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困難:學會迅速適應環境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困難:學會迅速適應環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困難:學會迅速適應環境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困難:學會迅速適應環境

面對幸運, 所需要的美德是節制; 面對逆境, 所需要的美德是堅韌。從道德修養而論, 後者比前者更爲難能可貴。

——季羨林

英國作家蕭伯納曾說過: “當問題發生時, 人們往往把責任推給環境, 事實上, 一個人應該努力適應環境, 如果無法適應, 那麼就要自己去創造環境。”

我們不去適應環境, 就會被環境淘汰。社會中各種事物的存在自有它的理由, 而我們對其的適應是一個不斷改變自我的過程。比如,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觀點等。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一點點長大、成熟, 並逐漸學會了生存的本領。

一位管理學家曾說過: “那些能夠倖存的物種, 不是最強的, 而是最能夠適應變化的!” 智者在面對新環境的時候, 會積極調整心態;而弱者在面對陌生環境的時候, 會產生失落、惆悵的情緒。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困難:學會迅速適應環境

相傳在很久以前, 澳大利亞的一個孤島上生活着一羣鳥, 它們有尖而長的喙, 因而得名長喙鳥, 靠食一種蒺藜的果子爲生。

就像人有美醜高矮之分一樣, 長喙鳥也有長喙和短喙的。但是不管它們的先天條件如何, 母鳥都會在它的兒女滿兩個月時拋棄它們不管。

短喙的鳥一出生就被視爲殘疾, 因爲那種果子渾身長滿堅硬的刺,只有長喙鳥才能啄的開, 每年都有很多短喙的鳥因無法啄開蒺藜的果子而餓死。而喙長的鳥一出生就有了驕傲的資本, 它們眼看着短喙的鳥們被餓死, 自己卻得意地吃着蒺藜的果子自由地在島上飛翔。

有一隻短喙鳥在吃完母親啄開的最後一顆蒺藜果後, 不甘心被餓死, 就毅然決定離開生養它的這個孤島, 去尋找新的生機。就在短喙鳥餓得頭暈目眩的時候, 它啄食了在淺海遊動的一條小魚, 雖然它噁心想吐, 但他還是把那條小魚吃了下去。慢慢地, 它覺得小魚的味道其實比那種蒺藜果的味道還要好。

一時間短喙的鳥們紛紛效仿, 得以生存, 短喙鳥的兒女們的喙更短, 爲了生存, 它們天天去海里捕食。後來它們不但吃魚, 只要是能捕獲到的動物, 就都成爲它們的食物。在捕獵中, 它們練就了一張短而有力的喙、一對大而強健的翅膀和一雙尖利的爪子。

隨着蒺藜果的消失, 長喙鳥也永遠消失了, 而短喙鳥卻成了天空中的霸主, 它的名字叫鷹。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一句經典名言就是: “適者生存。” 地球上任何物種如果適應不了它所生存的環境, 那麼它只有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科學家們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將一隻小貓先放進一間背景全是豎線條的生活空間裏, 讓它自由自在地生活一段時間, 然後又將它放入一間背景全是橫線條的生活空間裏, 結果這隻小貓暈死了。

如果我們不能快速適應新的環境, 那麼就會像那隻貓一樣, 讓自己陷入心靈的牢籠。

不管怎樣, 新環境是不會主動來適應我們的。我們要學會習慣,習慣面對新環境時失去的一切和所獲取的一切。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感到了不適應, 那麼先不要抱怨或試圖改變世界, 而是要先改變自己,努力地讓自己適應環境。有作爲的人, 在不同的環境中都能生存, 甚至在逆境中也一樣能創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