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古今中國名人故事精選

古今中國名人故事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古今中國名人故事精選

古今中國名人故事精選

導語:同學們寫作文的時候少不了用名人事蹟作爲作文素材,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送上老舍、雷鋒、孟泰等人的勵志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古今中國名人故事精選

人民藝術家老舍

1966年8月24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我國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逝世,終年67歲。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爲老舍先生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

老舍先生原名舒舍予,北京市人,1899年出生於城市貧民家庭。抗日戰爭時期,老舍先生曾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周總理直接關懷和幫助下,爲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宣傳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後來到美國講學並進行創作。1949年應召回國後,老舍先生熱情地投入新中國的各項工作,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

老舍先生是著名作家。他把一生貢獻給了祖國的文學藝術事業。他在創作上積極勤奮,著作豐富。解放前,他寫了《駱駝祥子》等許多文學作品,對舊社會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的革命文藝路線給了他新的藝術生命,他以高度的創作熱情,夜以繼日地工作,創作了話劇《龍鬚溝》、《春華秋實》,小說《無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種形式的許多文藝作品,受到廣大人民羣衆的熱烈歡迎和喜愛,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被榮稱爲“人民藝術家”。

雷鋒的故事——人民勤務員

從一九六一年開始,雷鋒經常應邀去外地作報告,他出差機會多了,爲人民服務的機會就多了,人們流傳着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一次雷鋒外出在瀋陽站換車的時候,一出檢票口,發現一羣人圍看一個揹着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這位婦女從山東去吉林看丈夫,車票和錢丟了.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塞到大嫂手裏,大嫂含着眼淚說:"大兄弟,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五月的一天,雷鋒冒雨要去瀋陽,他爲了趕早車,早晨5點多就起來,帶了幾個饅頭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見一位婦女揹着一個小孩,手還領着一個小女孩也正艱難地向車站走去.雷鋒脫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們一起來到車站,上車後,雷鋒見小女孩冷得發顫,又把自己的貼身線衣脫下來給她穿上,雷鋒估計她早上也沒吃飯,就把自己帶的饅頭給她們吃.火車到了瀋陽,天還在下雨,雷鋒又一直把她們送到家裏.那位婦女感激地說:"同志,我可怎麼感謝你呀!"過年的時候,戰友們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種文娛活動.雷鋒和大家在俱樂部打了一陣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節,服務和運輸部門是最忙的時候,這些地方是多麼需要人幫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幾個同志,一起請假後直奔附近的瓢兒屯車站,這個幫着打掃候車室,那個給旅客倒水,雷鋒把全班都帶動起來了.

雷鋒就是選擇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爲人民做好事,難怪人們一見到爲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鋒。

新中國十大勞模:孟泰

孟泰是新中國第一代全國勞動模範,他的事蹟爲新中國數代人傳頌。

1948年11月,遼瀋戰役勝利結束後,東北人民開始進入大規模經濟恢復和建設的新時期。這年冬天,孟泰帶領全家跟隨解放軍從通化鐵廠回到曾經工作過的鞍山鋼鐵廠。由於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的破壞,鞍鋼只剩下一個空殼。望着千瘡百孔、七歪八扭的高爐羣,孟泰心痛不已,暗下決心要爲國家分憂解難。

從此,無論白天黑夜、不論颳風下雨,孟泰總是奔波在十里廠區。他冒着嚴寒,刨凍雪摳備件,迎着臭氣,扒廢鐵堆找原材料。手碰傷了不喊疼,腳凍破了不叫苦。每天泥一把、油一身、汗一臉,揀回一根根鐵線、一顆顆螺絲釘、一件件備品。在他的帶動下,全廠工人都行動了起來,在短短的數月內,回收了上千種材料,撿回上萬個零備件。這些“寶貝疙瘩”形成了聞名全國的“孟泰倉庫”,併爲恢復生產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4年,孟泰擔任了鍊鐵廠的副廠長[]。走上領導崗位後,他依然樸實無華,樸素如初,堅持不脫離羣衆,保持工人階級的本色。其間,他搞了多項技術革新和發明,爲國家節約了大量能源,被人們親切地稱爲“‘老英雄’孟泰”。(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

《人民日報》1999年08月24日第4版

工業戰線的老英雄——孟泰

孟泰是新中國第一代全國勞動模範。

1898年他生於河北豐潤縣一個貧農家庭。18歲那年,家鄉大旱,他隻身闖關東,到撫順栗子溝當工人,後來到鞍山,進了日本人開的制鋼所。

1948年2月,黨派孟泰參加通化鐵廠高爐的修復工作,他帶領着夥伴,只用35天就修復了原定80天修復的兩座高爐。

1948年底,孟泰回到鞍鋼。爲了支援全國解放戰爭,中央要求鞍鋼迅速恢復生產。當時配件奇缺,孟泰領着工人刨開厚厚的冰雪,把埋在地下和廢鐵堆裏的各類器材一件件收集起來。幾個月後,大大小小收集了上千種、上萬件。這就是後來聞名全國的“孟泰倉庫”。到1949年6月7日,鞍鋼煉出第一爐鐵水,鍊鐵廠修復的3座高爐用的材料,沒花國家一分錢。孟泰成爲鞍鋼人的旗幟,他的名字傳遍全國。

1950年8月的一天,4號高爐發生爆炸;孟泰置生死於度外,摸索到爐臺上,關上冷卻水開關,避免了一起爐毀人亡的重大事故。又有一次,3號爐爐皮被燒穿,孟泰冒着烈火用幾條浸水的麻袋堵住裂口,化險爲夷。孟泰被大家稱爲“老英雄”。

孟泰也是刻苦鑽研科學技術的模範。他對高爐上密如蛛網的1000多根冷卻水管了如指掌,總結出一套高爐循環水系統維護操作法,被稱爲“孟泰操作法”。他親手建立了“孟泰儲焦槽”,每年可以節約上千噸焦炭。他爲配礦槽研製了防暑降溫設施,改善了作業環境,同行管他叫“高爐神仙”。

五六十年代,他先後當選爲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執行委員。

1957年,他擔任鍊鐵廠副廠長;1961年,擔任鞍鋼工會副主席。1966年“文革”開始後,鞍鋼陷於混亂,他在被誣陷、被打倒的逆境中堅持工作,並抱病去北京,向中央反映情況。

1967年6月,中央着手解決鞍鋼問題,周總理特邀孟泰赴京。同年9月30日,孟泰在北京逝世,終年69歲。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孟泰恢復了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