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慈禧是太后,爲何要稱她爲老佛爺?

慈禧是太后,爲何要稱她爲老佛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在清宮劇中大都稱呼慈禧太后爲老佛爺,似乎這是一個對她的特指稱謂。那麼慈禧太后爲何被稱老佛爺呢?這是不是她獨有專屬稱謂呢?

慈禧是太后,爲何要稱她爲老佛爺?

其實“老佛爺”一詞並不是慈禧的專屬稱謂,清朝的皇帝都可以被稱爲“老佛爺”。就如同我們更熟悉的宋朝皇帝被稱爲“官家”一樣。

“老佛爺”一詞是由滿語“滿柱”轉譯而來,清朝是由東北的女真部落建立的政權,因此他們保留了女真部落的部分習慣和風俗。當時女真人稱呼自己的首領爲“滿柱”,這個滿柱又是佛號“曼珠”的轉音,實際上就是稱呼自己的首領爲佛爺或者吉祥的意思。

後來女真人(或者說滿族人)入關建立了大清王朝,他們就把稱呼自己首領的“滿柱”一詞直接轉譯爲“佛爺”。由此“佛爺”一詞就成爲了清朝皇帝的專屬稱呼,其他人不可以使用。由此可知,“老佛爺”一詞不僅並非特指慈禧太后,而是所有清朝皇帝的特稱。從法理上來看,其實慈禧根本不可以被稱爲“老佛爺”,因此她根本沒有當過皇帝。

關於慈禧太后爲什麼被稱爲老佛爺這個問題。有兩種說法,大體上都差不多,都是慈禧太后身邊的大太監李蓮英迎合慈禧太后希望二度垂簾聽政的目的,爲了擡高慈禧太后的身份,故意稱呼慈禧太后爲“老佛爺”。

在1875年之前,慈禧太后並沒有被稱爲老佛爺。到了1875年,同治皇帝病逝,慈禧太后立她的侄子兼外甥愛新覺羅·載湉爲帝,也即光緒皇帝。因爲愛新覺羅·載湉只有四歲,慈禧太后就希望能夠第二次垂簾聽政。

但是爲了讓自己垂簾聽政更有說服力,慈禧太后希望能繼續擡高自己的地位。爲此她的心腹大太監李蓮英心知肚明,因此他策劃了一場迎佛的儀式,讓人以慈禧的模樣塑造了一尊佛像。然後請慈禧太后領着大臣們迎佛像,並說慈禧長的和觀世音菩薩一樣,就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轉世,因此高呼慈禧爲“老佛爺”。

李蓮英通過這一把戲巧妙的把稱呼皇帝的特稱"佛爺"和佛教裏觀世音菩薩等同起來。由此慈禧就名正言順的被稱呼爲“老佛爺”,也即讓慈禧擁有了與皇帝一樣的稱謂和象徵意味。

其次剛纔的故事是否真實,我們已經很難查證。畢竟正史中並沒有記載,我們不妨姑且聽之信之。但是從慈禧的內心世界去分析,我們可以想見“老佛爺”這個稱謂應該是慈禧太后本人的自我心理滿足和一種刻意營造的象徵符號

作爲政治強人,其實從1860年辛酉政變之後慈禧太后就逐步掌控了整個清朝政府的權力。特別是慈安太后病逝之後,更是沒有人可以壓她一頭。但是因爲她的女性身份,她不可能名正言順的登上皇帝寶座,雖然她的權力和皇帝已經無限接近。因此一個皇帝的特有稱謂無疑可以讓她獲得巨大的心理滿足。

而另一方面,這種老佛爺的稱謂也是讓包括光緒皇帝等人在內一種心理暗示,始終提醒着其他人,她纔是這個帝國真正的掌權人。這種象徵意義並非毫無意義,這正如爲什麼皇宮都會修築的比較威嚴和廣闊。如果你站在天安門廣場上,望着天安門的城樓,或者站在故宮太和殿前的廣場上,你會不由自主感受到一種威嚴感,這就是象徵意味的作用。同理,我們在清宮劇中經常看到光緒稱呼慈禧太后“親爸爸”是一個道理。

總之,“老佛爺”並非慈禧太后的特有稱呼,而是清朝皇帝的特稱。但是慈禧的“老佛爺”稱謂又有其特殊的背景,且不管是否如故事中那般由李蓮英利用觀世音菩薩來偷換概念,但是這個稱謂的象徵意味和心理暗示作用還是非常明顯地。

自慈禧往後,到民國,掌權者往往都是有帝王之實的,但絕不能稱帝,一稱就完蛋。袁世凱就是個鮮活的例子,都終身總統了,而且還可以指定接班人,已經是事實上的皇帝了,非要再弄個洪憲皇帝出來,結果不僅竹籃打水一場空,而且還遭了個身敗名裂,含恨終身。

但像慈禧以及跳過袁世凱之後的大一統掌權者就都沒有犯這種形式主義的錯誤,他們紛紛爲自己的帝王之實造出了獨屬的稱謂,在這其中,老佛爺應該是民間流傳說法最廣的一個[本站:lizhigushi_com]。

關於慈禧“老佛爺”從哪裏叫起的,歷來有四種說法。

第一、二種說法是咱最早在一本書上看到的,說慈禧“老佛爺”是李蓮英叫響的。

大概是因爲李蓮英的奴才智商、情商在清末太出名了。

說慈禧虔誠信佛,有一回北京鬧旱災,多日沒下雨,照慣例,於是慈禧開始拜佛求雨。未想到,這一次慈禧只拜求了三天,雨就傾盆而來。

見這情景,李蓮英知道恭維拍馬屁的時候來了:太后真是了不得,真真跟佛爺一樣。

從此之後,慈禧就成了李蓮英的“老佛爺”,再朝後就成了大清朝的“老佛爺”。

該怎麼評價這種說法呢?

皇城根下,小老百姓的粗糙神談。

接下來的這第二種說法就講究多了,很像老北京提籠架鳥的在茶館裏侃出來的。

說光緒初年,慈禧剛滿四十,一心想二度垂簾,但又怕招致朝中非議,於是猶豫不決、悶悶不樂。李蓮英察言觀色,心有靈犀後,便命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的後面按慈禧的模樣塑了一尊佛。

太后佛像塑成後,李蓮英屁顛顛地跑到慈禧跟前稟告,說:聽說萬壽寺大雄寶殿近來常有雙佛顯光,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請太后駕臨前往觀看。

慈禧聽罷,甚爲驚訝,於是起駕出宮,一看究竟。

到萬壽寺,仔細一看,大殿上的觀世音菩薩果然栩栩如生,關鍵栩栩如生的很像慈禧本人。就在這時候,李蓮英亮嗓一喊:老佛爺到。

衆人隨即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爺。

慈禧多明白的人,到這當然明白了其中的名堂,受用之餘,只見她故作不解地問道:你們迎的是哪位老佛爺呀?

這時候李蓮英必須接話:就是迎接太后老佛爺您呀!如今先皇晏駕,新皇尚幼,國不可一日無主,天下臣民請太后老佛爺垂簾聽政,您可要救萬民於水火啊!

一席話說得是哪壺要開提哪壺,自此,老佛爺這個稱呼便從萬壽寺傳遍京城,家喻戶曉。

而慈禧呢,再度垂簾也就這麼完成了聲威鋪墊。

典型的深宮老戲碼!

接着再說第三種說法。這第三種說法很直白,甚至沒啥意思,但持這種說法的人卻很有些名氣,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蔡東藩。

蔡東藩在《慈禧太后演義》中說,在60大壽時,慈禧“自加徽號,令承值人員等稱她作老佛爺,或稱她作老祖宗。”

《清朝野史大觀》的說法跟蔡東藩的差不多,說慈禧愛照相、愛扮佛,一次慈禧和李蓮英、李姊玩真人秀,慈禧扮觀音、李蓮英扮善財、李姊爲龍女,完了還用西洋相機照了一極大相,懸於寢殿內。宮人們見到這栩栩如生的大照片後,不禁呼出了“老佛爺”這個稱呼。

這種說法很有些四兩撥千斤,越至高無上越信手拈來的味道。

再來說第四個說法,清末學人王無生在其筆記《述庵祕史》中說:“宮中稱老佛爺,沿蒙古俗也”。

啥李蓮英,啥大照片,人慈禧玩的是來源於傳統,又高於傳統。

但這四種說法,不管哪種均認爲“老佛爺”這個稱號是慈禧專用、獨享的。

然而深入清宮規制後才發現,原來“老佛爺”一說根本不是因慈禧造出來的,清朝歷代皇帝都可特稱爲“老佛爺”,只是這些正宗的皇上平日不咋用這稱呼,最後讓慈禧別有用心地借用、獨佔了。

說這女真族首領最早都特稱自個叫“滿柱”。這“滿柱”是啥意思呢?佛爺“晏珠”的轉音,達的是佛爺“吉祥”之意。可後來呢,一些顯赫家族世居高位後,也起名叫“滿柱”。如此一來,“滿柱”就顯得有些不值錢,不唯我獨尊了,於是清朝建立後,“滿柱”就被譯成了“佛爺”,特指皇上本人。

這其實跟宋朝皇帝特稱“官家”,明朝皇帝有特稱“老爺”的差不多。

因爲特指的是皇上,所以皇后、太后、太皇太后都不能用“佛爺”這個稱謂,甚至輔佐三帝的孝莊終生也未曾用過這個稱謂。

這就給慈禧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空擋,讓整個大清朝稱自己爲“老佛爺”,既不露骨,又含蓄霸道,還能給民間多種解讀,並且越解讀,她越是有清一朝坐天下的頭一號女主。

一個稱呼,即是政治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