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蔣介石的24句經典語錄

蔣介石的24句經典語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9K 次

蔣介石的24句經典語錄

蔣介石的24句經典語錄

寄語: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生於清朝末年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今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市)。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1975年逝世於臺灣台北的住所士林官邸內。今天本站分享給讀者的是蔣介石的24句經典語錄,希望大家喜歡。

1. 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走一個!

2. 攘外必先安內。

3. 現在是春節的時候,我以“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心情,深深地想念着大陸上的父兄子弟姐妹同胞!我雖身在自由中國的臺灣,我的心同你們總是心心相印,可說一刻也沒有離開你們。

4. 唯有民生主義,必須利用科學,才能建設民生,且可證明行易哲學的道理,亦唯有科學能運用於民生事業上面,才能表現科學本能的偉大與可貴,由此可知民生主義就不能離開科學,如果它離開了科學,而談民生主義,就無從實現,亦如同過去一樣,等於空談了。我們爲着要使大家知道實行民生主義,就必先從發達科學來着手,乃可以說科學就是民生主義的本質,也可以說民生主義,是科學的,因之我今日要特別提出“科學的民生主義”這一個名詞來。

蔣介石的24句經典語錄

5. 大家知道,臺灣無論在歷史上、民族上、地域上,尤其是法律上,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現在只待對日和約簽訂以後,臺灣就完成了歸還祖國懷抱的手續。其他問題,可以說是不成問題。如果是對臺灣地位還有問題的憂慮,那就是杞人憂天,太無常識了。因爲臺灣是我們抗戰勝利後應該從日本手裏收回的,是光復故土,而不是佔領敵國的佔領地可比。尤其是我們政府向日本宣戰的時候,曾經發表宣言,聲明過去同日本所訂的一切條約,自宣戰日起一概無效。當然過去割讓臺灣的馬關條約,從那時宣戰之日起,就已失去效用,臺灣就是我們領土,這是國際間的常例,亦是國際法的通解。後來在開羅會議及波茨坦會議,又先後發表宣言,聲明臺灣應該歸還中國。所以美國杜魯門總統講到臺灣問題,也說明臺灣是我們中國的領土。諸如此類,美國政府及其外交當局的表示不止一次……所以我認爲臺灣地位,無論國際上如何變化和聯合國態度如何,臺灣是我們中國的領土,歸我們政府所統治,這是決沒問題,決無變更的可能。

6. 中日兩國,關係密切,且爲亞洲兩大鄰國,必須誠意合作,亞洲始有安定。

7.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8. 實踐三民主義,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爲餘畢生之志事,實亦即海內外軍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職志與戰鬥決心。惟願愈益堅此百忍,奮勵自強,非達成國民革命之責任,絕不中止!

9. 此兩事均不在訓練範圍內,均系國軍制度問題,外國人對此可以批評,但不能干涉。

10. 當此國際局勢動盪不安千鈞一髮的時候,一切問題,都要看我們本身能否自立自強把握自己的命運。

11. 對第七艦隊是否撤離的問題處理不當,會導致國際干涉,我們自己走上聯合國託治,這麼一來勢將束手待斃,而導致國家滅亡!

12.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13. 中華民國政府僅能以平等地位參加對日和約,任何含有歧視性之簽約條件,均不接受。

14. 以國家興亡爲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

15. 自從抗戰後期以來,一般同志過分重視國際關係,循至以爲我們國內問題的解決,也非有外國的援助和諒解不可。尤其是對於美國,格外存一種依賴的心理,以爲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和援助,我們就不能反共,更不能反抗蘇聯帝國主義者。……國際間根本是講強權,講利害,唯利是圖,而無所謂道義,亦無所謂公理。

16. 但是爲了國家永久的整個打算,真正說起來,一年光陰實在是很短暫的時間。

17. 青年是時代的先鋒,青年是時代的重心,任何一個時代的革新與復興,無不以青年爲主力、爲核心。

18. 我們的租稅政策,一定要使有錢者出錢,錢多的多出,錢少的少出,應該向有錢的人要錢,不要使無錢的人負擔,這樣的租稅,才合乎民生主義的財政政策。

蔣介石的24句經典語錄 第2張

19. 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決不輕言犧牲。

20. 歷史清楚的說明,國家需要革命的青年,青年更需要革命的教育;沒有革命的青年,國家就沒有充沛的生機和進步的動力,但是國家如不給青年以正確的革命教育,青年亦必迷失革命的方向,減少進步的力量,甚至要爲時代的逆流所湮沒,造成國家失去了青年,青年也失去了國家的悲局。

21. 和平未到絕望之時,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不輕言犧牲。既得利益者都是這樣考慮問題的。

22. 易言之,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來使我們的農業工業化,來使國傢俬人的資本合理化。

23. 誰要搞臺獨,我搞誰的腦袋

24. 抗戰勝利結束至今不及五年,而國事演變至此,中正領導無方,彌用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