體現,我想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者,我想要將這充滿芳香的鮮花的種子,灑向神州大地。

我願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我想跋山涉水去體驗""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自然美景;我想登高而見,去感受""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獨特視角;我想寄情山水去體驗""簫鼓追隨春社近,衣風簡樸古風存""的田園風光;我想要登上長城,就站在我們國家的標誌性建築上,向全社會呼籲:做傳統文化的弘揚者,有何不可?何樂而不爲?

傳統文化似豔陽高照,溫暖人心;傳統文化是涓涓流水,沁人心脾;傳統文化是祖國祖國的讚歌,值得我們傳頌。弘揚傳統文化,是我的責任,是我們的責任!

在這個不斷信息化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大家每天都很忙的腳不沾地,爲了夢想、未來、生計而奔波,但是,在忙碌的同時,人們也開始想要在精神和素養上得到提升,他們不斷的學習,於是在社會上就掀起了一股傳統文化熱。那麼,我們應該對此持什麼樣的態度呢,這就需要我們去分析了。

人們愛上了傳統文化,想去了解我們中華的歷史和文化,這就是商機啊,於是就有了很多導演編劇開始寫歷史小說,拍歷史電視劇。

這其中有一部分呢,在寫小說前,會先去了解歷史,做足功課,讓自己的小說有歷史依據,但是還有一羣人他們對歷史瞭解的不夠透徹,可是又想寫,怎麼辦呢,他們就在一個大綱上添油加醋,就比如說確定好了朝代和人物,就把一些他們認爲有意思的東西加在人物上,將人物的性格塑造成自己想象的那樣,把一些莫須有的東西編在歷史故事中,導致人們以爲把小說電視劇裏面的劇情當做真實發生的,使人們眼中某些歷史人物的形象與原有的形成了很大的偏差,這就使人們對這些人物產生了誤解。

尤其是在一些無良小說裏,皇帝不關心朝政,每天只懂得情情愛愛,妃子每天都只知道“宮鬥”,這對當代青少年的心理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久而久之,市面上就很難看到真正的符合歷史的小說,因爲人們本身就更喜歡吸引眼球的東西,那些擁有這跌宕起伏且無厘頭的劇情的小說電視劇就走入了人們的生活,慢慢的,他們就再也沒有一顆安靜的心去體會歷史上那些忠君愛國的勇士的一生,沒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去知道每一個王朝的興衰,他們只去看有趣的,去看沒有深度的,於是就再沒了用心寫歷史小說的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而當這些小說拍成了電視劇以後,爲了讓成本更低,很多導演不會去了解這個朝代真正應該穿的服飾,也不會去諮詢專業人士詢問在這個朝代的時候,當時的社會究竟已經發展到了什麼樣的狀態,導致經常有類似於在秦朝的民間有人用紙來寫字的場景的出現,可造紙術是在西漢時期推廣的,秦朝的民間應該是很難出現的。這就會給人們傳遞一些錯誤的信息。

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當然好,但是傳播文化的人一定要保證自己說的做的是真實的,是有據可循的,如果一味地爲了噱頭和盈利而去胡編亂造,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而像我們這種青少年也一定要去了解事實的真相 ,不能看見什麼就是什麼,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真正的傳承下去!

當衆人被“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撩撥起續詩的興致時,有人卻嗤之以鼻:“參加接龍的很多人對詩的用韻一竅不通,折射出大衆對真正傳統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時代,真正的詩人都是寂寞的,詩歌都是小衆的”,使不少網友“詩情酒興漸闌珊”[]。

這一觀點體現出當今一些人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總是端着架子,否認羣衆基礎,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高姿態,充分顯示其狹隘性。而這,也恰恰是他們相對落寞的原因之一。傳統文化的發揚,當有“大足以容衆”之胸懷,有“海納百川”之氣度,而不能在自我設限中孤芳自賞。

那些文采斐然、炳炳烺烺的詩歌流傳至今,固然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結晶,但我們不能因爲只看到絢爛奪目的金字塔尖,就忽略歷史中已被風化埋葬的金字塔底的大量作品。從某種角度看,那些在歷史長河中淘洗沉澱無痕的平庸之作,何嘗不體現了詩歌所擁有的廣泛羣衆基礎?事實上,當吟詩作賦成爲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文化創作才能具有活力,涌現佳作。

從《詩經》中的不少作品採自民間,到白居易寫詩但求“老嫗能解”,再到“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詩詞的興盛從來不是小衆的,而是在讓普通百姓怡情養性中根植了其勃發的生命,正所謂“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那些傳世的佳作,恰恰是文人賢士從普通百姓中汲取養料,佐以自己的才華而揮就的。詩歌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詩歌從來不排斥普通百姓對它的唱和吟詠與逸興遣懷。

作爲“戲曲之母”,崑曲經歷時代的變遷而一度奄奄一息。戲曲工作者們意識到,崑曲從家喻戶曉走向沒落,不是因爲崑曲名家的離世,而是因爲崑曲在大衆市場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漸失羣衆基礎。於是他們開始引入歌劇、交響樂等流行元素,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吸引更多受衆,而不再曲高和寡。當崑曲再次走進人們視野時,也走進了新的時代舞臺,臺下仍是一羣不懂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的癡情戲迷,臺上是大師在演繹傳統的精髓。這時我們懂得,沒有一個文化可以將自己封閉起來,沒有一個文化有資本篩選受衆羣體,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謙遜,才能換來更長壽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來。

以精英品位爲藉口故步自封,最終只會日薄西山,上演一羣聖賢大師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弔唁的悲劇。唯有敞開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平的智慧,才能得到繼承與發展,促成文化繁榮進步。時代需要包容,傳統文化亦需包容。無論何時何地,傳統文化止於獨行,而盛於大衆。

傳統文化,形成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爲方式,消解着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瀕臨消失。

首先是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良好方式。然而在現在,隨着西方聖誕節,情人節等一系列節日的廣泛傳播,傳統節日卻漸漸被淡化了。鮮少有人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糉子;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在中秋節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祈平安。在西方節日被人們熱火朝天的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呢?恐怕,早已將它們拋之腦後了吧?

其次是傳統的歌舞。鳳陽花鼓,雲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人們認爲是俗不可耐,在公園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時,還有許多的年輕人加以嘲諷,而西方傳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卻被年輕人大加追捧,成爲他們的心頭大愛。而在一些搖滾,Rap等流行歌曲廣爲傳唱的同時,中國的一些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隨着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拋棄了傳統歌舞,轉而奔向了流行音樂與舞蹈的懷抱。

不僅如此,曾經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着失傳的危險;傳統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傳統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不禁令人堪憂。傳統文化瀕臨消失,而我們卻不加以挽救,而還是爲了各種外來的文化,節日,興奮不已。在我看來,在這樣下去,不用多久,傳統文化就會完全消失,不復存在。

爲了不使我們中國人遺憾,後悔,我們每個人應該成爲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努力使傳統文化重新綻放光彩,恢復生機與活力,爲我們將來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爲了傳統文化的恢復與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發出奪目的光芒。

窗花是一種貼在窗戶玻璃上的剪紙,是我國悠久的民俗,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貼上各種各樣、色彩明亮的窗花。窗花不僅可以嚇跑年獸,還代表着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

今天,我和幾個小夥伴們拿起了剪刀,在五顏六色的彩紙上,開始了剪窗花的旅程。首先把紙折成一個手掌心大的正方形,其次用鉛筆在紙上勾畫出精美的輪廓,然後用剪刀小心翼翼地沿着輪廓慢慢地前行,前行的過程就像一條條小溪在我手中流淌,又像一隻海鷗在海面上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不一會兒,就剪成了我想要的圖案。我迫不及待地但又慢慢地把它打開,啊!一個帶着我濃濃希望的龍樣的“福”字展現在我的面前,她就像一條帶着美好祝福,帶着美好憧憬的即將飛向天空的祥龍,讓我對未來的每一天充滿了活力。

小夥伴們的“福”字各種各樣:有的像溫暖的房子,有的像翩翩起舞的仙子,還有的像財神的金元寶。這些作品一個個都栩栩如生,讓我深深陶醉着。

剪窗花是一種藝術,一種文化,一種代表中國人民勤勞的象徵。我們偉大祖國還有更多的傳統文化等着你去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