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張作霖人物資料

張作霖人物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張作霖人物資料

張作霖人物資料

寄語:民間認爲,張作霖從一個出身地微農民起家,苦心經營成爲顯赫一時的人物,是令人尊敬與欽佩的。還有些人認爲。張作霖因未答應《日張密約》而被日本人爲炸死,屬於民族英雄。這種說法雖然沒有證據,但是並不代表不可能。而且,張作霖制家很嚴,子張學良受其影響很大。還有一些證據表示,張重視舊教育,尊敬孔儒。對張作霖的評價貶褒不一,讀者你怎麼認爲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張作霖人物資料,歡迎閱讀。

張作霖簡介

張作霖,字雨亭,北洋軍閥。1875年3月19日(清光緒元年二月十二日)生,自小出身農家。張作霖是“北洋政府”最後一個掌權者,號稱“東北王”。1928年被蔣介石戰敗,退回東北途中被日軍炸死在皇姑屯,時年53歲。

史學界關於張作霖祖籍主要有兩說:一爲山東說。《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公行狀》中寫道:“公諱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遠祖居山東,族甚蕃,清道光初徙居海城。祖發業農,稱素封。”“行狀”是過去死者家屬敘述死者世系、籍貫、事蹟的紀念文體。該文稱“遠祖居山東”,主山東省說。一爲河北說。河北中又有大城、高陽、河間三說。在《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公雨亭神道碑》寫道:“公諱作霖,字雨亭。其先爲直隸人,清末遷奉天海城。”這通碑文是督軍署參謀長臧式毅領銜,又有8位處長署名的,載於《張大元帥哀輓錄》。文中明確地說“其先爲直隸人”,即是河北人,主河北說。從有關歷史記載看,張作霖的祖籍是諸說並存,多數學者主河北省說。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多次自稱祖籍是河北省大城縣。據《大城縣誌》記載及當地老人記述,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張作霖曾回到河北省大城縣南趙扶馮莊認祖,但由於族中老人反對(族人認爲其年輕時當過“鬍子”,有辱門風,擔心奉系失敗牽連族人)而未能歸宗,張作霖一直對此耿耿於懷。關於這兩種說法均無確切文字記載。但《河間縣誌》記載:在明清時期河間爲府衙所在地,管轄着大城、任丘、肅寧、獻縣等縣,所以大城是河間府屬地,纔有了河間之說。對於大城說,筆者詳細查閱了《大城縣誌》和大城堤北馮莊《張姓家譜》等歷史文獻和相關資料,據《張姓家譜》記載,在清道光年間大城因遭水患,子牙河南趙扶段決堤,大水淹沒數百里,造成房屋倒塌,農田顆粒無收。因生活無着,張作霖的曾祖父張永貴攜帶着兒女,闖關東謀生,一路乞討,來到了遼寧的凌海立身,開荒種地,養家餬口。

張作霖人物資料

張作霖生平經歷

1.早期生活

張作霖,字雨亭,漢族,奉天省(今瀋陽)海城縣小窪村人。現改稱大窪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

張作霖於1875年3月19日(清光緒元年二月十二日)生。其父張有財是個遊手好閒之徒。先是開了一個小雜貨鋪,收入甚微。後來小雜貨鋪倒閉,他又不願幹活,就整天賭博胡混。因欠人家賭債,被仇家債主害死。

那年張作霖13歲。張作霖本來沒錢唸書,但是有一位好心的老師幫了他的忙。這位老師名叫楊景鎮,那時教私塾。有一天,他看到窗外有一個小孩偷偷聽他講課。好奇地叫進來一問,小孩答道:“我叫張作霖,我願意唸書,家窮,上不起學,因此常在這裏偷聽。”楊先生感到這個小孩想讀書識字是好事,就免費讓他上學,還贈給他紙筆。

就這樣,張作霖讀了一段私塾。在這裏,他打下了初步的文化基礎。這在他的一生中是十分重要的。張作霖知道感恩,他後來當了民國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不忘舊誼,特地請楊景鎮到瀋陽來,在家裏開設了私塾館。張學良就曾跟他讀書。

其父死後,家庭生活更加困難,沒有辦法,其母王氏只得帶着4個孩子投奔到鎮安縣(黑山縣)小黑山附近二道溝孃家。張作霖有兩個哥哥,一個妹妹。孃家生活也是非常困難,又添了五張嘴,簡直沒法繼續生活下去了。張作霖不能指望家裏了,只有到社會上混飯吃。

2.混跡社會

那時的中國是一片混亂,東北地區尤甚[]。張作霖小時候就常跟他的父親出入賭場,受到薰陶,也愛賭博。開始時,他靠賣燒餅賺點錢,可是很快就輸光了。他的母親讓他改學木匠,他嫌拉鋸太累,不愛幹。他一度曾流浪街頭,沿街乞討。後來流浪到營口高坎鎮,他在大車店給人家打雜。有時騾馬病了,他就弄點草藥給治,還真的就治好了。他很聰明,一來二去,就成了獸醫,這個行當他還比較喜歡。後來,他開了一個獸醫樁,以此爲生。

3.投身綠林

甲午戰爭後的遼西是個三不管地區。散兵遊勇成羣,乞丐難民遍野。官府腐敗,土匪橫行,百姓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就相應地成立了一些自保的武裝組織,名曰大團。

1900年,張作霖因岳父趙佔元的幫助,在趙家廟成立了一個大團,有二十多人,他當上了小頭目,負責附近幾個村子的治安。他負責的地區稱爲保險區。張作霖在保險區內很守規矩,不僅遵章守紀,而且維護治安。因此,在這個地區鬍匪的騷擾得到遏制。張作霖也得到村人的稱讚,他的聲名由此鵲起。他管轄的範圍逐漸擴大,達到二十多個村子。

八角臺(今屬檯安縣)是個大集鎮,商號有五十多家。本來張作霖是想從八角臺借道投奔遼南的綠林馮德麟的,但是到了八角臺,這四十多人就被留下了,藉以保護地面。這都得益於張作霖的名聲好,不擾民。商會會長張紫雲對張作霖的名聲早有耳聞,此次見面,看到張作霖北人南相,眉清目秀,且行止有矩,談吐不俗,果然是名不虛傳。就決心把他們留了下來。後來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原來八角臺的頭目張景惠主動讓賢,甘居副職,張作霖做了團練長,地方的紳商也表贊成。從此,張作霖就在八角臺落了腳。這裏也成了他的發家地。

4.接受點編

甲午戰後亂了幾年,1902年社會秩序逐步穩定。這兩年張作霖苦心經營他的武裝,勢力有所擴展。他也盡職盡責,起到了保境安民的作用。同時,和當地紳商也相處融洽,得到他們的交口讚譽。但是,隨着社會秩序的穩定,地方自治武裝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按理張作霖的大團應予遣散,團民或回家務農,或進城經商。但八角臺商會會長張紫雲考慮到遣散這一武裝,團民四散,可能危害地方。同時,他也和張作霖結下了友情,就想給他們找個出路。

爲此,張紫雲同有關人商量,擬將這一武裝交給政府,這個提議得到紳商的贊同。於是,他們向新民府知府增韞正式推薦張作霖,對張作霖大加讚揚。增韞知府接見了張作霖,張作霖以弟子身份行叩見禮,稱增韞知府爲老師。通過親見和談話,增韞感到張作霖是個溫文爾雅之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便命張作霖整理部武,將其帶到新民聽候點編。

1903年7月,張作霖所部和新民街巡捕隊合併爲巡防馬步游擊隊,計485人。其中,騎兵2哨,步兵3哨。張作霖爲管帶(營長),張景惠爲幫辦(副營長),中哨哨官由張作霖兼任,前哨哨官爲張作相,左哨哨官爲湯玉麟,右哨哨官爲王立有,後哨哨官爲趙五把什②。哨官是連長。隊伍亦移駐新民府,負責地方治安,併兼剿鬍匪。就這樣,張作霖由一個民團武裝的頭目搖身一變,而成爲政府官軍的軍官了。這是他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從此,依靠這支武裝,他便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了。

5.就任元帥,北洋覆滅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爲國家最高統治者,並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成爲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

1928年4月,在蔣、馮、閻、桂四大集團軍的攻擊下,奉軍全線崩潰。6月2日,張作霖聲言退出北京。

6.皇姑屯事件

由於張作霖不肯滿足日本帝國主義的無理要求(包括開礦、設廠、移民和在葫蘆島築港等),1928年6月4日晨5時許,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燬,這位亂世梟雄身受重傷,當日逝世,時年53歲。其子張學良後成爲著名愛國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