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楊慎勵志故事:身處逆境,勤於著述

楊慎勵志故事:身處逆境,勤於著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楊慎勵志故事:身處逆境,勤於著述

明代有個耿耿忠臣,因秉性剛直,正義直言,而被流放滇南。在漫長的30多年流放的生涯中,他並沒有消沉下去,仍在勤奮地學習,頑強地戰鬥,他就是著名的文學家楊慎。

楊慎(1488——1559),字用修,別號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他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是湖廣提學僉事,父親爲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叔父爲兵部侍郎。楊慎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7歲時,母親教他學習唐代絕句,他很用功,非常好學,很多絕句都能背誦。到11歲時,他已會寫近體詩,合轍壓韻,很有詩味。

楊慎勵志故事:身處逆境,勤於著述

楊慎的學業突飛猛進,12歲時,他模仿寫了一篇《弔古戰場文》。很有氣勢,特別是“青樓斷江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這一警句,他的叔父極爲讚賞。叔父看他有如此才華,高興的說“你在模仿着寫一篇《過秦論》。”楊慎欣然提筆,他對《過秦論》很熟,早已掌握了它的寫作手法和思想內容。他文思涌泉,奮筆疾書,很快寫出了一篇《過秦論》,叔父讀了,拍手叫絕,文筆優美,結構嚴謹,文章氣勢磅礴,恢弘壯觀,祖父看了這篇文章,心花怒放,朗聲大笑:“這是我家的賈誼啊!”

13歲時,楊慎隨父親到京師,他沿途瀏覽湖光山色,觀察風土人情,眼界大開,詩興大發,一路寫了《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詩等等,特別是《黃葉詩》,一時轟動京華。當時的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看了楊慎的詩,讚歎不已,認爲他可以造就,有培養前途,於是,收他爲弟子,並稱楊慎爲“小友”。

楊慎到京城以後,在李東陽和父親的指導下,更加刻苦攻讀,他不但寫詩作文,還花了很大功夫讀《四書》《五經》,已備參加科舉考試。經過幾年苦讀,楊慎打下了堅實的功底。21歲時,他參加了會試,主考官王鏊、樑儲看了楊慎的文章極爲欣賞,把它列爲卷首。遺憾的是燭花竟落在了考卷上,把卷子燒得面目全非,本可高中的楊慎,卻名落孫山。但楊慎並沒有因遭到的打擊而頹廢,他經過3年的努力,終於考中狀元,授翰林修撰,步入明朝的政治舞臺。

楊慎爲人正直,不畏強勢,他看到明武宗終日沉溺於酒色,不理朝政,於是他犯顏直諫,不避斧鉞,武宗卻依然如故,楊慎氣憤己極,辭官歸裏。世宗上臺,重新啓用楊慎,世宗繼位6天,下詔令羣臣議定他生父爲“皇考”,按皇帝的尊號和祀禮對待,楊慎和父親極力反對,這樣得罪了世宗和一些奸臣,世宗一意孤行,正式下詔改稱生父爲恭穆皇帝,楊慎聯合200多人冒死抗議。於是,皇帝下詔把楊慎投入監獄,楊慎幾次遭廷杖,死裏逃生,後充軍滇南,開始了流放生活。

楊慎胸懷壯志,力圖報國,他並未因環境惡劣而消沉,他不肯向惡勢力低頭,他路過湘西想起了被楚懷王放逐的屈原,不禁悲憤長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要向屈原一樣,探索救國救民之路。

在流放中,他飽覽山水風光,借詠邊塞的奇花異草,抒發政治情懷“絕世獨立”,以清香的老梅自喻皎潔、志堅;盛讚山茶花不畏嚴寒的傲然風骨以自比,他看到唐婆鏡花背日開放,正是諍臣的象徵,諍臣則常遭佞臣的排擠和誣陷,那些無恥小人喬裝成忠臣,使人忠奸難辯,他借詠物,抒發自己坦蕩的情懷和理想。

在流放中,楊慎時刻不忘發奮苦讀,悉心著述。在荒涼滇南地區,圖書資料奇缺,他嗜書成癖,凡是能找來的書,他無所不讀,手不釋卷,廢寢忘食,貪婪地從書中汲取知識和營養。他刻苦鑽研,刨根問底,學業一日都不荒廢。

在流放中,楊慎有了接觸社會下層的機會,每到一處,他就調查瞭解當地的民俗風情,學習當地的民俗語言,蒐集整理當地的文化遺產,從親身經歷和實踐中豐富知識,他爲白族修史,還寫了《南詔野史》、《雲南通志》、《雲南山川志》、《慎侯記》、《南中志》、《慎載說》等書,填補了當地文化的一些空白。

楊慎一生勤奮學習,刻苦著書,成爲明代的一位著名博學家。他對經、史、詩、文、詞曲、音律、金石書畫,無所不通,對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等也有很深的造詣。他一生著作有四百餘種。《明史·楊慎傳》上說:“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這是對他刻苦學習、勤奮著述的忠實評價。我們應該從楊慎身處環境,頑強拼搏的事蹟中受到一定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