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權力巔峯的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權力巔峯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慈禧作爲大清帝國晚期上的這麼一個重量級人物,曾經以垂簾聽政聞名。作爲一個女性政治家,她的存在,影響了大清晚期的歷史進程。從一個女人,妻子,母親。最後成爲獨攬大清政權的最高統治者。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權力巔峯的

慈禧作爲咸豐的妃子在大清的歷史進程中嶄露頭角,隨着其生下咸豐唯一的兒子後,更加贏得了咸豐的寵愛。被封爲懿貴妃,經常陪伴咸豐皇帝左右,由於咸豐帝身體不是太好,慈禧有的時候也幫助其批閱奏章,甚至被允許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及看法。隨着時間的推移,慈禧逐漸進入大清最高權利的邊緣。爲日後的獨攬大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咸豐帝后期已經意識到了慈禧對權利極度的渴望,加上母憑子貴的有利條件,極有可能在日後獨攬大權,於是在其病重期間,命肅順等八大臣共同輔佐小皇帝,同時也用來制衡慈禧的權利。不允許兩太后干預朝政。

1861年咸豐帝在熱河病逝,慈禧和大清宗室顧命八大臣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爆發了。慈禧爲人狡詐,同時又有着審時度勢的政治頭腦,爲了扳倒肅順等八大臣的束縛,慈禧聯合了朝中最有實力的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皇帝后宮的主宰人物皇太后慈安。慈安身後有着許多忠實的效忠者,抓住了慈安太后這條主線就爭取了朝中六成大臣的支持。另一個關鍵人物就是恭親王奕訢,慈禧的小叔子,奕訢在北京城有着很大的勢力,足以和肅順八大臣抗衡,同時恭親王的權利也受到肅順的威脅,因此叔嫂兩人一拍即合,形成利益上的聯盟。

於是慈禧以皇帝的名義命肅順護送咸豐帝靈柩回京,並在半路逮捕了肅順,發動了歷史上的辛酉事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斬殺八大臣。爲自己在通往大清帝國最高權利的道路上掃清了最後的障礙,最終成爲大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

和歷史上大多數政治女強人相似,慈禧的權力之路首先也是從得寵和固寵兩個套路出發。相較於參與建國的呂后,慈禧和一代女皇武則天更爲接近,她們要想在後宮衆多女兒中脫穎而出必然需要首先從得寵開始。

得寵:1852年,十七歲的慈禧被選入後宮,被賜號蘭貴人,兩年後晉封懿嬪。1856年,爲咸豐生下唯一的兒子載淳故而晉封懿妃,第二年又受封懿貴妃。由此可知從17歲入宮,到位居皇后之下的貴妃,慈禧只用了五年的時間,期間還爲咸豐皇帝生下唯一的兒子,可見其頗爲受寵。

固寵:慈禧的受寵除了母憑子貴爲咸豐生下皇子之外,她還因爲善於決斷和工於書法因而經常代筆體弱多病的咸豐批閱奏章。咸豐和慈禧的這一幕是否和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非常相似。但慈禧通過這種方式不僅鍛鍊了她的執政能力,同時也讓自己成爲咸豐離不開的助手,所以也越發受寵[本站:lizhigushi_com]。

因爲美貌、生育皇子受寵,再到代筆批閱奏摺成爲咸豐的助手。這一系列經歷還只能算後宮政治的範疇,頂多讓慈禧成爲一名後宮紅人,但要走向滿清政壇的頂峯,她還需要與朝廷上的政治勢力開展鬥爭。

歷代政治強人都深諳權力制衡之術,慈禧在咸豐帝時就半公開的參與最高決策,因此她也得到了較好的政治歷練。因此在咸豐帝死後,她就開始運用權力制衡之法發動了辛酉政變,拉攏當時清政府高層中的“失意派”推翻了“顧命八大臣”的輔政。

咸豐皇帝死前的權力制衡:咸豐帝駕崩前的政治安排也體現了他的權力制衡之術。一方面他任用自己的信任的肅順等人作爲“顧命八大臣”來維持政局穩定和輔佐幼子執政。另一方面他也安排了後手,因爲擔心兒子年幼,顧命八大臣中可能出現權臣控制權力,因此將下發聖旨的兩枚印章分別交給自己的皇后(也即慈安太后)和兒子載淳(由慈禧代管)。這樣一來朝堂的政務雖然由顧命八大臣主持,但是要想下發正式的聖旨又必須有慈安和慈禧手中的兩枚印章才能生效。

妥協與尋求支持:咸豐帝臨終前的政治安排的確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無論是顧命八大臣還是後宮的慈禧都無法完全控制局面,而且因爲慈禧等人是後宮妃嬪,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還要弱於肅順等人。畢竟顧命八大臣是咸豐帝親自任命,可以名正言順的輔政。眼看無法在朝堂上名正言順的壓制肅順等人,尤其是在熱河行宮都是顧命八大臣的勢力,慈禧只好選擇暫時妥協,同時尋求可以結盟的政治盟友。

失意派:很快慈禧就選擇了與咸豐皇帝父子血緣關係最近的恭親王奕訢。這位咸豐帝的親弟弟因爲能力出衆,險些威脅咸豐的儲君之位,所以一直不受咸豐帝重用,但是奕訢的確有能力,加上身份特殊,一直有一定的影響力,特別是英法聯軍攻陷北京之後,奕訢一直在北京和英法列強談判,更是增加了他的政治聲望。

同時還有留在北京的軍機大臣文祥和兵部侍郎勝保等人也是當時的“失意派”,這些被顧命八大臣排擠的人迅速向慈禧靠攏,更重要的後宮之主慈安太后也對顧命八大臣不滿,這就讓後宮掌握的兩枚印章有了共同出手的契機。慈禧等人借護送咸豐帝靈柩回京的機會提前趕回北京,隨後與留在北京失意派籌劃政變,利用手中的兩枚印章下發聖旨抓捕顧命八大臣,一舉奠定了慈禧和慈安兩人垂簾聽政的政治格局。

自辛酉政變之後,整個同治皇帝在位時期基本維持慈禧(慈安)和恭親王奕訢等人共同理政的政治格局。清朝政府也因這一相對平衡的政治局面加上慈禧和奕訢兩人的確頗有政治能力,因此清政府迎來了所謂“同治中興”。

扶持嫡系:慈禧之子同治皇帝駕崩之後,滿清政府面臨沒有儲君的政治格局,爲此慈禧推出了自己的外甥載湉爲光緒皇帝,同時扶持光緒的生父也是自己的妹夫醇親王奕譞,使奕譞成爲可以和恭親王抗衡的政治勢力。1884年,慈禧借中法戰爭的不利局面,突然降旨撤銷了恭親王奕訢的所有職務,然後扶持奕譞在背後實際控制軍機處。

抑湘用淮:慈禧的制衡不僅僅在中央,對於越來越強勢的地方實力派她也開始使用權力制衡之法,面對鎮壓太平天國威望高的無以復加的曾國藩,慈禧不惜背上罵名也不願兌現咸豐皇帝封王的承諾。而且在此之前就開始分化瓦解曾國藩的政治勢力,不僅利用馬新貽等人開始給湘系勢力使絆子,同時開始大力重用更加合作的淮系李鴻章,但是對一直與李鴻章不太對付的左宗棠也一直保有地位和權力。這一系列制衡作法就是讓這些地方實力派不能形成合力坐大,最終由自己控制大局。

由於慈安太后在1881年病逝,恭親王奕訢1884年被趕下臺,接掌軍機處的醇親王既是光緒帝的父親也是慈禧的妹夫,而且能力並不如奕訢和慈禧,所以慈禧可以很好的控制中央政局。而在地方上通過分化制衡,既讓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爲維持清廷統治出力甚多,同時又讓他們相互制衡,由此慈禧也做到了控制地方實力派。至此慈禧徹底獨掌清廷實權走上權力巔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