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樹敵宜少不宜多

樹敵宜少不宜多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樹敵宜少不宜多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實際上已經架空,羣雄並起,逐鹿中原。鄭莊公在此混亂局勢下,巧妙地運用“樹敵宜少不宜多”的策略,取得了當時稱霸的地位。當時,鄭國近鄰的宋國、衛國與鄭國積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銳,鄭國時刻都有被兩國夾擊的危險。鄭國在外交上採取主動,接連與邾、魯等國結盟,不久又與實力強大的齊國在石門簽訂盟約。

公元前719年。宋、衛聯合陳、蔡兩國共同攻打鄭國,魯國也派兵助戰,將鄭國東門圍困了五天五夜。雖未攻下,鄭國已感到本國與魯國的關係還存在問題,便千方百計想與魯國重新修好,共同對付宋、衛。

樹敵宜少不宜多

公元前717年,鄭國以幫邾國雪恥爲名,攻打宋國。同時,向魯國積極發動外交攻勢,主動派使臣到魯國,商議把鄭國在魯國境內的訪枋交歸魯國。果然,魯國與鄭國重修舊誼。齊國當時出面調停鄭國和宋國的關係,鄭莊公表示尊重齊國的意見,暫時與宋國修好。齊國因此也對鄭國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鄭莊公以宋國不朝拜周天子爲由,代周天子發令攻打宋國。鄭、齊、魯三國大軍很快地攻佔了宋國大片土地。宋、衛軍隊避開聯軍鋒芒,乘虛攻入鄭國。鄭莊公把佔領宋國的土地全部送與齊、魯兩國,迅速回兵,大敗宋、衛大軍。鄭國乘勝追擊,擊敗宋國,衛國被迫求和。鄭莊公勢力擴張,終於成爲春秋時期的一代霸主。

這是一個人盡皆知的故事,實際上,鄭莊公一代霸業的形成,即源於其合理的外交策略——樹敵宜少不宜多。如果把一國縮小爲個人,那麼,國家間的關係就成了我們日常的人際關係。人常說“多個朋友多條道,多個敵人多堵牆”。的確,生活中樹敵過多,不僅會使人邁不開步,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常常會遇到種種不應有的麻煩。

要避免樹敵,首先,得養成這麼一個習慣,就是絕不要去傷害別人的自尊心。指責是對別人自尊心的一種傷害,它只能促使對方起來維護他的榮譽,爲自己辯解,即使當時不能,對方也會在心裏留下陰影。因爲人的本性就是這樣,無論自己多麼不對,都寧願自責而不希望別人來指責。所以想要指責別人的時候,一定記住,指責就像放出的信鴿一樣,它總要飛回來的。這不僅會得罪對方,而且在一定的時候指責還會射向你。如果你是爲了糾正對方的錯誤,那爲什麼不去誠懇地幫助他分析原因呢?

其次,對於他人明顯的謬誤,最好不要直接糾正,否則會好像故意要顯得自己高明,因而又傷了別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得牢記,凡是非原則之爭,要多給對方以取勝的機會,這樣可以避免樹敵,口頭上的犧牲有什麼要緊,何必爲此結怨傷人?對於原則性的錯誤,也得儘量含蓄地進行示意。既然原意是爲了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何必讓傷人的舉動來“逞能”。

假如由於自己的過失而傷害了別人,就得及時向人道歉,這樣的舉動可以化敵爲友,徹底消除對方的敵意。說不定你們今後會相處得更好。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爲友,徹底消除對方的敵意。說不定你們今後會相處得更好。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的歷史劇一直在演。廉頗自恃積功過人,多次故意羞辱後來居上的藺相如,而後者見狀忍讓,不與其爲敵,不願去爭,直至後來廉頗負荊請罪,演繹了流傳千古的“將相和”。

當然,少量的敵人也能讓自己更加警覺,時刻提醒自己繼續前進。但要切記:四面樹敵的結果常常是四面楚歌,樹敵宜少不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