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排球教練郎平的勵志故事

排球教練郎平的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79K 次

許多人都有關注奧運會,對於奧運會也有比較深的認識。有些人則對奧運會一點興趣都沒有,但不管如何,只要我們熱愛生活,熱愛我們的祖國就好。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排球教練郎平的勵志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排球教練郎平的勵志故事

排球教練郎平的勵志故事 篇1

2015年郎平終可一償夙願,20年等一冠,她更值得。作爲運動員,“鐵榔頭”毋庸置疑地被公認爲中國女排實現5連冠的功臣。退役後轉型當教練,她在1995年回國執掌低谷中的中國女排。在北京奧運週期,她出任過美國女排主教練4年之久。2013年,她再次臨危受命,扛起帶領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爭奪獎牌的重擔。從1995年到2015年,郎平那近乎完美的教練生涯中,世界三大賽還欠她一枚正名的金牌。

郎平出生於1960年12月10日,那是一個寒凍大地的冬日。由於自然災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大家”與“小家”的經濟條件都很差。襁褓時期的郎平,身體虛弱,母親常用小米粥來補充她的營養需求,沒有給過她特別的優待。對於這段生活,她的母親坦然地認爲:“那時的生活就是那樣,沒什麼值得奇怪的。”母親這種以平和的心態對待艱苦生活的思想,對郎平日後的成長影響頗深。

郎平7歲那年,邁進了小學的門坎兒。在北京市朝陽區東光路小學,開始了她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涯。說起郎平的性格,既有生長在北方的父親那種豪爽和奔放,又有來自南方的母親那種恬靜和細膩。這種優良性格使她“動”起來像個男孩子一樣勇敢頑強,“靜”下來又能比一般女孩子更爲文靜。

有一回,幾個男孩子要和她比賽上樹,看誰爬得高。別的女孩子聽了都咋舌,可她卻不服氣地擡頭看了看樹的高度,然後毫不猶豫地硬是爬上去了,令夥伴們佩服不已。郎平的父親是個體育迷,一有機會,他就帶着女兒到住家附近的北京工人體育館去看比賽。父親對體育的酷愛,影響着郎平。在郎平少年時代的記憶裏,排球給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隨着歲月的改變,郎平的個頭兒越長越高了。站在同齡人當中,她猶如“鶴立雞羣”,非常突出。1978年,郎平參加全國排球甲級隊聯賽,嶄露頭角,被袁偉民教練看中,進了國家隊。經過刻苦磨練,她成爲“世界三大扣球手之一”。出色的高位攔網和落地開花的扣殺技術,讓世人爲之驚訝。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我這孩子並不比別的孩子笨,就是沒耐性,做事總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知道,做事是否有頭有尾,有始有終,屬於心理活動中的意志品質問題。意志是否堅強,對長大後學習、工作的成敗都有重要的影響。

排球教練郎平的勵志故事 篇2

奧運會結束後,郎平離開了美國女排,去往土耳其執教。2009年,郎平回國執教廣州恆大女排。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郎平看到中國女排敗給日本被擠出四強,當中國記者讓她談一談時,她頓時泣不成聲。

2013年4月,郎平臨危受命接手青黃不接的女排,這是一個並不討喜的位置。在此前的亞錦賽上,女排創造了亞洲第四的最差戰績。

這兩年,在這支90後甚至95後佔據大半江山的球隊,郎平是當之無愧的主心骨,55歲的她既是教練也是母親。

在場上她言傳身教。腰椎不好的她走起路來略顯蹣跚,但一旦要講解技戰術,還是選擇親自上陣,哪怕訓練課後,自己也要花上半小時做理療。

在場下,她更是對隊員體貼入微,鼓勵年輕的隊員有自己個性,也會自己掏錢給隊員買蛋baifen,包春節紅包,“論年紀,她們就像我的女兒一般,所以我還承擔着母親的責任。”

這位隊員口中的“女神”,平時是排球聯賽中最忙碌的人,她曾經在短短三天內連飛3個城市,只爲了觀察隊員的狀態。平日裏,她還要蒐集隊員、對手的各種信息和資料,和康復理療專家交流隊員的治療恢復方法。

她的工作熱情連助理教練安家傑都感嘆,“她對工作有一種飢餓感,投入起來連隊員們都感到驚訝‘郎導忙起來像是30歲’。”短短2年,郎平就像工作狂一般打造了一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世界冠軍球隊。

除了冠軍,郎平還賦予了女排精神新含義

中國女排精神,曾以不懼艱險,不怕犧牲,爲國拼命爲精神內涵,那些個體價值服從於集體價值,那些超越身體極限的精神品質,被當成是經驗在各個領域推廣。

作爲那一代女排精神的踐行者和傳道士,郎平的身體至今仍殘留着那個時候的“饋贈”:無論是球員還是教練,她曾出現過多次暈倒在現場的事例,醫生甚至做出過“三十歲年齡,六十歲骨頭”的診斷。

在目前的中國女排,那些泯滅個性的魔鬼訓練法則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細緻入微的觀察,以及潤物細無聲中的表達。在比賽中,郎平從來不會大聲呵斥隊員,而是鼓勵隊員要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她通過對高科技的利用,以及自己的表率引導隊員。

傷病方面也是如此。2004年趙蕊蕊受傷後,相關方面組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遊說團,給趙蕊蕊灌輸需要儘快恢復回到賽場的理念,希望趙蕊蕊能再次上場比賽。於是,趙蕊蕊終於創造了骨折病人的生理奇蹟:2004年奧運會,雅典第一戰,趙蕊蕊披掛上場,但僅僅5分鐘之後便“咔嚓倒地”。

但這次,儘管惠若琪有着無可替代的作用,而她也表達了繼續參與比賽的意願,但在檢查後,郎平等還是作出了她不隨隊參賽,留京觀察的決定。有關方面甚至爲此調整了比賽成績要求,而“以人爲本”等詞彙,也第一次出現在官員們的口中。

郎平對於中國現實和國際規則和熟稔,使得她得以再次鑄就中國女排的輝煌,讓中國女排在最困境時期再次騰飛:因爲熟稔,她得以獲取到最大限度的自由環境,充分施展其魔術般的雙手,對現有體制進行解剖甚至改良。而正是在這種自由的空氣中,女排姑娘們也得以一步步成長,得以在大賽中磨練自己,而不是在日復一日的嚴苛訓練中磨滅個性。

排球教練郎平的勵志故事 篇3

有人說,沒有郎平,就沒有這支“長臉”的中國女排。是的,在中國體育史上,幾乎從來沒有一個人能連續30多年受大衆喜愛。她在球員時代的五連冠帶領中國女排走上世界之巔;執教以後再次率領中國女排重回排壇頂峯……

全部街道都回響着她的傳說

1981年11月16日傍晚,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連烏鴉也停止聒噪,整個國家似乎都停滯下來。

全國人民守在黑白電視機和收音機前,此時,第三屆女排世界盃的決賽正在進行,中國隊對陣東道主日本隊。

在主場球迷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中,一個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世界冠軍,中國女排3:2艱難獲勝。

中國女排7戰7勝,首奪世界冠軍,實現三大球歷史突破。

整個中國沸騰了,人羣聚攏在天安門廣場,徹夜高呼“中國萬歲!女排萬歲!”

據說比賽頒獎典禮還沒結束,國家體委、全國體育總會、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等單位的賀電就已達球隊。

《人日報》12月5日報道說,當時中國女排收到的賀信、賀電和各種紀念品達3萬件,而這當中,有3000多件都是“點名”送給郎平的。山西太原機械學院全體師生甚至送來了一塊近兩米長的橫匾,寫着“振興中華”四個貼金大字。

次日,國內幾乎全部報紙頭版頭條都在報道女排奪冠。《人日報》頭版:《學習女排,振興中華——中國贏了》,評論員寫道,“用中國女排的這種精神去搞現代化建設,何愁現代化不能實現?”

她是“世界第一主攻手”,球迷口中的“鐵榔頭”

“打球已經完全不是我們自己個人的事情、個人的行爲,而是國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屬於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幟。女排的氣勢,振興了一個時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徵。”

女排的靈魂人物,郎平曾在自傳《激情歲月》中這樣寫道。

據統計,7場比賽,中國隊共扣球1116次,其中郎平一人扣球407次,得到79分,扣球命中率接近50%。球迷們親切地稱她爲“鐵榔頭”,她扣球的英姿甚至被畫成漫畫印上了郵票。

世界第一主攻手的名號得來不虛。當時的郎平展現了逆天的身體素質,後輩至今只能望其項背。

她力量無窮:深蹲達到180KG,和男子散打王柳海龍旗鼓相當。前女排主教練陳忠和甚至說,郎平的扣球和男子運動員沒什麼區別;她體能無解:單場比賽最多扣殺96次,整整是別人的兩倍。要知道倫敦奧運會時,惠若琪扣了50次,一旁的解說就驚歎說:“這簡直是驚人的次數。”而這樣的次數只是郎平的平均水平。

她揹負10億人期許,不斷書寫傳奇

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郎平的神話徹底達到了巔峯。

儘管小組賽1:3不敵美國女排,儘管揹負着巨大壓力,但郎平還是率領中國女排勇奪桂冠。

奪冠的那一刻,全部人都沸騰了。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女排在決賽中以3比0戰勝東道主美國隊,奪得金牌,贏得三連冠傲人成績。

這一刻,郎平真的不是一個人在打球。在她的背後,肩負了10億人的目光和期盼。

1985年11月17日,中國隊以3比1戰勝古巴隊後,郎平激動地高高跳起。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這句響徹天空的慶祝口號,跟郎平一樣,在中國體育史上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傳說還在繼續。隊員時代,她包攬了三大賽的冠軍MVP(1982世錦賽,1984奧運會,1985世界盃),短短五年就帶領中國女排實現了五連冠的壯舉。

退役後自費赴美求學,從“一無全部”重新來過

頂着冠軍的光環,郎平退役後本可在系統內取得一份不錯的工作。但郎平卻選擇一條不同的路,到北師大學習英語,之後又自費赴美留學。

在美國留學的時候,郎平過得十分節儉,爲了省錢甚至每天都吃同樣廉價的三明治。由於簽證性質的.原由,郎平不能在美國打工賺錢,所以只能在學校裏做排球教練,以此來抵扣她的學費。後來,爲了賺錢付學費,郎平不得不到意大利摩德納隊打球賺錢。

對於這段“留洋”經歷,她在自傳裏這樣寫道:

1986年,我正式退役了,先去北師大學英語,半年後,有一個機會,我決定公派自費去美國留學。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我只想出去一兩年,學學語言、開開眼界。另一個原由是,在中國女排這些年,得到很多榮譽,人們對女排隊員幾乎是家喻戶曉。雖然退役了,可我不能像普通人一樣自由自在地生活,老是被別人注意,身不由己,連上個街買東西,都受拘束。

有一次,我想去看電影,買了票,故意遲到幾分鐘,等黑燈了,開演了,我們才找到位子坐下,沒想到剛坐下,也許是我們倆的個子太高,還是被幾個觀衆發現了,“郎平,郎平”地叫起來,這一叫,整個劇場都不安寧了,我一看情況不妙,趕緊撤。

可是,很多人不理解我的“撤”,他們總覺得,“女排”是中國的象徵,我是典型的“民族英雄”,似乎不應該加入這股“出國潮”。也有人挽留我:“你是世界冠軍,你是有功之臣,國家不會虧待你的。”

我覺得自己似乎被誤解了,我不是怕“虧待”,我就是覺得,國家和人民待我太好,我不能再躺在“冠軍”的獎盃上吃一輩子老本,不能天天坐在榮譽上。“世界冠軍”只說明我的過去,而一旦從女排的隊伍中退下來,我什麼都不是,我得重新學習本領,我得重新開始生活,必須把自己看成“一無全部”。

一無全部的“國際農民”到美國後,因爲我拿的是公派自費的簽證,所以不能工作,沒有經濟來源。因爲不能工作,我就只能把朋友家當作公家食堂,我吃飽了肚子,吃餓了心。以前都是高高在上的,現在,一下子落到最底層,還得靠人家借我汽車、給我買衣服,我全部的優勢一時都沒有了,心裏很難平衡。

後來,我慢慢地想通了,我來美國學習,就是要掌握自己過去沒有的東西,開始新的奮鬥。我在大學排球隊做助教。學校給我的待遇是,可以免費讀書。但說是做助教,其實就是在哄着一些水平很差的隊員。一開始,我心裏很難接受:我是世界冠軍隊隊員,跑到這兒來哄一羣幾乎不會打球的大學生,位置整個是顛倒。但我不得不說服自己:不想顛倒,回中國去,你來美國,就是找“顛倒”來的。

那時的我特別窮,白天讀書時的那頓午飯,我不捨得去學校食堂或麥當勞吃,就自己做三明治帶飯,去超市買點沙拉醬、洋白菜、西紅柿、火腿,再買兩片面包一夾,這樣,花五六美元,一頓快餐的錢,我可以吃一個星期。但吃到後來,見到三明治就想吐。

爲了經濟獨立,我又去意大利的俱樂部打球賺錢。一年後,我的簽證因爲這段工作經歷,變爲“工作簽證”,在美國可以辦綠卡了。而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以560分的託福成績通過了語言關,而且,經過嚴格的考試成爲新墨西哥大學體育管理專業的研究生。

這段8年的海外生活經歷,歷練了我的心智,我已經把自己這個“世界冠軍”一腳一腳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實。

如果我沒有經歷過出國後“一文不名、一無全部”的生活,沒有這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經歷,我的人生不會有第二次起航。

爲把中國女排拉出低谷,她心力交瘁

1995 年,中國女排陷入低谷,郎平“臨危受命”,回國擔任女排主教練,她拋家別女一個人回到北京。

回國執教,不僅薪水不高,風險和壓力都是巨大的,工作也特別辛苦,已簽訂的多項合同都取消了,豐厚的待遇和優裕的生活條件都沒有了。還要長期面對同丈夫、女兒兩地分居之苦。郎平說:“要是爲了錢、爲了工資,我就不回來了!”

她在自己的自傳《燃情歲月》中有着更爲詳細的描述。

1994年11月,我帶八佰伴世界明星隊打完最後一場比賽,中國排協打電話給我,要我從香港拐一下北京再回美國,說有事情商量。到北京的當天晚上,偉民(前國家女排主教練)找我談了女排的情況,我們確實都不忍心看着中國女排落到世界第八而一蹶不振。

偉民說,女排最缺乏的是一種精神,是教練的凝聚力,要用一種人格的力量來調動運動員,而時間又特別緊迫,離亞特蘭大奧運會只有一年半時間,不允許再慢慢啓動了。他對我有信心,希望我考慮,能否回來執教。我也知道,偉民教練一般是不求人的。1995年初,中國排協召開全國教練會議,決定更換中國女排的主教練,大家也提了人選,又一次想到了我。於是,排球協會一個電傳接一個電傳地發到我工作的新墨西哥大學,球類司司長也給我發來電傳,有一句話打動了我:“郎平,祖國真的需要你!”確實,最後使我下決心的就是這句話。

當時有美國朋友勸我:你在國家隊那麼多年,幹得那麼苦,壓力太大,而且,你家庭情況不好,孩子那麼小,你怎麼能回去呢?再說,你還有那麼多的合同,這樣大的犧牲值得嗎?這些利弊得失,我自己全都想到了。回國、執教,這個動作確實非同小可,也許,會又一次改變我的生活和命運。

執教工作困難之多,也可想而知。但我更清楚,女排在中國人心目中有一種很特殊的位置,女排打球已經超越了排球、超越了體育本身。雖然,我離開國家隊那麼多年了,但大家還是想着我,尤其在女排最困難的時候,要把這副擔子交給我,這是一種信任和託付。

坐在回國的飛機上,想着想着,我腦子裏突然冒出一個大大的疑問:郎平,你膽子夠大的,回去接這樣一支隊伍,你哪來的勇氣?但我絕不盲目、絕不衝動,比較詳細地闡述了我的執教想法,有一個基本精神:堅定信念,臥薪嚐膽。

坐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又在考慮訓練計劃,下飛機時,我有點暈暈乎乎的,頭也沒梳,稍微理了理。走到機艙門口,我只看到機場上有那麼多人,有扛着攝像機的,有端着照相機的,有舉燈的,燈都打得特別亮,我還回頭看,心想,肯定有什麼貴賓坐在這架飛機上。沒等我想明白,這些人黑壓壓一片全衝我來了。好,我還迷迷糊糊呢,十幾個話筒伸了過來,一個接一個地提問,我都不知道聽誰的好,也不知道怎麼回答,前擁後擠的,遠遠地,我只看了我媽和我爸一眼,他們就被人羣擠沒了,我也被兩個警衛“架”到警衛室,海關都沒過,只好走“後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