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中國古代民間傳說故事摘抄

中國古代民間傳說故事摘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中國古代民間傳說故事摘抄

中國古代民間傳說故事摘抄

導語:中國民間傳說故事是從遠古時代起就在人們口頭流傳的一種以奇異的語言和象徵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係,題材廣泛而又充滿幻想的敘事體故事。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中國古代民間傳說故事,大家快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民間傳說故事摘抄

篇一:

乘興而來

乘興而來[chéng xìng ér lái] ,乘一時的高興。興沖沖地來到。比喻高高興興地到來。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王徽之傳》,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安道耶?”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反。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王徽之是東晉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三兒子,生性高傲,不願受人約束,行爲豪放不拘。雖說在朝做官,卻常常到處閒逛,不處理官衙內的日常事務。

後來,他乾脆辭去官職,隱居在山陰(今紹興),天天遊山玩水,飲酒吟詩,倒也落得個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接連下了幾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天空中出現了一輪明月,皎潔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處盛開着晶瑩耀眼的花朵,潔白可愛。 王徽之推開窗戶,見到四周白雪皚皚,真是美極了,頓時興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來酒菜,獨自一人坐在庭院裏慢斟細酌起來。他喝喝酒,觀觀景,吟吟詩,高興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覺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聲,那就更動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個會彈琴作畫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馬上去見他呢?”

於是,王徽之馬上叫僕人備船揮槳,連夜前往。也不考慮自己在山陰而戴逵在剡溪,兩地有相當的距離。

月光照瀉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兒輕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銀裝。王徽之觀賞着如此秀麗的夜色,如同進入了仙境一般。 “快!快!把船兒再撐得快點!”

王徽之催促着僕人,恨不能早點見到戴逵,共賞美景。

船兒整整行駛了一夜,拂曉時,終於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卻突然要僕人撐船回去。僕人莫名其妙,詫異地問他爲什麼不上岸去見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說:“我本來是一時興起纔來的。如今興致沒有了,當然應該回去,何必一定要見着戴逵呢?”

成語感悟:

本來想去拜訪一個姓戴的朋友,去的時候興致很高、充滿期待,但是當去到這朋友那裏時卻發現已失去了本來的興致,於是原路返回。這個例子我們經常會用到,有時候我們很想去做某事,但是當事情快要進行或者將要被完成時,卻發現並不是那麼想去做,也就是說事情已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從而終止。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算是一種灑脫的人生境界。

篇二:

什剎海的傳說故事

什剎海在北京鼓樓的西南方,寬闊的水面,四面種着高大的柳樹、槐樹、楊樹,風景好極啦。什剎海夏天可以划船,冬天可以滑冰。解放後,政府又把什剎海徹底挖了一下子,又在岸邊上建立了水泥欄杆,把古老的什剎海打扮得更美麗了。什剎海的剎字,在北京人嘴裏念快了,就跟“季”、“價”、“窖”差不多了,因爲這個,就有了活財神沈萬三(原來北京西便門外有一座“白雲觀”,廟觀裏的“財神殿”,據道士說:財神老爺就是北京的“活財神沈萬三”[]。另外傳說:沈是元朝末年蘇州人,名叫沈富,號叫仲榮。因爲他在弟兄裏行三,所以人都叫他沈萬三。沈萬三很有錢,是當年江南第一個有錢的人,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打算擴建南京城牆,又沒有那麼多錢,沈萬三搶頭替皇帝修了三座城門,皇帝朱元璋心裏很嫉妒這個有錢的沈萬三,後來,抓個差錯,就把沈萬三殺了。這是南京的故事。沈萬三沒到過北京,可是北京卻流傳了沈萬三的故事。)挖十窖銀子的民間傳說。

提起沈萬三來,老北京人沒有不知道他的,他是“活財神”。活財神應該是很有錢的了,可是他手裏一個錢也沒有,窮得連衣服都穿不整齊,那麼,他怎麼會叫活財神呢?他呀,他能知道地下哪裏埋着金子,哪裏埋着銀子。那麼,他怎麼不挖點金子、挖點銀子,換換衣裳呢?不行,沈萬三平常說不出來哪裏有金子,哪裏有銀子,要想跟沈萬三要金子、銀子,得狠狠地打他,把他打急啦,他胡亂一指哪裏,挖吧,準有銀子,也許是金子,並且,打得越厲害,從他指的地方挖出的金銀就越多,這麼,人都叫他“活財神”。

可是,誰肯打他呢!他家裏的人,不忍打他,一般老百姓呢,又沒有平白無事打人的道理。這樣,沈萬三跟那些不肯打他的人,就都窮得吃不飽飯,穿不整齊衣裳。這一天,皇帝要修建北京城了,皇帝又不願意把他庫裏的錢拿出來,就跟大臣們商量“就地取材”的辦法,大臣們說:“這一片苦海幽州,哪能弄出這麼多錢呢!”皇帝說:“沒法子也得想法子!”後來,有人把活財神沈萬三的事,告訴了皇帝,皇帝高興了,吩咐馬上把沈萬三給抓來。

篇三:

梁山伯與祝英臺

從前有個姓祝的地主,人稱祝員外,他的女兒祝英臺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的聰明好學。但由於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臺只好日日倚在窗欄上,望着大街上身揹着書箱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心裏羨慕極了!難道女子只能在家裏繡花嗎?爲什麼我不能去上學?她突然反問自己:對啊!我爲什麼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臺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我吧!”祝員外夫婦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英臺撒嬌哀求,只好答應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剛矇矇亮,祝英臺就和丫鬟扮成男裝,辭別父母,帶着書箱,興高采烈地出發去杭州了。

到了學堂的第一天,祝英臺遇見了一個叫梁山伯的男同學,學問出衆,人品也十分優秀。她想:這麼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會很開心的。而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於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相互關心體貼,促膝並肩,兩小無猜。後來,兩人結拜爲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

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的時候了。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臺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樑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臺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他倆戀戀不捨地分了手,回到家後,都日夜思念着對方。幾個月後,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臺,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後,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聽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臺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靜。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路過樑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只見祝英臺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臺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樑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着縱身跳了進去。接着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這時風消雲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