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千年包公》影評及觀後感

《千年包公》影評及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紀錄片《千年包公》堅持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在查閱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後,摒棄戲說,完全根據史實,進行人物再現與現實拍攝,全片力爭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拯形象。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分享了3篇《千年包公》影評及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欣賞。

《千年包公》影評及觀後感

  《千年包公》影評及觀後感一

包公以清廉剛正形象傳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秉公辦事、堅持正義的官員,便常用“包公再現”、“鐵面包公”等話語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糾紛或官司之類的麻煩事時,也總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樣的好官、清官。這就是在許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結”。

包公之所以能給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潔的作風外,更主要的正是由於他始終堅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權,敢於不畏權貴,伸張正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他能堅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對“清官情結”,我們既要看到民衆對官員清廉正義、剛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時更應該看到這情結背後所隱含的要求領導幹部依法行政、依法辦案的法治意識。其實,正是由於這種意識,才分外凸顯出包公在當今社會依然值得緬懷的價值。

在當前的法治社會裏,我們評價一個領導幹部是否盡職盡責,關鍵是看他能否堅持依法辦事。尤其在今天我們的各項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健全的情況下,如何依法辦事、能否依法辦事更是對幹部提出了挑戰。長久以來存在於人們心目中的“清官情結”,在當今時代其實更應該解讀爲要求領導幹部秉公執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結”。

面對包公像起誓,在形式上體現了後人對先賢的崇尚,表現了一種學習的姿態。對於走向和諧與法治的`今日中國來說,筆者衷心希望這種學習姿態真的能在全社會化爲具體行動,並且深入精髓,領會包公身上真正值得體會的法治意識。

希望本文看《千年包公》觀後感能幫到你。

  《千年包公》影評及觀後感二

2016年5月24日上午,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聞發佈會在安徽合肥舉行。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第一集《清心直道》25日晚八點已向全國觀衆播出。

據悉,中央紀委宣傳部正局級紀檢監察專員閻羣力,中國曲協副主席馬小平,中國曲協分黨組成員、副祕書長黃羣;省紀委副書記車建軍,省紀委常委、省監察廳副廳長張志宏,安徽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總編輯莊保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鍾俊傑,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汪學致、包公研究會成員、安徽省經信委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包公(包公第34代)後裔包正軍、合肥政法委的(包公第36代)包旭東等出席了首映式。

另據海報,三集高清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紀錄片運用先進的紀錄片創作理念,通過再現真實的包公故事,尋訪包公精神的當代體現。央視紀錄頻道定於2016年5月25日20:00起連續三天播出,25日晚八點已向全國觀衆播放了第一集。

據瞭解,此紀錄片和以往包公題材的電視文藝作品不同,紀錄片《千年包公》堅持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完全根據史實,摒棄戲說,進行人物和實景再現,向觀衆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拯形象。

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嚴格的家訓以及包氏後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潔家風對世人的深刻影響;北大教授孔繁敏、研究包公的專家程如峯、李良學等研究包公的專家學者影片中先後介紹了有關情況;良好的家風、爲人心目中的榜樣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一世;包拯正是受家風、榜樣的深刻影響成就了人們世代尊敬和世人傳頌的包公;

據悉,26日晚8點播放第二集《鐵面無私》。敬請大家到時觀看。

另外,敬請大家收看並請將收看後的心得體會,結合當前開展的“兩學一做”活動實際書寫成短文,也可談觀後感、觀看影片後的認識、心得、體會等等。

  《千年包公》影評及觀後感三

據紀錄片介紹,公元1062年5月13日,正在樞密院處理軍政要事的包公,突然發病,臥牀不起,自知來日不多的包公,提醒家人要謹記自己的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在這則包氏子孫世代銘記不忘的家訓裏,包公要求後代子孫,如果做官者膽敢貪贓枉法,活着不準邁進老家的門檻,死後也不準歸葬於祖墳。

北京聯合大學歷史學教授孔繁俊在紀錄片中表示,包公的家訓可以說是家風的一種凝練,這種家訓突出了廉潔的方面,直白而且嚴厲,他自己這樣做,而且要求後代也必須這樣做。

另據出土的多塊墓誌銘記載,包公的兒子包綬“清苦守節,廉白是務”,孫子包永年“蒞官臨事,廉清不擾,而孝肅公之遺風餘烈在也”。

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趙冬梅稱,包拯首先是一個孝子,是一個好兒子,是一個好父親,是一個好丈夫,然後作爲一個好人,他纔有可能成爲一個好官。“所以我們如果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說,要培養一個好官的話,我想應該從家風,從家的那個地方,那是根,那是我們文化的根,從那個地方做起。”

“領導幹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2016年1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也曾在中央紀委全會上提及家風建設。

《中國紀檢監察報》今年3月末曾刊文指出,在蘇榮擔任江西省委書記期間,其妻於麗芳頻繁插手土地出讓、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索取收受鉅額財物。其子多次插手土地、工程項目,大肆收取好處費。經查,蘇榮共有十餘名家庭成員涉案,可謂夫妻聯手、父子上陣、兄弟串通、七大姑八大姨共同斂財。

文章稱,蘇榮腐敗案是典型的家族式腐敗。家裏面從老到小、從男到女都有參與。這種“全家腐”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容忽視——家風敗壞。

文章還稱,2015年10月,中央紀委在對河北省委原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周本順被“雙開”的通報中,首次使用了“家風敗壞”這個詞語。通報指出,周本順爲其子經營活動謀取利益,家風敗壞、對配偶子女放任縱容。

文章指出,從近年來查處的腐敗案件看,家族式腐敗現象時有發生,家風敗壞已成爲領導幹部走向嚴重違紀違法的重要原因。

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統計,從2015年2月13日到12月31日,該網站共發佈34份省部級及以上領導幹部紀律處分通報,其中21人違紀涉及親屬、家屬,比例高達62%。一半以上屬於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爲親屬經營活動謀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