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大山的感動:雲南會澤縣七位80後山村老師

大山的感動:雲南會澤縣七位80後山村老師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大山的感動:雲南會澤縣七位80後山村老師
80後老師,這個概念在當今升學率仍然是教學好壞評判標準的教育體制下,對大家來說,80後教師一般都是城市裏的老師,名校名師,不管在小學、初中還是高中都是家長和學生努力追求和奮鬥的目標。

但是在雲南這邊疆地區,尤其在雲南曲靖會澤縣,這個可能很多人聽都沒聽過的邊遠山區,如果你是一位師範出身的80後,你會選擇到這些地方當老師嗎?捫心自問,可能很多人會選擇條件更好的地方……

在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境內最遠鄉鎮的一所普通小學龍家村小學,這裏兩棟二層的老式樓房,一棟教學樓,一棟老師日常辦公與生活的場所,這是全村最好的建築。五男兩女,清一色的“80後”,這基本就是學校的全部師資。七個素不相識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沒有留在城市,而是前往山村,選擇成爲山村教師。






來看看這七位80後老師與大山的故事吧:

從大山到大山的堅守


9月的一個漆黑雨夜,冷風裹挾着冷雨劈頭蓋臉。在通往龍家村小學那條唯一的山路上,一輛破舊不堪的小貨車死死地陷進了路中的深坑裏,孱弱的發動機嗷嗷地嘶吼着努力想從泥潭中掙扎出來,無濟於事。劉順躍從駕駛室鑽了出來,藉着電筒的微光四下查看,滿地的淤泥已經沒過了大半個車輪。後車廂裏,滿滿一車的蔬菜米糧被大雨肆意地衝刷着——這是給學校100多名孩子準備的營養餐。

他心急如焚,一邊試圖推動被困的小貨車,一邊掏出手機,一次次地撥打着。藉着手機屏幕上微弱的亮光,劉順躍的臉漲得通紅。半小時後,幾名渾身溼透的年輕男女急匆匆跑來,顧不得喘口氣,衆人合力終於將車子推了出來。車子太小,坐不下幾個人,先緊着女孩子坐,剩下的幾個小夥子就只能徒步折返。冷雨夜的山間小路上,影影綽綽的幾個黑影,一路奔跑向前。

次日清晨,同樣還是這羣年輕人,又一起站在了龍家村小學的講臺上……



七個80後的共同選擇

孩子們陸續抵達學校,氣喘吁吁地坐進教室,準備開始一天的學習。因爲居住偏遠且分散,孩子們每天上學都要走很長的路,最遠的需要一個多小時,爲了不遲到,他們必須一路小跑。

龍家村小學是曲靖市會澤縣境內最遠的鄉鎮——紙廠鄉的一所普通小學,兩棟二層的老式樓房,一棟作教學樓,一棟作老師日常辦公與生活的場所,這是全村最好的建築。一塊很小的水泥操場,一邊各有一個籃球架,除此之外,就是操場邊緣的一張水泥製成的破舊乒乓球桌,這是學校全部的設施。

龍家村小學背靠大山,山上是成片的青松,鬱鬱蔥蔥。每天,太陽要翻過這座高山,才能將陽光灑進校園。山腳下是奔騰的牛欄江,對面是一座座起伏的山巒。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從學校門口經過,像一條線一樣,把一個個零星的村子穿在一起。

上課鈴聲響了,6間教室裏,131個學生端坐着,一個也不少。劉順躍走出辦公室前往教室,與他一同走出的,還有教師陳仕華、幸金正、劉玉良、蔣正陽、周鳳慧和程謹

五男兩女,四名黨員,清一色的“80後”,這基本上就是龍家村小學的全部師資。七個原本素不相識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沒有像大多數畢業生一樣選擇留在城市,而是前往山村,選擇成爲一名山村教師。通過考試,他們先後來到了龍家村小學。早晨8點半上課,下午3點50分放學,每天的生活就這樣單調地重複着,枯燥且乏味。因爲距離縣城有130多公里,週末他們也很少出門。當時的很多“80後”,擇業的首選都是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不僅有很好的生活條件,還有很高的收入。但這七個年輕人,相伴着生活在被羣山包圍的小村莊裏,每個月領着2000多元的工資,卻也覺得充實滿足。

生於大山 長於大山

劉順躍是龍家村小學的校長,也是個出生貧寒的農村孩子。如果時光拉回到20多年前,他也和眼前所教的學生一樣,穿着破舊的衣服,從家裏胡亂扒幾口“面面飯”,或是抓上幾個烤洋芋、燒包穀,就翻山越嶺地去上學。

他的家鄉——昭通市巧家縣包穀堖鄉,是出了名的“國家級貧困縣”。劉順躍一共有兄弟姐妹四個,由於人口多,小時候捱餓是常有的事。他記得那時候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吃頓飽飯。

爲了維持生計,劉順躍的父母開墾了很多荒地,喂的牲口也很多。因此,從他記事起,他的父母總是起早貪黑,忙個不停。但是,父親母親卻很少讓他們下地幹活,即使是農忙時,也要讓他們先做完作業再到地裏幫忙。

“爺爺不理解我的父母爲什麼這麼嬌慣我們,自己忙得要死要活,卻讓我們閒着。於是母親就一遍一遍跟爺爺解釋:‘我的娃不是養了種地的,我要他們好好讀書,將來成器了,纔可以不用再種地。’”父母那種殷切的眼神,劉順躍至今難忘。

爲了供孩子上學,家裏負債累累。無奈之下,劉順躍的姐姐初中沒念完就去省城打工,每個月150元的工資,幾乎全都寄回了家。姐姐的“犧牲”,讓劉順躍更加發奮讀書,他深知,要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只能靠讀書。這個道理,所有的農村孩子從小就懂。龍家村小學的另外六名老師,也都來自農村,從小聽得最多的就是這個理。

如今,七個人常常聚在一起回憶過去,他們感同身受:山裏的孩子,能堅持讀書的,靠的都是刻在骨子裏的那種一定要走出大山的堅定信念。


走出大山 城市求學

憑藉着各自不懈的努力,這七個農村娃都順利地走出大山,前往嚮往已久的城市求學。在他們看來,這段經歷是人生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特別是幸金正,更是常常把它掛在嘴邊。

2008年9月,家住會澤縣紙廠鄉的幸金正前往蒙自紅河學院報到。他永遠也忘不了當時那種激動的心情,“我第一次坐了十多個小時的汽車,卻一點也不累,一想到馬上就可以到城市裏學習、生活,我就止不住地樂”。

幸金正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小時候甚至連課本都買不起,只能靠手抄。他念大學的學費,全是靠貸款,所以從一開始他就知道自己跟別的同學不一樣,因此也倍加珍惜在學校裏的每一天。他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面,“學習是學生的天職,我自始至終都沒有忘記這個樸素而又真實的道理”。

在紅河學院上學時,幸金正連續三年的綜合成績排名全班第二,因此也連續三年獲得了國家勵志獎學金。2010年,他被評爲“省級優秀三好學生”,還幸運地成爲了一名中共黨員。靠着對文學與寫作的極大熱忱,這個從大山裏走出的農村孩子,參與、創辦、主編各種校內刊物十數本(份)。從大一開始,幸金正就申請在學院的資料室勤工助學做起了圖書管理員,一方面能閱讀大量書籍,另一方面還能掙得少量的生活費,可以幫父親減輕一些經濟負擔。2010年,正在念大三的幸金正,開始四處找尋實習鍛鍊的機會,希望能留在城市裏有一番作爲。

堅守大山 青春無悔

七名老師中,執教時間最長的是劉順躍,這七尺講臺,他站了近11年。從小到大,成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是劉順躍唯一的夢想。2002年2月,他通過招考被分到了巧家縣藥山鎮洗羊塘村小學,這裏是全縣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的地方,從學校到鎮上走路最快要四個小時,全村只有兩個院子是瓦房,其它都是茅草屋。因爲森林覆蓋面積少,遇到大風時節,洗羊塘村常常黃沙漫天、飛沙走石。

小學由四間沒有門窗的瓦房和一個簡陋的籃球場組成,沒有宿舍。這樣艱苦的條件並沒有嚇退劉順躍,兒時飽嘗困苦的經歷磨礪了他的意志,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他很快就適應了這裏的惡劣環境,安心地工作起來。不久後,他和一起分去兩個新老師一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一次,巧家縣教育局的局長到學校裏視察工作,當場誇了他們是“最積極樂觀、最堅強、最優秀的教師。”這句話一直激勵着劉順躍,他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教學和自身的學習上,希望能成爲一名真正的優秀教師。

當時,國家西部地區新一輪課程改革序列課程剛剛開始,由於是非師範生,他抓住機遇努力學習,掌握了新的教育理念,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兩年的學習,他在2004年全鄉“優質課大獎賽”中榮獲第一。“我自認爲已經成爲了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但要成爲優秀教師,還需不斷努力”。

由於上大學,家裏欠下了2萬多元的債務,當老師每個月才六七百元的工資,還債的壓力讓劉順躍有些喘不過氣,他甚至連看病的錢都拿不出來。有一次感冒,因爲身上只有3元錢,他不敢去衛生院打針,結果病情加重,最終一個同事的父親看不下去給了他100元錢,他纔去衛生院看病。2003年,哥哥被查出患有直腸癌,對於他們一家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劉順躍四處借錢給哥哥治病,但最終沒能留住哥哥,自己又背上了20多萬的債務。

當時有人介紹劉順躍到縣城去打工,每個月好歹也能賺個千把塊,如果留在學校,這麼點工資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將債務還清。他有些動搖,考慮了很久,但最終還是沒去。洗羊塘村孩子們的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睛,實在讓他無法割捨,“錢我可以通過其它途徑慢慢賺,但我不能離開我熱愛的這個職業”。

由於身處山區,摩托車成爲了最好的交通工具,劉順躍要經常騎車往返於家和學校的100多公里的山路上,特別是哥哥生病的那段時間,每個週末他都要騎車四處籌錢、尋醫問藥,風雨無阻。惡劣的氣候讓他年紀輕輕就患上了很嚴重的風溼,但他覺得這段日子是“痛並快樂着的”。

作爲一名老師,劉順躍從不會因爲個人的原因影響工作,即使是在哥哥去世那段最悲傷的日子,他的班級教學成績也沒有因此受影響,反而還上升了四個名次。學生的每一次進步,就是他的快樂之源。

2008年暑假,劉順躍來到雲南大學的函授教學點進行爲期20天的面授,在這裏他遇見了現在的妻子周鳳慧。和自己一樣,周鳳慧也是一名山村教師,在與包穀堖鄉相連的會澤縣紙廠鄉燈草塘小學執教,相似的經歷讓二人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話題,也在接下來的相處中確定對方就是自己的真愛,並且決定要在各自的執教路上相依相伴。

2009年9月,恰逢紙廠鄉龍家村小學招錄老師,劉順躍和周鳳慧便雙雙來到這個學校。因爲有了愛人的陪伴,劉順躍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目標:要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走出大山。“我是在老師的幫助下走出大山到玉溪讀書的,我也希望更多的孩子因爲我而走出大山”。

劉順躍和周鳳慧在龍家村小學執教已經第三個年頭了。這期間,周鳳慧一些考上公務員或是事業單位的同學買了房、買了車,而他們什麼也沒有,身上還揹着10多萬元的債。雖然心裏會有些落差,但卻不曾後悔自己的選擇。

他們到龍家村小學時,蔣正陽已經在這裏工作兩年了,隨着陳仕華、劉玉良、程謹和幸金正的陸續加入,這支“80後”的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大家吃住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樣,互相支撐着共同的教育事業。

龍家村共有1320多人,因爲山高坡陡,耕地面積有限,很多人都選擇外出打工,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靠種點玉米爲生。家長們平時忙於農活,很少有時間管孩子,孩子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裏度過,因此,家長們把老師視爲了“救命稻草”。

七個年輕人從來到學校的第一天起,就主動承擔起了這份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