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勵志的真實小故事

勵志的真實小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K 次

勵志的真實小故事

【習慣】

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

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麼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

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後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

牛應聲而動。

牛用條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則以習慣生活。一個成功的人曉得如何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分粥的故事】

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

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於是乎每週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後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障氣,高尚的人也腐敗了。然後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但他們常常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裏全是涼的。最後想出來一個方法: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爲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儘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同樣是七個人,不同的分配製度,就會有不同的風氣。所以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習氣,一定是機制問題,一定是沒有完全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嚴格的獎勤罰懶。如何制訂這樣一個制度,是每個領導需要考慮的問題。 

【渺小】 

戰國時期魏惠王因爲齊威王違背了盟約,所以想要發兵攻打齊國。身爲國相的惠施爲了勸導魏王息兵,請來了國都的一位賢士戴晉人。戴晉人見了魏王問道:“關於蝸牛,君王知道嗎?”魏王說:“知道。”戴普人說:“蝸牛長着兩隻觸角。左面的角上有一個國家,稱爲觸氏;右面的角上有一個國家,稱爲蠻氏。爲了爭奪領地,兩國交兵開戰,伏屍數萬,勝者追了十又五天,才收兵回營。”魏王不以爲然地笑說:“這不都是虛假之言嗎?”戴晉人說:“不是虛假之言,不信的話,我來爲你論證一下:以君王看來,四方上下有窮盡嗎?”魏王說:“沒有窮盡。”戴晉人又問:“人的心巡遊過無窮無盡的宇宙之後,返回到人世,可不可以說人世渺小到了似有似無?”魏王說:“對。”戴晉人緊跟着又問:“人世既然渺小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而魏國只是人世間的一個很小的地方,國都又是魏國之中很小的一塊地方,君王又是國都中很小的一個形體,那麼,相對於無窮無盡的宇宙而言,跟蝸牛右角上蠻氏國的國王又有什麼分別呢?”魏王說:“沒有什麼分別。” 

戴晉人離去了。魏王好似被引入了空曠無際的太空,看不到人世,更看不到魏國,體悟到人世和國土的渺小,感受到了征戰和擴疆的無聊,認識到交兵爭勝,所得不過蝸牛一角之地,實在沒有多大意義。於是稱讚戴晉人爲“大人”,認爲他有如此眼光,遠遠超過了聖人。(出自《莊子》)

勵志的真實小故事

【勇氣的力量】

年秋天的一個夜晚,月黑星稀,冷風嗖嗖,我放學回家走在偏僻的鄉間小路上。穿過一片濃密的樹林,又是一片廣闊的墳地。墳地裏高低不平,磷火明滅,貓頭鷹不時地嚎叫着。

我雖然學過魯迅先生踢鬼的故事,不相信有鬼,但還是不由自主的心發慌,腿發軟,頭皮發麻。所有聽過的妖魔神怪都在腦子裏亂竄,總覺得眼前有什麼東西突然冒出來,身後有什麼東西老跟着自己。就在這時有一個大人的聲音突然傳過來:“孩子,別害怕!解開你的衣釦,露出胸膛來,昂首挺胸抖擻精神大步走!”原來是本村的老革命軍人,學校貧管會的黃主任追上了我。

有了大人做伴,又按着他說的話做了,我頓時感到雄赳赳氣昂昂地膽子大起來,一點也不害怕了。他告訴我這就是勇氣,自己有了勇氣什麼都不可怕,更不會自己嚇唬自己。

於是,他又給我講了一個他自己過去的故事。

解放戰爭時期,一場大仗後,他和部隊離散了,彈盡糧絕,想在一片廢墟上尋點水喝。不料,兩個土匪端着刺刀,從一個大墳墓後面冒出來,正向他一步步逼近。看來這兩個土匪的子彈也沒了,只能短兵相接,肉搏戰了。狹路相逢勇者勝。黃主任儘管身材矮小,已精疲力盡,但他果敢頑強,仍然鼓足了勇氣,大冬天把棉襖一扒,赤裸着上身,決然和這兩個土匪作最後的生死較量了。在圍繞着那個大墳墓周旋了3圈之後,兩個土匪見黃主任氣勢威猛,膽量過人,於是心虛地不戰而逃[]。

黃主任說,那是兩人對一人,如果其中一人也和他一樣氣盛,那他就必死無疑了。這就是勇氣的力量!

黃主任的故事,使我感動,更給了我啓發。我覺得勇氣確實是人高昂的頭顱,挺直的脊樑,緊握的拳頭。人缺乏勇氣諸事難成,人有了勇氣無往不勝。這也是我從那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的經歷中深刻感受到的。

【你失敗的還不夠】

小時候學騎自行車,父親教導我說,不要害怕摔跟頭,等你摔了一百四十多個跟頭之後就能學會了當時疑惑地看着他問爲什麼,回答說自己就是摔了一百四十多個跟頭才學會的聽了這話我啞然失笑。不過等到自己騎上車的時候,雖然沒有摔到一百四十次,但也着實吃了不少苦頭。

人生也就像是學騎自行車一樣的每一次成功之前,都必需經歷很多次的跟頭。勝利是失敗的積累,這句話總是不假的。

有這麼一個年輕人,20歲那年他從大學畢業,由於各種原因,應聘過程中曾先後被30多家公司拒絕,找不到工作、心灰意冷的於是想要當去警察,因爲當時憑藉大學生的身份考進警務部門應該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入圍面試的5個人中,又成了被淘汰的那唯一一個。這時他想自己是不是應該從基層做起,先從事一些最基礎的工作來磨鍊自己,但當他應聘杭州第一個五星級賓館想做服務員的時候,還是被刷了下來。之後他又和其他23個人一起應聘杭州肯德基,結果在23個錄取名單中,唯獨缺少的還是名字。

這個總與失敗結緣的年輕人就是馬雲,只不過他現在已經不再年輕,隨同他也不再是失敗而是勝利。

哈倫德山德士先生,直到66歲高齡的時候才獲得了事業上真正的勝利。這位全世界第一大快餐連鎖店肯德基的興辦人在66歲之前一事無成,總是一個失敗接着一個失敗的路途上踟躕前行。

山德士5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14歲的時候,由於和繼父的關係鬧得很僵,自願從格林伍德學校輟學,開始了流浪生涯。先是農場裏給人家幹雜活,但乾得很不開心,不久就被農場主解僱了接着他又當過電車售票員,也很快就被解僱了。

走投無路的16歲時謊報年齡參了軍,但想做一名戰士的卻鬼使神差的被分配在後勤部門,一天也沒碰過槍。

一年的服役期滿後,去了阿拉巴馬州,那裏他開了個鐵匠鋪,但不久就倒閉了。

隨後他又在南方鐵路公司當了個機車司爐工,非常喜歡這份工作,以爲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但不久之後經濟蕭條來襲,再次被解僱了。

18歲的時候,結了婚,但僅僅過了幾個月時間,得知太太懷孕的同一天,又被新東家解僱了接着有一天,當他外面忙着找工作時,太太賣掉了所有的財富,搬回了孃家。

一生就是失敗的總和,裏面充滿了生活上、工作上大大小小的1000多次失敗。終於有一天,政府的退休金支票寄來了這張105美元的支票向他宣告,老了。

支票附加的信件上對他說了這樣一段話:當輪到擊球的時候你都沒打中,現在不要再打了該是放棄、退休的時候了。

【走在點之前】

小陳和小王走進單位門口的時候,簽到簿剛剛收起來,平時他們常常這樣,領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簽了,今天暗訪組的領導在,他們當然籤不上了。他們大呼冤枉,說他們明明沒有遲到,也就是幾秒鐘的事情。

於是,暗訪組的領導說了:“賽場上、戰場上莫說幾秒鐘,就是零點幾秒你就註定失敗了。再說了,你們一定是踩着上班的時間點來的,如果你們提前5分鐘,哪怕提前兩三分鐘出家門也不至於遲到。踩着時間點,走得快一點,就剛好,走得稍慢一點那就遲到。”

這話說得一點也不錯,讓我想起了登山。我是一個登山愛好者,每逢節假日,都要呼朋引伴地去登山。而我的體力不是那麼好,每次登山,明明和朋友們一起出發,一不留神,我就落在了他們後面,我自然要追趕他們。看到我落在後面,他們於是停下來邊欣賞風景邊等我……下一段路程,又是這樣的局面,我總是氣喘吁吁地追趕着他們的腳步,登山變成了追趕,完全沒有了遊山戲水的樂趣。後來,我學聰明瞭,約好登山的日子,趁大家還沒有出發,我就開始攀登了。等和他們拉開了距離,我就邊開始休息,邊欣賞藍天白雲、奇秀山峯,等到夥伴們追上我,他們開始休息的時候,我已經休息好了,開始了下一段的旅程……這樣一來,登山的樂趣出來了,不但從容而且有時間欣賞到美景。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我準備早點去報到,好早一日看到嚮往的學校的樣子。所以,報到前兩天就到了學校,心想我一定是新生中第一個到校的。到學校早已分好的寢室一看,一個遠方的室友已於三天前到達。他說他不但想看學校,他還想去迎接新生。新生還迎接新生?

走在點之前此後,這位老兄事事、時時走在我們前面,我們準備考研,他就開始準備畢業作品了,我們準備畢業作品的時候,他開始利用大四的閒暇到處打工去了,我們專心讀研的時候,他一邊讀研一邊利用他各種工作的經驗開始創辦小小的公司……我們到處求職的時候,他的公司已經開始盈利了,我們爲車貸房貸努力的時候,他卻拿着掙來的盆滿鉢滿的票子到貧窮的山區去散千金去了。大學寢室裏,他常常暢談他的理想,他看到了很多關於貧窮地方的報道,他立志“千金散盡還復來”,如今,他已經開始實現他的理想了。

踩着點走也許沒有錯,但踩着點走,永遠是慌張的、心裏的弦是緊繃着,一不小心就會錯過點,而選擇在點之前出發,就要從容許多,欣賞風景、實現理想。陳文茜在《樹,不在了》中有一句話:“我們可以選擇停留,但其他的人會選擇奔跑。而世界在他人的奔跑中,無意間已改變了樣貌。”我們還可以這樣說:“我們選擇踩着點走,但其他人會在點之前出發。而世界在他人的前行中,無意間已改變了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