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對寬容的感悟: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對寬容的感悟: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對寬容的感悟: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對寬容的感悟: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即使是天才, 生下來的第一聲啼哭也絕對不會是一首好詩。

——魯迅

子貢問孔子: “人應該如何爲官呢?” 孔子回答: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意思是說水太乾淨, 魚兒不能生活, 對人的要求太高就不會有朋友了。所以, 做人要儘量能容人之短, 只有這樣, 才能贏得他人的尊敬, 贏得更多的朋友。

宋代名臣范仲淹曾任吏部員外郎, 當時, 宰相呂夷簡執政, 朝中的官員多出自他的門下。范仲淹上奏了一個 《百官圖》, 按着次序指明哪些人是正常的提拔, 哪些人是破格提拔; 哪些人提拔是公, 哪些人提拔是私, 並建議: 任免近臣, 凡超越常規的, 不應該完全交給宰相去處理。因此, 他被呂夷簡 “指爲狂肆, 斥於外”, 貶爲饒州知州。

康定元年, 西夏王李元吳率兵入侵, 范仲淹被任命爲陝西經略安撫副使, 負責防禦西夏軍務。這時, 宋仁宗下諭讓范仲淹不要再糾纏和呂夷簡過去不愉快的事。范仲淹 “頓首” 謝曰: “臣向論矗國家事,於夷簡無憾也。” 意思是說, 我過去議論的都是關於國家的大事, 對夷簡本人並沒有什麼怨恨。

呂夷簡聽說後, 深感愧疚, 連連說: “範公胸襟, 勝我百倍!”

《菜根譚》 中說: “人有頑固, 要善化爲海, 如忿而疾之。是以頑濟頑。” 意思是說, 對於別人的頑固行爲, 應善於開導, 而不是感到氣憤, 如果感到氣憤, 那麼就不會有友情存在。

美國衆議院發言人薩姆·雷伯說: “如果你想與人融合相處, 那麼就多多原諒別人的缺點吧。” 有些人心胸狹窄, 總喜歡揪着別人的“小辮子” 不放, 得理不讓人, 他們永遠不會招人喜歡。對於朋友的缺點, 只有採取忍讓和理解的態度, 纔會讓你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和諧。

對寬容的感悟: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多一些寬容之心、少一些刻薄與計較是做人的美德與修養。如果譴責別人的小過失, 念念不忘別人的舊惡, 那麼將會使我們的心胸變狹窄, 更造成自己與別人相處時的潛藏危機, 爲自己樹立更多的敵人。相反, 一個心胸開闊, 寬恕仁愛之人, 他自身的修養不但會臻於完美,與別人相處也會一團和氣。

從前, 有一位禪師, 很多誤入迷途的人都因他的感化而獲得新生[]。

這位禪師的一個弟子有偷竊的壞毛病, 禪師多次教誨, 這位弟子都沒當回事。後來這位弟子因爲偷竊被人抓住。面對找上門來的失主,禪師的其他弟子們都感到羞愧難當, 紛紛要求禪師嚴懲那個弟子。但是禪師卻用自己的寬厚仁慈之心原諒了那個弟子。

可是沒過多久, 那位弟子竟然又因爲偷竊而被抓住, 衆弟子覺得忍無可忍, 覺得爲了寺院的名聲一定要將他逐出師門。於是衆人聯名上書, 表示如果再不處罰這個人, 那麼他們就集體離開。

禪師看了他們的聯名上書, 把他的弟子們都叫到跟前來, 說:“你們都能夠明辨是非, 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們是我的弟子, 如果你們認爲我教得不對, 那麼可以去別的地方, 但是我不能不管他。因爲他還不能明辨是非, 如果我不教他, 那麼由誰來教他呢? 所以, 不管怎麼樣, 即使你們都離開我了, 我也不能讓他離開, 他需要我的幫助!”

衆弟子聽後, 心中的不滿在不知不覺間消散了, 覺得禪師更加令人尊敬了。而那個偷竊者早已感動得熱淚盈眶。

《萊根譚》 中說: “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 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意思是說, 君子應該有容忍世俗和別人的氣度, 不能自命清高,否則就會陷於孤獨。

古語說: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 寬容對待別人, 這樣才能讓自己少犯錯誤, 並受到他人的歡迎。《論語》 中說: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意思是說, 寬容, 不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在別人身上。

【感悟】

學會寬容別人不是一句空話, 而是發自內心的。寬容別人曾經的過失, 是對別人改過自新的最大鼓勵; 寬容別人對自己無意的傷害,是讓人欽佩的氣概; 寬容別人對自己的敵視、仇恨, 是人格至高的坦露。寬容也是人生的一大筆寶貴財富。同樣是一輩子, 有的人在無盡的憤恨和埋怨中度過; 有的人在快樂和幸福中度過。寬容別人是一種幸福, 更大的幸福是被我們寬容的人心中對我們存有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