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王國維的勵志故事

王國維的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王國維的勵志故事

王國維的勵志故事

導語: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是一位通才,不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鑄偉辭的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之學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學、經學、文字學、美學等,真可謂全才,配得上“國學大師”之名號。在其短暫的一生中,著作頗豐。他能橫穿詞海縱跨年代把先人的詞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細細品味,真的爲這三境地折服和感嘆。若非曾經“獨上高樓”遠望“天涯路”,又怎能“爲伊憔悴”而“衣帶漸寬”呢?如非“終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見得“燈火闌珊處”的美景呢?下面本站小編收集了王國維的勵志故事,大家快來看看吧!

王國維的勵志故事

故事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三句本來都是言情話相思的佳句,卻被王國維用以表現“懸思——苦索——頓悟”的治學三重境界,它巧妙地運用了三句中蘊含的哲理意趣,把詩句由愛情領域推繹到治學領域,賦予了它以深刻的內涵。

王國維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爲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着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瞭解事物的概貌。這自然是借題發揮,以小見大。那如果按原詞解,這幾句是情感堆積、蘊釀期,是對下文“望盡天涯路”一種鋪墊。喝酒的這個境界,是寒喧之後,剛數杯下肚,酒氣略微上升階段。此時,歡者更歡,愁者愈愁,不過,肚中縱有千番言語,表面上不大多“和風細雨”。灌水的這個階段是,剛剛“觸”網不久的菜鳥雛兒,打字不快,技術不懂,罵架不行,所以,不管論壇(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較“謙虛”,也不敢大動作灌水,還多是“新手上路,多多關照”之詞,顯得比較“禮貌”,比較“懂事兒”。然而,從“菜鳥雛兒”到“灌水專家”的心態與資格,也就在這個階段慢慢的成長起來了。

王國維第二境界的這段詩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詞人柳永的《蝶戀花》。原詞是:“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王國維在這裏,顯然也已超出了原詩相思懷人的情緒了。他想說明,對事業,對理想,要執着追求,忘我奮鬥,爲了達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謂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王國維第三境界,王國維則採用了宋代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詞句。辛棄疾的原詞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用在此處,是指在經過多次周折、多年磨練之後,就會逐漸成熟起來,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領悟。這就達致了最後的成功。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是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

故事二:王國維與人交往,除了談學問或正事,很少閒聊,更不會對人講應酬話[]。如果有人請他看一件古銅器,他看了是假的,就會說“靠不住的”,而請他看的人無論怎麼說這個古器色澤如何古雅,清綠的如何瑩徹,文字如何精緻,什麼書上有類似的著錄,並將這些提供給他做參考,再請他仔細看一下,他看了以後依然會說:“靠不住的。”不附和,也不駁難。

王國維的外表也總是嚴肅冷峻的。趙元任的太太楊步偉對他頗有些害怕。楊步偉是個直爽的大嗓門,但見了王國維卻總是噤不出聲。王國維五十壽誕時,清華大學的同事辦了三桌酒席祝壽,趙太太硬是避讓着不和王國維同桌:“不!不!我不跟王先生一桌。”果然,王國維那一席一直都是默默不語,而趙太太那桌卻笑語不絕。

王國維與羅振玉失和始末王國維從日本回國之前,羅振玉將他的第三個女兒許配給了王國維的長子潛明。1926年,潛明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早逝,王國維夫婦從北京赴上海料理喪事,而羅振玉從天津先行趕到。喪事完了之後,羅女對王國維繼室潘夫人主辦的喪禮有些微詞,羅很生氣王國維偏聽婦言,擔心女兒在婆家吃虧,當晚,未同王商量就帶着女兒回了天津。

這件事情對王國維打擊很大,他回到北京後憤憤說:“難道我連自己兒媳婦都養不起了嗎?”在書房默坐半晌後,拿出羅振玉素日來信燒了許多。“羅王失和”由此而起。由於在上海時,羅振玉的女兒曾變賣首飾給潛明治病,王國維回京後就籌錢要寄還羅家。正好,潛明所在的上海海關發了3000元的撫卹金,王國維就把錢寄到天津,可羅振玉卻不讓收,原封不動寄了回來,王國維又寄了回去,並附信說羅拒收無理,羅纔不得不收下。從此兩人再未通信或謀面。

故事三:《中國名畫集》原名爲《古代名家畫冊》,顧名思義裏面收集的都是古代繪畫名家的畫作。王國維於1908年爲此畫冊作序,文章第三段原文如下:

平等閣主人英英如雲,醰醰好古。慨橫流之澒洞,懼名跡之榛蕪。是用盡發舊藏,並徵百氏……冀以永留名墨,廣被人間。

文段中“平等閣閣主”指的是《時報》創辦者狄葆賢。前三句話描寫的就是狄葆賢對書畫的喜愛,生怕名畫衰微,便盡心收藏。在最後一句話,王國維也點明瞭希望名畫能夠永遠被珍藏,引起世人的重視,被世人所熟知。

接下來,他又描述了《中國名畫集》出版的意義,精讀君根據王國維的原文,解讀如下:

其一:他認爲我國曆來書畫都是私藏,不輕易外露,所以學者經常沒有畫作可以參考。將享譽盛名的畫作集爲一冊,方便學者臨摹、學習;

其二:“張而必弛者,文武之道;勞而求息者,含生之情。”簡單點來說,就是人活在世,要懂得張弛有道,該休息的時候就休息。但是我們該怎麼休息呢?王國維認爲翻看這些畫作“可做息肩之勝地”,對愉悅身心是很好的;

其三:他認爲,我國繪畫自成一宗,將名畫刊登出來,“不使晴蜓島國獨輝日出之光,羅馬故國專稱美術之國”,王國維希望中國的美術能與東方的日本和西方的羅馬故國一爭高下。這樣不僅可以讓國人欣賞,還能發揚光大與國外美術爭高低,也可以對世界文明有所增益。

從這一段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王國維放眼世界的治學思想,對於學術之事常考慮到它的世界意義。他在《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章程書後》中即已指出:

一日發明光大我國之學術者,必在兼通世界學術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

井底之蛙無法成爲一個優秀的學者,而放眼世界,思維開闊,纔是一位學者應該具備的。

故事四:王國維作爲一代大學者,平生只愛鑽研學問,無心取悅上流社會,不慕榮華,不貪享樂,以普通人的心態看待自己的學術成就,更不以泰斗的身份對他人頤指氣使。

他平日深居簡出,與書籍爲伴,生活簡樸,雖不善社交,但與羅振玉、繆荃蓀、沈曾植等同時代的學術界人士交往密切,此外還與日本、法國等國外學者有很多的學術交流。

可以說,做學問是他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他以傑出的貢獻,在國內外具有獨特的地位,被譽爲“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

他對學術的重視與貢獻也贏得了許多人的尊重:

梁啓超是這樣評價他的:不獨爲中國所有而爲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說: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惟王國維及陳先生(陳垣)兩人;

郭沫若也說: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

如果我們也能像他那樣,心無旁騖的在自己的領域裏奮鬥,問心無愧的話,想必也就沒有那麼多人抱怨“時不與我”的同時,依舊碌碌無爲下去吧。

就如本書編輯所說,願你我都能在王國維的文字中與他進行時空對話。我們讀的雖是他的文字,但是看到的卻是他的本身:他對治學的態度,他謙和的品性……如果你能在他的文字中有所收穫,想必這也是對大師最好的尊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