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2020觀感動中國樊錦詩先進事蹟高考作文素材推薦

2020觀感動中國樊錦詩先進事蹟高考作文素材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3K 次

2020觀感動中國樊錦詩先進事蹟高考作文素材推薦

2020觀感動中國樊錦詩先進事蹟高考作文素材推薦

導語:作爲繼常書鴻、段文傑之後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長,樊錦詩深感肩上的重擔,絲毫不敢懈怠。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2020觀感動中國樊錦詩先進事蹟高考作文素材,大家快來看看吧。

2020觀感動中國樊錦詩先進事蹟高考作文素材推薦

篇一:

樊錦詩,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成長於上海。1963年,樊錦詩以優異的成績,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25歲起,就紮根敦煌,潛心研究和保護敦煌文物,一忙就是50餘年,被人們親切地稱爲“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也成爲繼常書鴻、段文傑之後,守護敦煌的第三代傳人。

1962年,24歲的樊錦詩和另外3名男同學同學,來到敦煌實習。當歷史書中的敦煌,真真切切地呈現在眼前時,樊錦詩被徹底震撼了。然而,與絢麗多彩的藝術宮殿,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洞外生活的艱苦異常。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最西端,氣候乾燥,黃沙漫天,冬冷夏熱。喝的是鹽鹼水,一天只吃兩頓飯,十點一頓,下午四五點一頓。住的是破廟泥屋,沒水沒電,沒有衛生設施。房子天花板是紙糊的,會時不時“咚”地掉下一個老鼠。這一切,都考驗着樊錦詩和同學們。

1963年,樊錦詩被分配到敦煌,而她的戀人彭金章,卻被分配到了武漢大學。樊錦詩和彭金章的愛情裏,沒有山盟海誓,各自奔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後,彭金章還是像在校園裏那樣,默默關心着樊錦詩,經常給她寫信。

漸漸地,樊錦詩已經和敦煌融爲一體,習慣了那裏的安靜與淳樸,習慣了那裏的深邃與自然,她的深情早已紮根在這片大漠。最後,樊錦詩寫信給丈夫傾訴自己的意願,沒想到丈夫只回了一句:看來我得過去跟你膩在敦煌了。又是彭金章做出了最艱難的決定,他放棄武漢大學的一切,奔赴敦煌。1986年,彭金章與樊錦詩,終於在黃沙漫天的敦煌團聚,這距離他們畢業時的約定,整整遲到了23年。

篇二:

樊錦詩,女,漢族,中共黨員,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她是我國文物有效保護的科學探索者和實踐者,長期紮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斷代。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探索形成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爲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作出重大貢獻。

在遙遠的戈壁大漠深處,風沙日夜侵蝕着敦煌莫高窟的容顏。如今這方土地,在“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下,正重新煥發出蓬勃的青春。而守護這裏的女兒,現在已是一位81歲的老人。她將青春無怨無悔地獻給了這裏,一堅守就是半個世紀。她就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

白底襯衫,紅色毛衣,黑色休閒褲;花白頭髮,銀框眼鏡,瘦小的身軀……樊錦詩的舉止身形已讓人分明感受到,她溫婉柔弱的外表下,有一種戈壁荒漠賦予的簡單與堅毅。

她的笑容格外具有感染力,如孩童般天真爛漫,讓人感覺發自內心的舒服。從青春夢想和新時代下的價值觀,到敦煌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在娓娓道來的講述中,不禁讓人與“敦煌女兒”一起,共赴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文化苦旅。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牆上,寫着這樣一句話:“歷史是脆弱的,因爲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牆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爲總有一批人願意守護歷史的真實,希望她永不磨滅。”

樊錦詩曾說,“我的命就在敦煌。”與敦煌冥冥之中的緣分似乎可以追溯到她的中學時期。一篇介紹莫高窟的歷史課文,雖然不長,卻深深打動了樊錦詩,不僅讓她對敦煌、考古產生了興趣,更爲她以後的人生留下了長足的印記。

由着喜好,樊錦詩來到北京大學的考古系求學。1962年,她報名到敦煌研究院實習。

樊錦詩坦言,選擇去敦煌,可以說是“目的不純”。在物資匱乏、交通不便的年代,她想借此機會去看看向往已久的莫高窟[]。

在那裏,樊錦詩看了一個又一個洞窟,琳琅滿目、雲蒸霞蔚的佛國世界讓她既滿足又震撼,全然忘記了洞外的一切。然而,對於生在北京、長在上海的她來說,現實的條件同樣“震撼”:住土房、吃雜糧,沒有水、不通電,衛生設備匱乏。身體羸弱的樊錦詩因爲水土不服、營養不良,只好提前結束實習。

“離開了就沒想再回去,這是真話。不能說我們大家都說那個,我就說那個。”我們面前的樊錦詩就是這樣一個真實而可愛的人。

但終究她還是回來了:“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敦煌需要我,我就到敦煌工作。這是莫高窟的獨特魅力使然,也是我作爲一名文物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職業操守。”

不能讓莫高窟消失“從常書鴻先生開始,莫高人始終有一種把這座人類文化瑰寶保護好的使命擔當。”樊錦詩說,“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給下一代人,無愧祖先、無悔後人,這就是擔當,就是使命。”

莫高窟15餘公里外,有一個形似沙丘、又如流水的土黃色流線型建築。遊客在這裏用數字化手段瞭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再去窟區領略歷史的風姿。

這個充滿想象力的工程,是樊錦詩1998年起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17年間做成的一件大事。

“與20世紀初拍攝的照片相比,很多壁畫已經損壞模糊了。再往下發展,全都消失了怎麼辦?”自1978年起,這個問題就開始在樊錦詩的腦中盤旋。

尤其2000年以後,急速增長的遊客讓她憂心忡忡。“洞子看壞了絕對不行,不讓遊客看也不行。”

樊錦詩與同仁們不斷探索,嘗試讓莫高窟“延年益壽”,甚至“容顏永駐”。

一方面是對文物本體及其賦存環境的科學保護。在與國內外機構的長期合作中,保護者研究清楚了病害機理,保護修復了大量彩塑壁畫,形成了一整套科學保護規範。

另一方面,開拓性地建立數字檔案,讓莫高窟以數字化的方式“永生”。經過近20年的努力,“數字敦煌資源庫”免費向全球開放。

此外,樊錦詩還推動制定《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讓莫高窟有了專項法規的“護身符”;她繼承前輩的“愛才如命”,持續抓緊培養人才;她以廣泛的國際合作引進了理念技術、培養了人才、開闊了視野……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上,我們就偷不得懶,不能讓莫高窟有半點閃失。”她說。

50餘載敦煌生涯,讓水鄉女子樊錦詩有了西北人的爽利。她似水,相信水滴石穿。她更似沙,低調平凡,與莫高窟久久相伴。

篇三:

在樊錦詩的努力下,經過20多年的治沙工程建設,使襲擊千年的黃沙,遠遠地停在摩根山後面。 但防砂只是緩解了壁畫病害的影響,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 當時,摩根壁畫和彩色中,已經出現了一半以上的空鼓、變色、脫落等病害,樊錦詩也日趨中心。

爲保護石窟,樊錦詩就在全國旅遊景點中率先實行限流,沒想到,這個先例卻導致遊客怨聲載道。很多人說樊錦詩太傻,有錢不賺。然而,外界的爭議,並沒有擾亂樊錦詩的步伐。她在進一步思考,如何用更現代化的方式,向遊客展示敦煌?一個偶然的機會,樊錦詩接觸到了電腦,這爲她打開了一扇新窗。

與此同時,樊錦詩決定通過戀人彭金章的建議拍攝全面介紹敦煌的海報。 工夫無心人,十年的探索與堅持,樊錦詩自創摩根數字展示中心,發表了010-3010和立體球幕010-3010兩部電影。 從那以後,模擬電影與實地參觀相結合的觀光方式,不僅可以減少遊客的參觀時間,還可以增加洞穴的裝載量,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