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瞿秋白小故事四則

瞿秋白小故事四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瞿秋白小故事四則

瞿秋白小故事四則

1、少小愛古詩   

瞿秋白於1899年1月29日誕生在常州的一處植有梅、蘭、桂、菊等花木的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樓。瞿秋白自小由羊牧之的媽媽徐氏照顧和帶領。瞿秋白的生肖爲狗,因其髮際有着兩個“旋窩”,當地俗稱“雙頂”,故小名叫阿雙,羊牧之平時喊他爲“阿雙哥”。羊牧之生於1901年,歲次辛丑屬牛,瞿秋白喜歡呼其“小牛”。兩人童年時期不分彼此,瞿秋白說他們兩人是“臘犬”和“小牛”,還說:“我是以犬耕田,力氣不夠,還要你這條小牛幫忙。”   

平時,羊牧之母親徐氏和瞿秋白及自己的兒子3人同睡一張牀。因老式牀寬闊,所以兩人橫着睡,頭朝牀沿,腳在牀裏,一左一右,中間是徐氏。每天到牀上後,兩個小孩總是在逗鬧一番後,就開始背誦唐宋名家詩歌及小令。多數是瞿秋白背,羊牧之跟着附和,偶然也能背上幾句。頗有舊學功底的瞿秋白的媽媽金衡玉喜歡聽兩個小孩背詩詞,每每這時,朗朗的聲音會讓她感到無限欣慰,還不時走進去對他們誇讚鼓勵一番。有一次,瞿秋白背誦了:“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金衡玉聽到後就問自己的兒子:“詩中那位入城的人歸來時爲什麼淚滿襟呀?”瞿秋白回答說:“因爲養蠶人穿不上綢緞,而不養蠶的人身上卻穿着都是綢緞,所以養蠶人要淚滿襟了。”金衡玉聽了後,流露出滿意的笑意。她撫摸着瞿秋白的頭鼓勵說:“讀書就要這樣領悟出詩中的道理,才能讀得懂學得好。”   

瞿秋白在13歲時,他看到窗外的菊花盛開,就作了一首《詠菊》的五言絕句:“今歲花開盛,宜栽白玉盆。只緣秋色淡,無處覓霜痕。”就是這首詩,他絕妙地把自己的“霜”、“秋”、“白”的名和號嵌入了詩中。瞿秋白的晚清年間曾在浙江桐鄉、山陰等地擔任過知縣的大伯父瞿世琥,看到年少的侄子居然能寫出這等有功底的詩作來,連連誇耀小秋白聰敏好學,喜不自勝地對着旁人說:“秋白可是吾瞿家的千里駒也。”   

瞿秋白小故事四則

2、遇事總要問爲什麼   

瞿秋白在覓渡橋冠英兩等小學堂讀書時,有位日籍教博物的老師在課堂上解剖了一隻小狗,他邊講解邊指點着解剖後的小狗,使學生們真實地看到了動物的內藏分佈。瞿秋白對這堂解剖課很感興趣,印象特別深刻。他在事後對羊牧之神祕地說:“你知道動物的心臟在胸脯的哪個位置?”他問過後得意地接着說:“我媽媽平時一直講‘爲人心要放在當中’,其實啊,沒有一個人的心是在當中的,人的心臟都是偏向左的,可見我的媽媽和以往的古人他們都是不瞭解人的心臟的位置的。”   

金衡玉經常在晚飯後或夏天納涼時,給兒女們講故事。有次金衡玉講了木蘭從軍的故事,聽得津津有味的瞿秋白隨即問道:“花木蘭是個女子,她怎麼會在軍中十幾年未被發現認出來,我真有點不相信!”另有一次,金衡玉講了《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瞿秋白聽後就詰問道:“焦仲卿與劉蘭芝兩人不是很好嗎,爲什麼那個老太婆偏偏不要劉蘭芝?這個婆婆真是太可惡了。”誰知在瞿秋白數落劉蘭芝婆婆時,恰好被他的祖母聽到了,祖母聽後淡然一笑而離開了。   

有一年新春連雨至初五放晴,徐氏攜帶着瞿秋白和羊牧之來到常州府城隍廟遊玩,當他們穿經觀看雜耍的人羣進入兩廡時,待見映入眼簾的是凶神惡煞的閻羅王和一些諸如上刀山、下油鍋等“陰間”刑罰,孩童看了多數會感到害怕而緊緊地偎依在大人身旁。可瞿秋白卻對徐氏說:“這只不過是嚇嚇愚民不要作惡而已,它們都是泥塑木雕的,有什麼可怕?”一次瞿秋白看到有戶人家的一付小石磨,他因從未見過,很感興趣,就問了徐氏。當他知道這是磨米粉的工具後,就高興地笑着說:“我的嘴巴吃飯時,一樣地把飯菜磨散了再嚥下去,我的嘴巴不也是一付磨子嗎?”徐氏聽後,誇他說得對,說他是個聰明的孩子。   

在瞿秋白升入小學高年級讀書時,每天回到家裏就在自己的房間裏做作業。那時,他們的家境還算可以,看到兒子這般用功,金衡玉就拿出紅棗、花生糖給他吃,以示鼓勵。有段時間,正好瞿秋白和羊牧之同上小學,一次他們放學後在一起做作業,瞿秋白問羊牧之:“爲什麼三乘四等於十二,四乘三也是十二?”羊牧之隨即回答說:“這是老師教的。”瞿秋白聽後搖了搖頭說:“是老師教的,但我們也應該問一問這是爲什麼?”   

3、心裏裝着窮苦人   

瞿秋白在他上了小學高年級後,一些乞丐看到他就不停地叫他“少爺、少爺”。每逢這樣的場合,他一面摸着袋子,把母親平時給他的零用銅元放到乞丐手裏,一面對着年長的乞討者說:“你們就不要喊我‘少爺’了,我可不是‘少爺’!”   

假日裏,瞿秋白常常跟着母親到常州近郊的江陰大岸村賢莊的外祖父和姑母的家裏。一到那裏,他就喜歡與農家的孩子交朋友、放水、戽水、割草等。一次,他看到一個小孩光着上身未穿衣服,他就脫下自己的白短褂子給人家穿上。又有一次,氣候已經是很涼爽了,可與他一起玩耍的小孩光着背,他就又把自己的一件褂子脫下來送給了那個小孩。當他回到母親身邊就被問住了。金衡玉似乎不高興地說:“你做這種事好是好,就是你的衣服也不多呀!”瞿秋白聽了並不感到送褂子做錯了,一時任性頂了一下母親,他說:“不多!不多!我的衣服總比人家多麼!”就爲送褂子回嘴這件事,瞿秋白一直感到後悔。據羊牧之回憶,瞿秋白的夫人楊之華在數十年後曾對羊牧之說:“秋白很遺憾地對她說過:‘我一生就只有那一次回過母親的嘴。’”   

有一次,瞿秋白在教了羊牧之的《泰西五十連軼事》課文後,兩人就朝着東門外走,待走到太平寺時,只見一位年有半百的農民,衣衫襤褸,他的身旁立着一個要賣掉的小女孩,頭上還插了一束稻草。瞿秋白看到後對羊牧之說:“看見這可憐的小姑娘,就好像是在出賣我的妹妹一樣,心裏真是難過,我們還是快走吧!”在離開時,瞿秋白又指着人羣中的一個胖子對羊牧之說:“要是這個胖子也餓瘦了,天下可能就會變好了[]。”有一年將臨中秋節的一天,羊牧之正好又到瞿秋白家,他看到瞿秋白在整理一堆衣服,說是馬上要送到一家典當行賣掉。還說這是他母親暫時不穿的一件綢襖和幾件陪嫁時的舊衣服。羊牧之一聽就隨口說:“你去典了,到天一冷太夫人(指瞿秋白的母親金衡玉)沒有了棉襖怎麼辦?”瞿秋白聽後無可奈何地說:“天下的凍餓人何止我母親一人,顧一下眼前,到那時再說吧!”羊牧之記憶中有一年秋時的一天,他奉了母親之命,拎了一籃芋頭給瞿家送去。因爲是午飯時間,就在秋白家裏吃了飯。那天中午吃的是早上剩餘的米粥。秋白邊吃邊對他說:“原以爲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一切都會好的,特別是老百姓的日子能否過得好一點。可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了,老百姓的生活仍然好不了。”瞿秋白說着激動地用筷子敲打着飯碗,接着又說:“我們家總算還有點粥吃,鄉下不知有多少窮人連粥都吃不上呢?”   

1915年瞿秋白16歲,離高中畢業只有半年時間了,可他家已是典盡了書畫、圖章、古玩、衣飾、傢俱等,窮困潦倒,一貧如洗。由於無錢繳納學費,瞿秋白只得輟學,其心情也因此變得壓抑、孤寂。不久,經表姐夫的介紹,瞿秋白前往無錫南門外江溪橋楊氏義莊小學做了一名教師。   

就是這一年的農曆正月初五滿城響爆竹的大雪紛飛之夜,金衡玉寫好遺書,以白酒吞下兩盒紅磷火柴頭自殺。瞿秋白獲此噩耗,心急火燎地趕奔回家,號啕大哭。

瞿秋白小故事四則 第2張

4、怒剪辮子斥“國賊”   

瞿秋白在冠英兩等小學堂讀書時,假日裏常常帶着羊牧之到東門外的天寧林園裏玩耍。有一天的傍晚,瞿秋白與羊牧之正在專心致志地捕捉昆蟲和採摘樹葉標本。這時,突然從遠方飛來一隻蒼鷹,低旋後滑翔進入林間,抓了一隻小鳥就向空中飛去。瞿秋白看到了這一幕,就對羊牧之說:“你看,剛纔好好的光景就被這種‘強盜’破壞了,要是天地間沒有這種‘強盜’就可以太平了。”就在冠英兩等小學堂,瞿秋白聽老師講述了“十八人家村”的故事,說是有一批外族人打到常州,城外有個地方被燒殺後只剩了十八戶人家。瞿秋白早就聽說過這幕慘劇,一直銘記在心間,也能嫺熟地講述這則故事。   

瞿秋白從常州府中學堂預科升入本科時,恰好與亦是常州人的張太雷同學。這個中學堂的屠姓校長是同盟會會員,平時不時向學生宣傳孫中山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思想。瞿秋白聽了表示要練好身體參加革命,推翻清皇朝。他在操場上對張太雷說:“滿清奴役了我們300年,我們吃盡了苦頭。”說着他指了指腦袋後的那根辮子,表示對它異常厭惡。他接着對張太雷說:“這尾巴似的東西,非要把它剪掉不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皇朝的消息一傳到常州,他真的激動地把自己的辮子剪了下來,連蹦帶跳地跑到他的媽媽跟前說:“皇帝倒了,你看我把辮子也剪了。”   

瞿秋白在中學讀書時,他就開始了有興趣地課外閱讀,主要書籍有《太平天國野史》、《通鑑紀事本末》,譚嗣同的《仁學》、嚴復的《羣學肄言》、梁啓超的《飲冰室文集》、《中國近世祕史》……他的書桌上、枕頭邊,總是堆放着一疊疊書籍。當他聞聽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竊取後,在羊牧之面前一再流露了憤懣苦惱的心境。他說:“現在就是沒有梁山泊聚義的地方,我雖不能做拿着雙斧的李逵,至少可以做一個水邊酒店裏專門接送來往好漢的酒保。”期間,瞿秋白做了篇痛斥袁世凱爲“國賊”的作文。國文教師看到這樣“出格”的作文,大爲不滿,評語中寫下了嚴厲的怒斥之辭。誰知瞿秋白不認爲是錯,反而在老師的評語上加了批語,認爲老師評語評得不對。這下可惹禍了,國文老師一氣之下,就拿了瞿秋白的作文本送到了學監處。還好,經校方研究後只是給了瞿秋白一個記過的處分。也是在袁世凱竊國的那一年的“雙十節”,瞿秋白在他住地宗祠的側門上,掛了一盞寫着“國喪”兩字的白燈籠。他的一個妹妹認爲掛白燈籠不吉利,就把燈籠拿了下來。秋白看到後,不但責備妹妹不應該擅自將燈籠拿下來,還“追打”這個妹妹。他的妹妹遭到瞿秋白嚴厲的責問後,也就不再聲響,看着瞿秋白重新把燈籠掛了起來。   

瞿秋白在母親去世的第二年清明節,回到常州掃墓。他給羊牧之看了他所作的《哭母詩》,其中有一首是:“親到貧時不算親,藍衫添得淚痕新,飢寒此日無人管,落上靈前愛子身。”他對羊牧之說:“母親自殺後,使我想得很多,我感到當今社會的核心問題是貧富不均。從沖天大將軍黃巢到天父、天主、天王洪秀全,做的都是鏟不均,可見做事必須從‘均’字着手。”   

在那個毫無生氣的時代,也許就是從這個要剷平“貧富不均”的想法之中,走出了日後的革命者瞿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