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有關莫言的小故事八則

有關莫言的小故事八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57K 次

有關莫言的小故事八則

有關莫言的小故事八則

故事一:我在用耳朵閱讀

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授獎詞的關鍵詞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現實主義”。其實,這種薰陶從莫言的幼年就開始了。拿他的話說是:恐怖故事聽多了,經常感到恐懼,嚇得割草都割不着。可是,越恐怖越想聽,越想聽越恐怖。

漫長冬天,無以爲樂,他就在村子裏、炕頭上聽恐怖故事,聽多了自己都亂尋思。恐怖故事方面,比如,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個人在橋頭走路,聽到背後有人嘿嘿笑,可是回頭又沒有人。自己亂尋思方面,比如,一天晚上,莫言在自己的大門口,彷彿看到遠處田野裏有一個橘黃色的球,被兩隻狐狸拋來拋去。

當然,還有很多土匪豪傑的故事。這些民間故事、傳說,最後都成了莫言創作的素材。一位幼時夥伴說:“咱小時候聽到的那點兒事兒,都上你的書裏去了!”在與同行交流時,莫言曾驕傲地說:“你們在用眼睛看書時,我是在用耳朵閱讀!”

有關莫言的小故事八則

故事二:老師表揚的力量

莫言只是小學畢業,沒有上到初中,可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的作文曾被拿到了中學生的課堂裏宣讀,作爲一種學習的範文。

莫言的作文很棒,記得第一次引起老師注意的作文,寫的是一場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學校籃球比賽。每逢“五一”,小學裏就舉行體育盛會,有乒乓球、標槍、跳高、賽跑。寫作文的時候,同學大部分都是走馬觀花,流水賬一樣把各種運動項目都寫一遍。他另闢蹊徑,別的比賽一筆帶過,把絕大部分筆墨專門寫籃球比賽,寫怎樣搶球,怎樣運球,怎樣投籃,受到了老師讚揚,當作範文全班宣讀。

莫言受了表揚,一下子興趣就上來了,天天盼着上語文課,因爲那是他出風頭的時候。後來,他經常在作文中虛構故事,而他的小學作文還被拿到中學裏宣讀,給中學生當範文。他回憶說,自己文學的開竅比別人多了一份覺悟,那就是對“虛構”的重視。

故事三: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裏組織我們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爲了能讓老師看到我的表現,我捨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我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我還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里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着大眼看着我們,眼睛裏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後,我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爲。爲此,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多年之後,當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我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衆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爲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故事四:發財的老鄉

幾十年前,大概在70年代的時候,我的一個闖關東的鄰居回來了,在村子裏面揚言他發了大財,說他去深山老林裏面挖到了一顆人蔘,賣了幾十萬元的人民幣,從村子東頭搞到西頭,又從西頭搞到東頭,讓我們的村民們很多家裏面爭先恐後的請他吃飯,因爲大家對有錢人還是很尊敬的,大家還是希望一遍遍聽他講述如何在深山老林裏挖到了這一顆人蔘的經歷,我們家當然也不能免俗,我們把他請來,坐在我家炕頭上吃飯,我記得很清楚,他穿了一件在我們當時的農民眼裏面看起來是很漂亮的黑色的呢子大衣,他即便坐在熱炕頭上也不脫下這件大衣,我記得我們家擀麪條給他吃,我奶奶就發現他脖子上有一隻蝨子,於是他的喧囂就被蝨子給擊破了,因爲一個真正有錢的人是不會生蝨子的,過去人講說窮生蝨子富生癤子,我們知道他並沒有發財,儘管他永遠不脫下來那件呢子大衣,但是他的內衣肯定很破爛,又過了不久,這個人的表弟也穿了一件同樣的呢子大衣,奶奶問他,你這件大衣跟你表哥的很像,他說我表哥就是借我的,事實又一次擊破了前面這個人喧囂的謊言。

故事五:原來我不是英勇的鬥士

三十多年前,我還在部隊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辦公室看書,有一位老長官推門進來,看了一眼我對面的位置,自言自語道:‘噢,沒有人?’我隨即站了起來,高聲說‘難道我不是人嗎?’那位老長官被我頂得面紅耳赤,尷尬而退。”“爲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許久,以爲自己是個英勇的鬥士,但事過多年後,我卻爲此深感內疚。

故事六:破廟轟然倒塌

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爲避一場暴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一個個的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空中似乎還有吱吱的龍叫聲。衆人都膽戰心驚,面如土色。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幹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幹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自然沒有人願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於是大家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廟門外拋,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捲了出去。大家就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自然不願出去,衆人便將他擡起來扔出了廟門。故事結局我估計大家都猜到了——那個人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倒塌。”

故事七:推10圈磨才準看1頁書

莫言嗜好讀書,小時候冒着家長懲罰的風險讀書,甚至出力推磨換書看,推10圈磨才能獲准看1頁書。在訪談時,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董倩問:“您不能推1圈磨就看1頁書嗎?”莫言大聲說:“我願意人家不願意啊!”

莫言仍然記得讀《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書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須還書。怎麼辦,他跑到一個草垛上躲了起來,放羊這個“本職”工作被放到了一邊,羊兒餓的咩咩叫,他讀得忘乎一切,氣得母親要打他。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莫言讀遍了周邊10多個村莊的書籍。一天之內讀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記憶清晰,還記得書中的一些段落。回想以前,已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憶都變成了我寶貴的資源。”

故事八:我看到野草燃起來,心裏就高興

在接受專訪的時候,莫言透露了自己的一個愛好:喜歡到田野裏,河灘上,把枯草燒成灰,一來讓它們變成灰肥,二來也滿足一下自己“想做點兒壞事的衝動”。莫言說:“在田野裏燒草,既很快樂,又不犯法!”

這種獨特的快樂,其來有自,絕非偶然。莫言從饑荒年代走來,“記憶最深的就是餓”,沒糧食的時候,村民都挖野菜吃,有人因此得病、死亡。不僅糧食匱乏,連燒火的野草都是一個大問題,都弄不到。所以,今天的莫言回到鄉村,看到田野裏的秸稈,河灘上的野草,都枯萎在那,沒人收撿,自己的心裏油然而生一種感慨:“哎呀,這些東西怎麼都堆在哪裏沒人要?”

所以,當莫言走近這些昔日的柴草,他就喜歡點火。他說:“我看到野草燃起來,心裏就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