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善於把握分寸:做事要懂得過猶不及

善於把握分寸:做事要懂得過猶不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善於把握分寸:做事要懂得過猶不及

善於把握分寸:做事要懂得過猶不及

在人們爲人處世與安身立命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順風順水,其原因不僅僅在於他們的聰明,也不僅僅在於他們的勤奮,更不在於他們運用多少方法與手段,而在於他們對人性的洞察,他們懂得什麼叫恰如其分,什麼叫不偏不倚,什麼叫見好就收。一句話,他們善於把握分寸。

服藥治病,劑量必須適當,量小治不了病,量大又會造成中毒。在農業生產中,播種量、施肥量等要適度。在工業生產中,機器的運轉速度、運轉時間要適度。孔子說:“過猶不及。”意思是說,事情做過了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恰到好處。京劇演員表演,總講究不溫不火。優秀的歌手在熱情地歌唱時,情真而又能自持。大千世界,古往今來,任何事都離不開“分寸”二字。人生在世,分寸無處不在。人際關係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業需要把握分寸,推進工作需要把握分寸。爲人行事要有分寸,與人交往也要有分寸; 說一句話要有分寸,遞一個眼神也要有分寸。有人比喻說,分寸是合腳的鞋,不大也不小。分寸是初春的風,不冷也不熱。分寸是知時的雨,不遲也不早。分寸是名廚的鹽,不鹹也不淡。分寸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個實踐問題。

漫漫人生,既是目的更是過程。人生之旅中的生命閃光處,不一定是草長鶯飛時;人生得意時,不一定是踏花歸來處。人生的成敗興衰,濃淡緩急,無不在把握分寸中見分曉。

大仲馬在俄國旅行,來到一座城市,決定去參觀這個城市最大的書店。老闆聽到這個消息,便想設法做點讓這位法國著名作家高興的事情。於是,他在所有的書架上擺滿了大仲馬的著作[]。

大仲馬走進書店,見書架上全是自己的書,很吃驚。“其他作家的書呢?”他迷惑不解地問。“其他作家的書……”書店老闆一時不知所措,信口說道:“全……全都賣完了!”話一出口,連他自己也傻眼了。

書店老闆本來是想讚美和討好大仲馬,但他的所作所爲實在太過,完全不符合實際。缺少真誠的表現,使雙方都陷入了尷尬的局面,使事情完全背離了他所希望的結果。

事實上,還有更多的事例不斷地在提醒着我們這樣一個真理:做人做事不能太倔強、太死板、太剛硬、太自傲、太聰明、太老實、太軟弱。說話不可太滿,路不能走太絕……可方可圓,能屈能伸,當忍則忍,隨機應變,是許多歷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徑。做人做事能夠權衡利害,把握輕重,外表大度圓融,內心見棱見角。如此處事待人,纔有迴旋之地。

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就是分寸,看看我們所處的世界,因爲有一個完美的尺度,才顯得端莊和諧。看看我們周圍的人羣,因爲有一個人生的分寸,才使得人生既有失敗的懊惱,也有成功的歡欣。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人生的最大學問。總之,做人做事不要太過分了。把握好了人生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偶爾會聽人說:“你很會做事,分寸尺度把握得很好。”當然,很多人都想知道這個“分寸尺度”該如何掌控,然而,掌控好這個“分寸尺度”並非一件易事,因爲分寸尺度沒有具體的標碼讓你衡量。中國人講究做人的藝術、做事的法則,這些都需要把握一個分寸尺度,這樣才能充分體現自我的價值,才能實現做事的最高境界。如果不懂得把握分寸,那他在與對手的競爭中輸得很慘將會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所以我們說,辦事掌握分寸,能方能圓,能剛能柔,能進能退,智勝而非力取,不死板也不奸猾。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能遊刃有餘、得心應手地應對一切難題。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做事方法,此一時彼一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辦事要注意分寸”,確是一句至理名言。事實上,做任何事都是個“分寸”的把握,拿捏得“恰到好處”,那就是高手。中醫講究“陰陽平衡”,認爲“太過和不及都是病態”,就是講的“做事要有分寸”這個道理。做事剛柔相濟,在舉手投足間才能左右逢源。這裏面的學問深不可測,參透其中玄機的人,在社會上縱橫行走,才能成就人生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