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2020觀感動中國樊錦詩先進事蹟體會感悟範文3篇

2020觀感動中國樊錦詩先進事蹟體會感悟範文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2020觀感動中國樊錦詩先進事蹟體會感悟範文3篇

2020觀感動中國樊錦詩先進事蹟體會感悟範文3篇

導語:作爲中國文物保護領域國際合作的領軍人物之一,樊錦詩獲得過很多榮譽。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2020觀感動中國樊錦詩先進事蹟體會感悟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2020觀感動中國樊錦詩先進事蹟體會感悟範文3篇

篇一:

獲得“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後,81歲的樊錦詩一直很忙,從北京到香港、從廈門到巴黎……但她心裏惦念的,全是敦煌。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爲敦煌努力。”她說。

從“挖寶貝”到“守寶貝”

“老祖宗留下了世界上獨有的、多麼了不起的東西”

樊錦詩中學時就愛逛博物館。1958年填報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時,她以爲自己以後成天“挖寶貝”。不想此後大半生待在了大漠,成了莫高窟的守護人。

在莫高窟9層樓旁的敦煌研究院院史陳列館裏,有一個不大的房間。土炕,土桌子,還有一個土“沙發”,這是樊錦詩曾經的住所。

生活是苦的。灰土怎麼也掃不完,老鼠竄上牀頭是常事;一直與遠在武漢大學工作的丈夫相隔兩地,孩子出生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沒有一件孩子的衣裳。

有多次離開的機會,樊錦詩最終留在了敦煌。

“對莫高窟,是高山仰止。越研究越覺得,老祖宗留下了世界上獨有的、多麼了不起的東西!”樊錦詩說。

是吸引,更是責任。這座千年石窟曾歷經磨難,成爲“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常書鴻、段文傑等前輩白手起家、投身沙海,爲保護敦煌傾盡一生心血。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前所未有地重視莫高窟的保護。“文物命運是隨着國家命運的。沒有國家的發展,就不可能有文物保護的各項事業,我們也不可能去施展才能。”樊錦詩說,“只要莫高窟存在,我們一代代人就要把它陪好。”

從“一張白紙”到“極具意義”

“讓保護和管理真正符合國際標準和理念”

1987年,莫高窟被評爲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時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的樊錦詩是申遺的主要負責人。梳歷史、理保護、講開放,在填寫大量申遺材料的過程中,她看到了更爲深廣的世界。

“文物保護的國際憲章和公約原來沒聽過,保護涉及法律和管理從前不知道,怎麼處理保護與旅遊開放的關係也不清楚。這給我莫大的刺激。”樊錦詩說,在全面瞭解世界文化遺產體系後,她更深入地認識到了莫高窟的價值。

“世界文化遺產的6項標準莫高窟全部符合。我想,一定要保護好莫高窟,讓保護和管理真正符合國際標準和理念。”她說。

一幅關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巨大圖景,在樊錦詩心裏悄然鋪開。莫高窟歷經千年,壁畫彩塑已殘損破敗。如何讓這一人類遺產“永生”?做過文物檔案的她想到了用數字的方式。

上世紀80年代,敦煌研究院開始嘗試文物數字化。就是將洞窟信息拍照,再拼接整理,最終形成能夠“永久保存”的數字洞窟。這些數字資源還可以被“永續利用”,成爲出版、展覽、旅遊等的資源。

說時容易做時難。形制改變、顏色失真、像素不足等一個個問題擺在眼前。與國內外機構合作,自己逐步摸索……樊錦詩說,從提出設想到真正做成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數字檔案,他們花了整整20年。

這些數字資源顯示了價值。2014年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投運,數字球幕電影讓遊客領略了石窟風采,也緩解了保護的壓力。

此外,敦煌研究院還在立法保護文物、制定《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探索、總結了經驗、推廣了成果。莫高窟的管理與旅遊開放創新模式,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認可,稱其是“極具意義的典範”[]。

“莫高精神”成大漠“第二寶藏”

“這是我們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自1944年敦煌研究院建院以來,一批批學者、文物工作者來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今年國慶前夕,樊錦詩爲工作30年以上的敦煌人頒發獎章。她那一頭白髮,寫照着歲月的流逝,見證着一代代傳承。

建院70週年之際,樊錦詩在總結前輩創業歷程後,總結出了“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

“老先生們明明可以擁有很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偏偏歷經千辛萬苦留在敦煌,他們就是精神符號。東西壞了還可以再造,‘莫高精神’垮了就啥也沒有了。這是我們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樊錦詩說。

如今,莫高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大城市比還有不小差距,卻仍有年輕人不斷踏着前輩的足跡來到敦煌,甘願奉獻。他們說,“莫高精神”已經成爲文物以外的“第二寶藏”。

“幹了一輩子,總是不由自主地想敦煌。”“敦煌女兒”樊錦詩充滿感情地說。

篇二:

“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最美奮鬥者”稱號獲得者……作爲中國文物保護領域國際合作的領軍人物之一,樊錦詩獲得過很多榮譽。1963年,她畢業於北京大學後進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歷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爲敦煌文化研究、保護和傳承奮鬥了56個春秋,至今仍在繼續做着貢獻。樊錦詩爲敦煌莫高窟保護作出重要貢獻,是文化領域、文物戰線的傑出代表。

在宣講中樊錦詩介紹了敦煌文化燦爛輝煌的成就,強調了敦煌保護的重要意義,她從“守一不移”“擔當使命”“探索進取”“留住根脈,我們永遠在路上”四個方面講述她與敦煌之間的“情緣”以及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的研究、保護、管理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她帶領團隊致力於莫高窟的科學保護,敦煌學的深化研究,在全國文博系統率先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制定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辦法、建設數字敦煌檔案。通過多方面努力創新性解決了莫高窟旅遊開發與永久保護之間的矛盾,積極利用現代技術真正做到了讓莫高窟走出去、火起來。樊錦詩強調人才隊伍培養的重要性,敦煌研究院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幾代莫高人的付出。樊錦詩表示,敦煌研究院成立幾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一代又一代莫高人傳承着“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在研究、保護、傳承、弘揚敦煌文化藝術等方面取得了成績。“新時代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不忘過去、把握現在、面向未來,莫高窟的保護乃至全國文物的保護任重而道遠,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探索創新,爲中華文化的繁榮、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王吉德指出,“莫高精神”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物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是國家強盛、社會進步在文化領域的集中體現,也是廣大文博工作者的共同精神財富,是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和強勁持久的精神動力。要大力踐行“莫高精神”,深入開展向樊錦詩同志學習的活動,學習她信念堅定、爲民服務、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紮根一線、愛崗敬業、擇一事終一生的家國情懷,求真務實、敢於作爲、使命在肩的擔當勇氣,改革奮進、矢志不移、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將“莫高精神”融入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踐,爭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和傳播者。

篇三:

“黨需要我們到什麼地方,國家需要我們到什麼地方,我們就到什麼地方去。”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懷揣着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夢想,千里迢迢來到了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敦煌夏季酷熱、冬季嚴寒,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作爲一個身材嬌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懷疑樊錦詩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強的她,頑強地堅持了下來,而且秉承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如今73歲的她已滿頭華髮,還在爲敦煌文物事業殫精竭慮。

敦煌莫高窟營造於公元4世紀至14世紀,作爲人類的文化瑰寶,歷經千百年來自然侵蝕和人爲的破壞,文物本體和環境都十分脆弱。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當中,保護成了樊錦詩最重視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爲豐碩。

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境監測到風沙治理,在敦煌遺產保護的各個領域,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者一起,不斷探索創新,攻克難題。正是在她的帶領下,敦煌遺產保護翻開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

“敦煌莫高窟保護是一項艱鉅而複雜的系統工程,要有明確的保護方向、保護目標、保護原則、保護措施,才能使它得到更妥善的保護。”樊錦詩清醒地認識到,面對如此燦爛的文化遺產,保護僅靠人和技術還不夠,還要立法和制定保護規劃。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近年來先後公佈實施。

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樊錦詩先後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等職務。作爲繼常書鴻、段文傑之後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長,樊錦詩深感肩上的重擔,絲毫不敢懈怠。她帶頭參與科研,與國際上優秀的文物保護機構合作,不斷將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

在樊錦詩的推動下,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等多個國外科研機構展開了合作,一大批先進技術和理念運用到敦煌遺產保護當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環境得到改善,安全係數得到提高,本體病害和損毀得到遏制,併爲敦煌研究院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

敦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不斷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可隨着遊客的逐年增多,狹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畫開始不堪重負。如何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實現敦煌遺產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成了樊錦詩日夜思考的問題。

“不能關起門來搞保護,人們應該享受這一珍貴而優秀的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中國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樊錦詩參加了申遺材料的準備工作,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遺產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她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正在解決,一個全新的“數字敦煌”正向人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