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真實名人的勵志故事推薦

真實名人的勵志故事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真實名人的勵志故事推薦

真實名人的勵志故事推薦

導語:高考試卷是一把刻度不均勻的尺子:對於你自己來說,難題的分值不一定高。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真實名人的勵志故事,大家快來看看吧。

真實名人的勵志故事推薦

篇一:

莫言

莫言年輕的時候,讀過關於貝多芬與歌德的一個小故事。

那天,貝多芬與歌德一同散步。在路上,他們看到了奧地利國王率領着一羣皇室成員迎面而來。歌德不顧貝多芬的勸阻,同普通百姓一樣站到了路邊,恭恭敬敬地脫帽行禮。此時,貝多芬不屑地說:“國王和公爵有許多,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說完,貝多芬昂首挺胸地揚長而去。

那時在軍隊工作的莫言讀後認爲,歌德沒有骨氣,軟弱可鄙,而貝多芬可欽可敬,值得學習。

有一天晚上,莫言在辦公室看書,一位老領導推門進來,說:“噢,沒有人。”他立即迴應道:“難道我不是人嗎?”這位老領導被頂得尷尬而退,莫言卻暗自得意,揚眉吐氣,以爲自己很像貝多芬。他想:“科長,局長,成千上萬,而莫言只有一個。”

隨着年齡的增長,莫言對貝多芬與歌德的不同做法逐漸有了新的理解,對自己讓老領導尷尬的做法也感到十分內疚。他認爲,貝多芬面對國王隊伍的趾高氣揚,不僅沒有任何風險,而且會贏得不少的掌聲,這樣做其實並不需要多少勇氣;而歌德對國王隊伍的鞠躬致敬,卻會被拿來和貝多芬比較,甚至被萬人詬病,這倒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所以,像貝多芬那樣與衆不同、蔑視權貴的做法並不難,但像歌德那樣與衆相同、尊重世俗禮儀的做法反而很難。他認識到,自己簡單地模仿貝多芬的做法,是十分幼稚可笑的。

莫言的勇氣,可謂大勇。因爲人生最大的勇氣是認錯和改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篇二:

內向性格的力量

作者:蘇珊·凱恩

九歲的時候,我第一次參加夏令營,與別人不同,我的行李箱裏面塞滿了書。

你可能覺得我不愛交際,但對我來說,這真的只是接觸社會的另一種途徑——享受家人靜坐在你身邊的溫暖親情,同時也可以自由地漫遊在思維深處的冒險樂園裏。我希望野營也能變得像這個樣子,十幾個女孩坐在小屋裏,愜意地享受讀書的過程。

然而,從第一天開始,老師就把我們集合在一起,並告訴我們,在野營的每一天我們都要大聲的、喧鬧的、蹦蹦跳跳的,讓“露營精神”深入人心。雖然這非我所願,但我還是照做了,我盡了最大努力,等待離開這個聚會,捧起我心愛的書。

晚上,當我第一次拿出書的時候,屋子裏最酷的女孩問我:“你爲什麼這麼安靜?”我第二次拿出書的時候,老師來了,重複着“露營精神”有多重要,並且說,我們都應當努力變得外向一些。於是我把書放在我的牀底下,直到回家。我對此很愧疚,就好像是書本在呼喚我,我卻放棄了它們。

這樣的故事,我還能講出很多,它讓我認識到“外向”已成爲趨勢。但內向性格就是次一等的嗎?要知道,世界上每兩三個人中就有一個內向的人,他們都要屈從於這樣的偏見——一種已經深深紮根的偏見。

獨處的頓悟

要變得外向些,於是我的第一個職業是律師,而不是一心向往的作家。一部分原因是我想證明自己也可以變得更勇敢,所以作出了一些自我否認的決定,就像條件反射一樣,甚至我都不清楚自己作出了這些決定。

這就是很多內向人正在做的事情,這是我們個人的損失,也是我們所在團隊的損失,更是整個世界的損失。我沒有誇大其詞,因爲內向的人本可以做得更好。

真正的“內向”到底指的是什麼?它與害羞是不同的,害羞是對社會評論的恐懼,而內向更多的是對於刺激作出的迴應。所以,當內向性格的人處於更安靜的、更低調的環境時,才能把他們的天賦發揮到最大。

然而我們最重要的體系,比如學校和工作單位,這些都是爲性格外向者設計的,有着適合他們需要的刺激和鼓勵方式。舉個例子,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學生都是一排排坐着,大多數功課要靠自己自覺完成。但是現在的(西方)典型教室,是讓四五個或者六七個孩子面對面圍坐在一起,他們要一起完成小組任務,甚至像數學、寫作這些需要依靠個人閃光想法的課程也是如此[]。而那些喜歡獨處,或是樂於自己一個人鑽研的孩子,常常被視爲局外人,甚至是問題兒童。而且大部分老師相信,最理想的孩子應該是外向的,甚至說外向的學生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的工作中。絕大多數工作者工作在寬闊且沒有隔間的辦公室裏,他們暴露在這裏,在不斷的噪聲和同事的凝視下工作。

其實,歷史上很多傑出的領袖都是內向的人,富蘭克林·羅斯福、甘地等,他們都把自己描述成內向的、說話溫柔的人,但他們依然站在聚光燈下,是真正的掌舵者。事實上,那些擅長變換思維、提出想法的人,有着極爲顯著的偏內向痕跡,而獨處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對一些人來說,獨處是他們賴以呼吸生存的空氣。事實上,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已經非常明白獨處的卓越力量,只是到了近代,我們開始遺忘它。如果你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宗教起源,就會發現它們的探尋者:摩西、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等,那些獨身去探尋的人,在大自然中獨處思索,纔有了深刻的頓悟,之後他們把這些思想帶回社會。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當你與其他人共處時,會本能地模仿別人的想法和習慣。毫無疑問,這會侵蝕你自己的思想。既然認同這個觀點,爲什麼我們的學校、工作單位要讓這些內向的人爲了只是想要一個人獨處一段時間的事實覺得愧疚呢?

沒有誰會說社交技能不重要,也不意味着我們都應該停止合作,內向安靜的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和激情四射的史蒂夫·喬布斯聯手創建的蘋果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只是希望大家知道,越給內向者自由,讓他們做自己,他們就會做得越好!

內向的震撼

我的祖父是一名猶太教祭司,就像我的其他家庭成員一樣,祖父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閱讀,還有從事他熱愛的宗教活動。六十多年來,每週他都會從閱讀中汲取養分,並向從各個地方前來的信徒宣講。而這個角色下隱藏着的事實是:祖父是一個非常謙虛、非常內向的人。在向人們講述的時候,他儘量避免視線上的接觸;演講之後,當人們想向他問好的時候,他總會提早結束這樣的對話。但是在他94歲去世時,警察需要維持他居所所在的街道的秩序,以幫助擁擠的前來哀悼的人們。

而我正在試着學習我的祖父,因此我寫了《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這本書,並把它講述給大家。這對我來說是有一點困難的,所以我花了一年的時間練習在公共場合發言,我把它稱爲“危險的發言的一年”,而今我做到了!

不論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我有三個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停止對團隊協作的執迷與瘋狂。碰撞思維、交換意見很棒,但是我們需要更多的隱私和更多的自主權;

第二,到野外去打開思維,就像佛祖一樣,擁有你自己對事物的獨到想法。這並不是縱容你的躲避,而是幫助你去除思維的障礙物,讓你有機會思考得再深入一點;

第三,看看你的旅行箱內有什麼東西。內向者很可能有保護一切的衝動,但是偶爾地,只是偶爾地,希望你們可以打開手提箱讓別人看一看,因爲這個世界需要你們,同樣需要你們攜帶的特有事物。

篇三:

生長在非洲荒漠地帶的依米花,默默無聞,少有人注意過它。許多旅人以爲它只是一株草而已。但是,它會在一生中的某個清晨突然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那是無比絢麗的一朵花,似乎要佔盡人世間所有色彩一樣。它的花瓣兒呈蓮葉狀兒,每瓣自成一色:紅、白、黃、藍,與非洲大地上空的毒日爭豔。

但是,它的花期很短,最多隻有兩天。兩天後它就會隨着母株一起枯萎,開花意味着它的生命的終結。

在非洲的荒漠地帶,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分,而開花的植物對水分的需求更大。非洲一般植物都有龐大的根系採水,以供自身的水分需求。但是依米花沒有根系,它只有惟一的一條主根,孤獨地蜿蜒盤曲着鑽入地底深處,尋找有水的地方。那需要幸運和頑強努力,一株依米花往往需要四至五年的時間在乾燥的沙漠裏尋找水源,然後一點點積聚養分,在完成蓓蕾所需要的全部養分後,它開花了!所以在它最美麗的時候,它因耗盡了自己的所有的養分而凋零。

用五年的時間爲開一朵花努力,這是何等頑強而心酸的事情。假若依米花生長在水草豐沃的地方,它將會美麗一輩子的,偏偏,它的家鄉在荒漠。

這個世界上,萬物都有燦爛一回的時候,這是上蒼賜給萬物的權利。

人要比依米花智慧和理性,人想燦爛一回的理想要比依米花更強烈。但我們卻往往沒有一生都不屈不撓和努力,在遭遇困難和阻撓的時候,往往接受環境給予自己安排的命運。

人生的道路有幾十年,但像依米花那樣地勇往直前的歲月真的太少了。用一生定要美麗一次的心情去努力和堅持,每個人都會比現在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