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普通人創業的真實故事:種草也可年入4000萬

普通人創業的真實故事:種草也可年入4000萬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普通人創業的真實故事:種草也可年入4000萬

普通人創業的真實故事:種草也可年入4000萬

這種草,相信很多湖北人都熟悉,農村的房間屋後,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湖北人習慣叫它“鐵掃帚草”,可就是憑着這不起眼的雜草,湖北鄖西縣一對農村夫婦,每年靠它賺4000萬!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事情要從20年前說起。

普通人創業的真實故事:種草也可年入4000萬

建築工地打工發現“雜草商機”

20年前,28歲的汪令霞在外地打工,她注意到,建築工地上和一些酒店裏用的一種掃帚,既堅韌耐用還不像高粱掃把那樣怕水掉籽。

仔細觀察之後她發現,“這不就是我們農村四處可見的雜草鐵掃帚嗎?

汪令霞和丈夫胡朝柱算了一筆賬:以每年10戶30人平均消費1把掃帚的使用頻率計算,老家鄖西縣城一百公里爲半徑統計常住人口5000萬人,遠的還有十堰市、武漢,甚至隔夾河而望的陝西,總需求量在2000萬把以上。

哪怕一把掃帚賺幾角錢,那都藏着巨大財富啊!

1999年,汪令霞和丈夫果斷回到鄖西,收來一屋的鐵掃帚原材料開始了創業之旅。

“他主外,我主內。”汪令霞和丈夫分工明確,丈夫胡朝柱在外跑銷路,汪令霞就在家裏扎掃帚。

每天,天不亮,汪令霞就要起來扎掃帚;晚上,萬家燈火,她還坐着扎掃帚。

鐵掃帚梗條枯硬,沒有工具,汪令霞只能沿用最傳統的方法,全靠腰部的力量勒緊一根根掃帚條,再逐一打結綁好。掃帚講質量,汪令霞絲毫不敢馬虎,一天只能綁幾十把。每天忙完,她的手掌被勒得一片通紅,腰部痠疼不已,長年累月便患了腰間盤突出和脊柱炎。

胡朝柱則一根扁擔走遍鄖西縣城大街小巷。碰到一家雜貨店就去談試銷,學校、環衛城管、建築工地……只要能想到的機構,都成了重點攻克對象。

“剛開始,一天能賣十幾把。半年後,一天能賣50多把。一年後,一天能賣100多把。”漸漸地,汪令霞的掃帚竟不經意間佔領了鄖西過半市場。

普通人創業的真實故事:種草也可年入4000萬 第2張

擴大規模從縣城賣到國外

2001年,他們的產品從鄖西走向十堰市區;

2006年,在縣城開辦掃帚加工廠;

2007年,他們掉轉車頭回到觀音鎮辦廠;

2009年,恆達掃帚專業合作社成立。

900平方米的加工車間,1500平方米的倉庫,這只是合作社總部所在地。在觀音鎮外的鄖西縣另外14個鄉鎮、41個行政村(合作社),種植面積達28380畝。在景陽、關防等偏遠鄉鎮還建立了掃帚扶貧加工車間。2019年銷售額已達4000萬元。

作爲合作社的創始人之一,事業達到如今的規模是當初還是打工妹的汪令霞萬萬沒想到的。

如今,掃帚銷售區域也擴大到全國十多個省市。銷量大漲,也打造出“胡掃匠”等自有品牌,就在上個月,合作社還在新四板敲響了上市金鐘。

汪令霞展示了她新開發的寶貝。記者看到,風鈴、高粱稈畫、癢癢撓、鍋刷、牀掃等工藝品不僅富有民族特色且兼具實用性。

“今年萬聖節,我們的魔法掃帚還賣到了歐美國家。”汪令霞說。

普通人創業的真實故事:種草也可年入4000萬 第3張

發動村民種植鐵掃帚

供不應求,如何更快生產?結合自己扎掃帚的經驗,汪令霞和丈夫從工具上下功夫,利用槓桿原理,自制了扎掃帚鐵器,改善扎掃帚手藝,速度大幅提升,人也更輕鬆省力。

20年前的初春,汪令霞在村裏率先試着種下十幾畝鐵掃帚。當年,她收成了1萬多斤毛料,“一畝田產出1000斤左右,有些人管理好就產出多些,不除草不管理自然收穫少。一斤的毛料做成產品只有7兩,1畝地平均可以做800把掃帚,頭一年做了一兩萬把掃帚。”除去開支,當年淨賺近大幾萬元。

她從湖南引進鐵掃帚良種,免費爲村民提供鐵掃帚種子、化肥、農藥和技術服務,生產的掃帚一律按保護價收購。自此,以黃土樑村爲中心,觀音、土門、河夾、澗池等周邊多個鄉鎮村民開始嘗試種植鐵掃帚,連片種植規模達2000畝;後來擴種到土門、河夾、澗池、安家等多個鄉鎮。

普通人創業的真實故事:種草也可年入4000萬 第4張

帶動1.98萬村民致富

“放在家裏不怕賣不出去嗎?”看着屋前碼得擋住窗戶的枯乾材料,記者有點疑慮。

“不怕[]。我們跟合作社簽訂有合同,一斤兩元保底收購。” 今年58歲的觀音鎮黃土樑村村民陳廣富說。“以前,家裏3畝地種的全是麥子和玉米,一年收入千把元。自從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的租金是1500元,我在廠裏扎掃帚,每個月還能領到2000元工資。如果合作社效益好了,每個月還有獎金呢!”陳廣富負責鐵掃帚基地的播種、施肥、收割、扎制等工作。

合作社吸納了120多名殘疾人就業,甚至縣城下崗工人也到村裏來打工。據統計,合作社今年帶動15個鄉鎮1.98萬戶村民致富,其中貧困戶8240戶。

面對大山,門前一灣溪流,還未走近車間,遠遠便聽到熱鬧的方言聊天聲。記者數了數,當天下午共有32名工人正在加工車間裏扎掃帚。

大多是六七十歲以上老人。坐在門口的老太太告訴記者,她已經紮了120把掃帚,6角錢一把,算下來當天至少可賺72元。

“他們幹活可麻利了,去年舉辦技能比賽,最快的半個小時紮了13把,平均3分鐘扎一把。”汪令霞說。“最多時有七八十人幹活,今天有人幹農活去了。”

聽到聲音,正埋頭幹活的夏永國立馬擡頭笑呵呵地跟汪令霞打了聲招呼,並友好地向我們點了點頭。他說,他就住在村裏,年輕人在外打工,他們夫妻每天都來廠裏扎掃帚,廠裏每天提供免費午飯,也免去了他們吃飯的煩惱,計件工資,想來就來,不想做就回家。

“關鍵是好多夥伴都在這裏,大家聊聊天,快活。”汪令霞點開一段抖音視頻給記者看,記者看到,視頻裏的夏永國老人拉着老伴的手跳起了交誼舞,旁邊一羣幹活的老人笑得前仰後合。

“我媽媽最近有沒有到廠裏做工啊?”“她最近身體怎麼樣?”採訪中,汪令霞接到一個電話,原來是工廠里老人女兒打來的。像這樣的電話,她每月都要接到好多。

52歲的賈榮山是殘疾人,也是香口村五保戶。以前在街上擺攤,靠給人補鞋爲生,後來補鞋的人越來越少。2011年,賈榮山聽說鄖西有個掃帚廠,便在殘聯的幫助下來到這裏。工廠包吃住,每月能拿1200元工資,他很滿足。

“農村殘疾人生活太難了,我們這裏技術要求不高、危險係數不大,只要有一雙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生於農村,汪令霞耳聞目睹農村殘疾人生活的不便,當自己有能力後,她更願意爲殘疾人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這些年,汪令霞不僅爲工廠的殘疾人免費提供一日三餐,還在車間旁邊騰出幾間宿舍給他們住,安排專人照料他們的生活,在食堂和車間牆邊裝上了助殘扶手,方便殘疾人出行生活。

失去右腿的汪家學也在這裏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告訴記者,他是本村人,在廠裏上班已經8年了。8年前因爲挖煤發生礦難,他失去了一條腿。家中下有兩個孩子要撫養,上有雙目失明的老父親。他抱着試試看的態度找到合作社,提出想來幹活。汪令霞二話沒說就同意了。現在已是熟練工的汪家學一年可掙四五萬元,前年把家裏的土坯房換成了樓房。

下午5時,工廠裏突然熱鬧了起來,傳來了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說話和打鬧聲。原來,加工車間旁邊竟然還藏着一個“兒童樂園”。

木馬、積木、拼圖,彩色的地墊……另一邊,6排4列24張課桌椅整齊排列。正用彩色絲線扎着葫蘆形狀擺件的女工小李告訴記者,每天下午放學至少有七八個孩子到廠裏這間兒童活動室來,週末更熱鬧。

小掃帚,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