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瞿秋白詳細介紹

瞿秋白詳細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瞿秋白詳細介紹

瞿秋白詳細介紹

人物簡介

瞿秋白(1899.1-1935)原名瞿雙,後改名瞿霜、瞿爽,號熊伯(或雄魄),江蘇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學評論家。他曾兩度擔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34年2月,瞿秋白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委會委員、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等職。中央紅軍長征後,他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爭,任中共蘇區中央分局宣傳部部長。1935年2月在福建長汀縣被國民黨軍逮捕。敵人得知他的身份後,採取各種手段利誘勸降,都被他凜然拒絕。6月18日,他坦然走向刑場,沿途唱着《國際歌》、《紅軍歌》,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共產主義萬歲”等口號。到達刑場後,盤膝坐在草坪上,飲彈灑血,慷慨就義,時年36歲。

瞿秋白詳細介紹

家庭背景

瞿秋白祖籍江蘇宜興,1899年1月29日生於江蘇省常州府城內東南角的青果巷(今82號)一座名爲八桂堂的花園住宅內的天香樓二樓。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瞿賡甫的住宅,這所住宅內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樓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瞿家是一個書香門第,世代爲官,瞿賡甫當時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親瞿世瑋擅長繪畫、劍術、醫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業,寄居叔父家中,經濟上依賴在浙江做知縣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濟。母親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於詩詞。她的子女中長大成人的有5子1女,瞿秋白是家中的長子。由於瞿秋白頭髮上生有雙旋,父母爲其取名雙(或同音字霜、爽)。

辛亥革命後,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棄官閒居杭州,將母親也接到那裏,並停止了對瞿世瑋一家的資助。於是瞿秋白家陷入經濟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廟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當、借債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學費,瞿秋白被迫輟學。農曆正月初五,母親金璇服毒自盡。瞿秋白一家人分別投親靠友,瞿秋白先在楊氏小學教書。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資助,西赴漢口,寄居在京漢鐵路局當翻譯的堂兄瞿純白家中,並進入武昌外國語學校學習英文。

個人經歷

1917年春,瞿純白調外交部任職,瞿秋白也隨同北上到北京,參加普通文官考試未被考取,於是考入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免費入學),學習俄文。

1919年5月4日,性格內向的瞿秋白參與了五四運動,加入了李大釗、張嵩年發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8月參加了中南海總統府前抗議馬良禍魯的請願活動,遭到逮捕,旋即被釋放。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聘爲特約通訊員到莫斯科採訪。

1921年秋,東方大學開辦中國班,瞿秋白作爲當時莫斯科僅有的翻譯,進入該校任翻譯和助教,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書籍。1922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由張太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底,陳獨秀代表中國共產黨到莫斯科,瞿秋白擔任他的翻譯。

瞿秋白 - 政治生涯

陳獨秀回國時,邀請瞿秋白回國工作,於是瞿也隨同陳獨秀回到北京。1923年夏,于右任、鄧中夏創辦上海大學,瞿秋白擔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同時,瞿秋白兼管中共宣傳工作,擔任《新青年》的編輯,

1924年,國民黨改組,瞿秋白出席中國國民黨一大,並來往上海廣州之間,當翻譯,參與一些國民黨的工作(例如上海的國民黨中央執行部委員等) 。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後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爲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爲中共領袖之一。

1927年7月12日,陳獨秀被停職,由張國燾臨時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來到的共產國際代表羅明那茲主持召開會議(八七會議),正式將陳獨秀(缺席)免職,並指定瞿秋白擔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並主持中央工作,成爲繼陳獨秀之後,中國共產黨第三任最高領導人。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間(1927年7月-1928年5月),發生了南昌暴動,廣州暴動,以及秋收暴動。瞿秋白的領導方式與強勢作風的陳獨秀不同,只發表一般政治主張,對組織和軍事完全放權。

1928年4月,瞿秋白從上海經海路抵達大連,又改乘火車沿中東鐵路北上,通過滿洲里的祕密通道出境進入蘇聯。5月中旬,瞿秋白抵達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茲維尼果羅德鎮主持召開中共六大,“六大”之後,瞿秋白繼續留在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的代表團團長兩年時間,實際在國內直接領導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發。

1930年7月,瞿秋白由於立場調和,被當地的黨部指爲機會主義和異己分子的庇護者,撤銷了中國共產黨駐莫斯科代表的職務,攜妻子離開蘇聯回國,8月中旬回到上海,主要任務是在9月底召開六屆三中全會,批判立三路線。但由於瞿秋白“沒有認出立三路線和國際路線的根本不同”,對立三路線的批判不夠徹底,於是在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不僅開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員,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不再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此後瞿秋白留在上海養病(肺結核),進行文藝創作和翻譯,與茅盾、魯迅來往。

1934年1月,由於無法繼續留在上海養病,瞿秋白又回到瑞金(2月5日),擔任教育人民委員的閒職。

紅軍長征後,瞿秋白帶病留守南方。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轉移途中,在福建省長汀縣水口鎮被宋希濂的國軍第三十六師向賢矩部逮捕,6月18日,在長汀中山公園執行槍決。在被押期間(5月23日),瞿秋白寫下了《多餘的話》,表達其由文人從政曲折的心路歷程。

文學造詣

瞿秋白的雜文銳利而有才氣,俄語水平更是當時數一數二的。他翻譯了許多俄語文學、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並第一個把國際歌翻譯成中文。瞿秋白作爲一個典型的文人蔘與到政治中去,遭到排擠冷落直至犧牲,這被人們視作一個悲劇。其曲折的心路歷程在《多餘的話》中有着真誠的表達。根據他臨終前的自述,他只是一個半吊子的文人,參與政治運動,乃至成爲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完全是一個“歷史的誤會”。

瞿秋白與魯迅有着很深的交往。瞿秋白曾到魯迅家中避難,魯迅把瞿看作知己,曾寫過“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期世當以同懷視之”一聯贈予。瞿秋白也寫過 《〈魯迅雜感選集〉序言》,對魯迅的雜文創作作了中肯的評價。瞿秋白被捕後魯迅曾想方設法委託人營救。瞿被處決後,魯迅嘆息良久,說過:“瞿若不死,譯這種書(指《死魂靈》)是極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殺人者爲罪大惡極”,並帶病編校了瞿的遺著《海上述林》。

情感經歷

瞿秋白一生有兩次愛情。第一個愛人王劍虹,是著名作家丁玲在上海大學的摯友,是一位聰慧的時代女性。1923年兩人相識、相愛,不到半年即結合。由於兩人都有志於革命,並且都熱愛文學,有着詩人的氣質和才華,他們婚後的生活充滿了詩歌的浪漫和詞賦的情趣[]。遺憾的是,結婚僅7個月,王劍虹就因患肺結核而去世。瞿秋白曾在給丁玲的信中表白說“自己的心也隨劍虹而去”。

瞿獨伊的母親楊之華,1900年出生於浙江蕭山,是家道中落的紳士門第小姐,當地出名的美人,曾就讀於浙江女子師範學校。20歲時,她和浙江有名的開明士紳沈玄廬的兒子沈劍龍相愛成婚。沈劍龍喜歡詩詞、音樂,但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後,經不起十里洋場、燈紅酒綠的生活引誘,墮落了。此時,楊之華已生下一女,便是“獨伊”,意即只生你一個,可見楊之華心中的怨憤。1922年楊之華隻身跑到上海,參加婦女運動,認識了向警予、王劍虹等人,並於1923年底被上海大學社會學系錄取。

瞿秋白當時是社會學系的系主任,他風度翩翩、知識淵博,在師生中聲望很高。楊之華第一次聽瞿秋白的課,就對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楊之華學習努力,又是社會活動的積極分子,瞿秋白與她漸漸熟悉起來。瞿秋白還做了她的入黨介紹人。然而,當楊之華感覺到兩人互有好感時,內心充滿矛盾。她選擇迴避,跑回了蕭山母親家。面對人生的重大抉擇,瞿秋白也苦苦地思索:既然沈劍龍已經背叛了楊之華,爲什麼我不能去愛?既然我真心地愛她,爲什麼不敢表示!於是趁放暑假的機會,瞿秋白大膽來到了蕭山楊家。

當時沈劍龍也在楊家。不曾想,沈劍龍竟然和瞿秋白一見如故,對瞿秋白的人品與才華十分尊敬、仰慕。面對複雜的感情問題,他們三人開始了一場奇特的“談判”:先在楊家談了兩天,然後沈劍龍把瞿秋白、楊之華接到他家去談,各自推心置腹,互訴衷腸,又談了兩天。最後,瞿秋白又把沈劍龍和楊之華接到常州,再談。當時瞿家早已破落,家徒四壁,連把椅子都沒有,三個人就坐在一條破棉絮上談心。談判結果是在上海《民國日報》上同時刊登三條啓事:一是沈劍龍與楊之華離婚啓事,二是瞿秋白與楊之華結婚啓事,三是瞿秋白與沈劍龍結爲好友啓事。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紀念日這一天,瞿、楊在上海舉行了結婚儀式,沈劍龍親臨祝賀。從此,瞿秋白和沈劍龍也成了好友,經常書信來往,寫詩唱和。更有意思的是,沈劍龍送給瞿秋白一張六寸照片——沈劍龍剃光了頭,身穿袈裟,手棒一束鮮花,照片上寫着“鮮花獻佛”四個字,意即他不配楊之華,他把她獻給瞿秋白。

有一次刻圖章,瞿秋白對楊之華說:“我一定要把‘秋白之華’、‘秋之白華’和‘白華之秋’刻成3枚圖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你無我,永不分離。”瞿獨伊說:“爲了紀念他們的結合,父親在一枚金別針上親自刻上‘贈我生命的伴侶’7個字,送給母親。這一愛情信物,後來伴隨母親度過了幾十年風風雨雨。”

曾有人問楊之華,爲何瞿秋白犧牲後不再婚,她這樣回答:“再沒有人比秋白對我更好了。”1955年,經過20年的努力尋找,楊之華終於在福建長汀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並運回北京,隆重地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周恩來總理親筆題寫了“瞿秋白之墓”的碑銘。楊之華的心得到了安慰。她懷念、銘記着瞿秋白,直到自己生命終了。

主要作品

《赤都心史》

《餓鄉紀程》

《多餘的話》

社會影響

瞿秋白的一生,疾病纏身,日常事務繁重,但他知識淵博,才華橫溢,拼命工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許多要作品收入了《瞿秋白選集》、《瞿秋白文集》。他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無論是他英勇獻身革命事業的光輝事蹟,還是涉及政治、哲學、文學、史學、翻譯等衆多領域的重要思想,都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45年4月20日,毛澤東主持作出的中國共產黨擴大的6屆7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說瞿在1927年11月—1928年4月犯了左傾盲動主義路線的錯誤。1955年,瞿秋白遷葬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文化大革命初,被毛澤東定爲叛徒,墓地被紅衛兵破毀。1980年10月,中共中央爲他恢復名譽。瞿秋白故居,於1982年3月25日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爲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經中國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於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50週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門樓下的金字橫匾“瞿秋白同志紀念館”系鄧小平書寫。基本陳列《瞿秋白生平事蹟展覽》在西院,《瞿秋白故居陳列》在東院。並推出《紀念瞿秋白書畫展》等專題陳列。編輯出版了《江南一燕》和《瞿秋白研究》(叢刊),編印了《瞿秋白研究信息》,是紀念瞿秋自、學習瞿秋白、宣傳瞿秋白、研究瞿秋白的重要基地。

人物評價

1950年12月31日,毛澤東爲《瞿秋白文集》題詞,高度讚揚他說:“在革命困難的年月裏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願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願屈服。他的這種爲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臨難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着,不會死去。”

作品賞析

《江南第一燕》

萬郊怒綠鬥寒潮,檢點新泥築舊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爲銜春色上雲梢。

《卜算子》

寂寞此人間,且喜身無主。

眼底雲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

落知春殘,一任風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來,應有香如故。

《紅梅閣》

出其東門外,相將訪紅梅。

春意枝頭鬧,雪花滿樹開。

道人煨古拙,煙溼舞徘徊。

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杯。

坐久不覺晚,瘦鶴竹邊回。

《詠菊》

今歲花開盛,宜栽白玉盆。

只緣秋色淡,無處覓霜痕。

《哭母詩》

親到貧時不算親,藍衫添得新淚痕。

飢寒此日無人問,落上靈前愛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