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知名女性勵志故事

知名女性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成功沒有絕對的標準,對於女人尤其如此。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知名女性勵志故事,給大家作爲參考,歡迎閱讀!

知名女性勵志故事

知名女性勵志故事篇1:

“我的每一幅作品,都凝聚了創作時的全部水平和精力,認認真真地畫好每幅作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對收藏我作品的藏家負責,這是我畫畫這些年的座右銘。”青年女畫家溫素潔告訴《投資者報》,“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畫的審美體系更多地依附於傳統文化中的哲學理念,而不僅僅是視覺審美。因此,一個要想在中國畫道路上走得更遠的畫家,首先要認真做人,其次纔是認真畫畫。這兩者都做到了自己的極致,自然而然也就會得到市場的認可。”

溫素潔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更重要的是,市場也證明了她的正確。近3年來,她的繪畫作品的價格一直走在穩健上升的道路上。2013年溫素潔的繪畫作品價格還在2000元每平尺,2014年11月以來,其作品已經出現6000元每平尺尚一畫難求的行情。

“我畫一幅精品,基本上要半個多月的時間,所以我現在的作品,除了出去寫生,辦個人展覽,基本上只能滿足VIP客戶的高端訂製的需要。”溫素潔告訴《投資者報》,所謂高端訂製,就是藏家想要某個大概的主題,然後結合自己最擅長的筆墨完成作品。當然,其中還少不了創作所必須的靈感。

“通常是有客戶想求我的畫,並且也告訴了我一個大致的內容。但即使這樣,我還是要在腦海裏反覆琢磨好幾天的時間。然後靈感來了,才能夠連着七八天時間幾乎不間斷地創作。”溫素潔告訴《投資者報》,拖的時間最長的一個客戶,是在下了訂單半年後他纔拿到作品的,因爲構思就長達4個月之久。

“雖然從時間成本來看,很不划算。但是,作品是簽着我自己名字的,我是一個畫家,並不是一個畫商,畫出自己滿意觀衆喜歡的作品纔是最重要的。”溫素潔如是說。

很勵志的女畫家

溫素潔習畫,可以寫成一個很勵志的故事。

“ 我出生在河南一個很普通的農村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寒,父母以務農爲生,而我從小就喜歡畫畫,畫一些漂亮的東西。上了初中,終於有了美術課,美術老師就成了我的偶像。我認真聽課,老師說的每一句話我幾乎都認真寫下。很可惜一週只有一節美術課,並且到後來也取消了,所以在我15歲初中即將畢業的時候,我做了一個當時不被父母理解的決定,那就是毅然輟學開始拜師學習畫畫。”溫素潔在向《投資者報》講述自己這段歷史時語調很平淡,但從中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姑娘。

2003年,她拜河南商丘當地的文化站長爲師,從此走上了要當一位女畫家的求索道路。“我學畫畫的早期,大量臨摹黃胄的速寫和國畫,後來一位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畢業後在河南商丘辦美術補習班,我纔有幸學習素描、速寫、水粉、油畫等基礎課程。”溫素潔告訴《投資者報》,“因爲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所以爲了學習畫畫只能壯着膽子出去賣畫,就這樣,依靠斷斷續續賣畫取得的收入,我一堅持就是10年。”

“我爸爸那時候告訴我,畫畫是公主、宰相的女兒才能做的,你一個農村孩子學什麼畫畫?在農村學畫畫有多麼難,恐怕沒人想象得到。”溫素潔稱,“因爲學畫畫,過年過節我從來不串親戚,因爲所有的親戚沒有理解和支持我的,相反他們會數落我、侮辱我,甚至侮辱我的父母,總感覺我的爸爸媽媽養了一個不務正業的女兒。”

在溫素潔輟學學習繪畫後的兩年裏,同齡人紛紛外出打工,但是溫素潔卻不爲所動。她相信自己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

“我始終認爲,年輕時外出靠體力打工是最愚蠢的投資。當時外出到廣東沿海地區的工廠打工的同鄉有時也拿回來一些工廠的招工簡章。可是那上面幾乎都寫着,‘只招18~26歲的’。可人要活很久,到26歲以後你能去幹什麼,以後靠什麼生存?”溫素潔告訴《投資者報》,“當時自己的親人與朋友經常勸我出去打工,但我也總是回答他們,‘讓我去打工,比給自己幾個耳光還讓我難受’。”

不出去打工,但又要維持生計和畫畫的學業,怎麼辦?於是想到了賣畫。“ 我第一次出去賣畫是16歲,當時賣了一幅我的啓蒙老師創作的作品,錢不多,200元,但這是我在繪畫上賺到的人生的第一桶金。”溫素潔稱,之後,她就陸陸續續去鄭州、開封、商丘,以賣畫爲生。

就這樣,溫素潔終於把自己的興趣做成了事業,並且終於靠書畫維持了自己的生活。

張惠斌的關門女弟子

“我的親傳女弟子學畫數年來意志執着堅定,不懼任何艱辛,感動了神靈。在藝術上取得了飛躍的進步,她對中國筆墨的迷戀程度非常人可比擬。願素潔堅持一生磨練,我相信最終成就非同小可。”這是已故著名畫家張惠斌對自己這位關門女弟子親筆寫下的評語。

溫素潔的這位恩師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並沒有得到過名師傳授,完全依靠的是勤奮和悟性,從17歲開始發表作品,畫過油畫、連環畫、年畫、版畫、水彩畫,還有大量速寫。也許是相似的經歷,也許是溫素潔做人做事的認真和靈性,2008年溫素潔一個人來到北京,與張惠斌結識後便一見如故,深感投緣。

“北京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但真正改變了我的一生,讓我鼓起勇氣來到北京的是路遙的著作《平凡的世界》。”溫素潔告訴《投資者報》,其實無論在哪個時代,年輕的心是一樣的。孫少平當時想出去闖蕩的想法和我20歲時的想法驚人的相似,所以看完《平凡的世界後》,我震驚了,並且很快就決定到北京闖蕩。

“2008年我一個人來到北京,認識了我一直崇拜的畫家張惠斌。他的畫廊是我經常待一天的地方。”溫素潔回憶道,來到北京後自己仍然以賣畫爲生。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畫不好賣,爲了節省開支,當時自己租住在一個樓梯下面的小房間,但最終還是沒能堅持下去。“我回老家的時候兜裏僅剩下49塊錢,只夠一張單程火車票。我永遠記得回家那天自己在火車站哭成了淚人兒。”溫素潔至今回想起那時的情形,依然還有些傷感。

然而,上帝總是會賜給世人渴望的機會。在溫素潔回家後不久,她接到了一個電話,是張惠斌老師打來的,讓她去北京跟他學畫畫。

“這對我的人生來說真的是戲劇性的一幕,也是上天給我的恩賜。”溫素潔稱,接到電話後,她不假思索地就買了當天開往北京的火車票,然後在北京租了一個六七平米的地下室,從此開始了跟隨張惠斌學習繪畫的寶貴時光。

“後來在一次聊天中,我才知道老師找到我的原因,是因爲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我一個人在北京租住在別人樓梯下面的小房子裏,並且在沒有電的情況下生活了兩年多,而且隔三差五地去恩師的畫廊觀摩,一待就是一天。”溫素潔這種爲了畫畫不顧一切的精神讓張惠斌老師有種“似曾相識”的觸動。也正是因爲在溫素潔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張惠斌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畫法教給溫素潔,不僅每天親自給溫素潔示範各種畫法,又在2011年幫溫素潔考入北京畫院進修。

“我是太喜歡畫畫了,在很落後的河南農村長大,頂着全家人的反對隻身來北京求學,因爲要生存,就走上畫商品畫的路。我有今天,可以說完全是張惠斌老師救了我。”溫素潔心存感激地表示。

紀清遠印象中的“蹭畫生”

“我第一次關注溫素潔,是由於她身上那股對畫畫鍥而不捨的勁頭。比如,爲了讓自己的人物畫的基礎打得更牢,她經常到其他人物畫輔導班“蹭畫”,硬是擠進去偷學。”著名畫家紀清遠這樣評價溫素潔。

“溫素潔畫人物畫,深得著名人物畫家張惠斌先生造型嚴謹、筆墨流暢、色彩淡雅別緻的影響和真傳。爲了加強她對人物結構關鍵之處的理解和正確表現,張惠斌先生又介紹溫素潔跟我學習速寫。她也確實進步很大。”紀清遠稱,溫素潔除了入迷一般練習速寫,還深深懂得自己與那些經過院校人物畫專業訓練的畫家的最大差距,那就是沒有學習過透視、解剖、結構等造型方面的基礎知識,爲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溫素潔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跑去圖書館及其他人物畫輔導班偷學。

“2013年3月20日,這是我最悲痛的日子。因爲在這一天,我的恩師張惠斌老師永遠安息了,但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對我的教導。我也會像他那樣把繪畫當作自己一生的奮鬥和追求,把他獨特的繪畫技巧永遠傳承和發揚下去。”提起自己的恩師,溫素潔的雙眼含着淚花。

恩師的逝去,讓溫素潔低沉了一段時間,但很快她又振作起來,繼續投身於研習繪畫。“經過十幾年的繪畫旅程,中國筆墨在我的生活裏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愛好,它已融入我的血液,成爲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更是一種責任,要繼承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要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學習、去熱愛我們的國粹。中國畫是歷史留下的豐厚遺產,值得全世界人們重視、繼承和發揚。”溫素潔侃侃而談,“ 中國畫與西洋畫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用線條來表現,它的每一點每一筆都有表現力。虛實問題對於中國畫也比西洋畫重要。中國畫的‘虛’爲留白,西洋畫則仍爲色彩。從一定程度上講,留白比填色更難。這一切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我們應爲此感到驕傲。”

在溫素潔看來,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愛好,她的愛好是中國傳統的筆墨(國畫)。“對畫的愛分幾種,有喜歡、有熱愛、有癡迷。毫無疑問,我對中國筆墨是無比癡迷的。一支毛筆,一張宣紙,一盒墨汁,能把我關在畫室十幾年,十幾年後這種癡迷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強烈,這就是中國傳統的.魅力,這就是美的魅力。”溫素潔稱,“作爲藝術家,要熱愛生活、對美的事物擁有敏感的嗅覺,能發現別人未曾發現的美,並將其記錄下來。這就是創作靈感,就是生活感受與自我情趣迸發出的火花。藝術來源於生活,而生活並不是藝術,創作是生活的昇華,而不是照搬生活和簡單拼湊,要發揮想象力,要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中國畫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繪畫作品的意境之美和筆墨之美。中國畫以我國所特有的絹、宣紙、毛筆和墨,繪景抒情形成獨特藝術風格,並得以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作爲一個畫家,溫素潔希望把自己的每幅作品都創作成精品,這既是對藝術的尊重,也是藝術的生命力所在。

知名女性勵志故事篇2:

莉斯·默裏的故事是如此的令人心靈震撼,以致於被拍成電影並獲得大獎,一個生活在無家可歸者家庭的女孩,父母雙雙感染上艾滋病,但這個女孩沒有放棄人生的希望,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命運挑戰,最後踏入了哈佛大學的學術殿堂。

由於父母都染上了毒癮,默裏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從此默裏流落街頭。她在17歲決定回到學校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雖然小小年紀就無家可歸,但在她的身上卻充滿了優雅的氣質和真摯的性情,她的執著、不向命運屈服、堅強的意志和不斷地進取鼓舞了成千上萬美國人,人們從這個女孩的身上看到了如何跨域艱難與困境障礙的一種精神、一種面對人生自我選擇的動力。

有些人出生以後就具有反叛性,默裏就屬於這種類型的孩子。她的父母吸食成癮,家庭的收入幾乎都被父母用來滿足他們的毒癮上,默裏和她的姐姐從小就被父母忽略,缺少食物和保暖的衣服。但在15歲以前,小小的默裏並無太大的追求,過着貧困的生活,也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在她看來,長大後能有一份工作,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

默裏10歲時,她的母親被檢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此後默裏一直照顧在病魔中掙扎的母親。默裏不願母親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也不願走上同母親一樣的生活道路。默裏的母親在她15歲時過世,這把她帶入了噩夢般的生活,但也讓她清醒,開始尋求自己的人生之路。默裏在母親過世後向自己發誓,她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她不會像母親那樣輕易地放棄對人生目標的追求,她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默裏看到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回到學校,接受教育,接受更好的教育。

默裏終於明白,不管怎樣,人是不能向命運低頭的,世界在不停的運轉,生活仍在繼續,不會因爲你的失落與沮喪而改變,一味的傷心只會堵塞自己前方的路途而使自己更加沉淪,於是她決定堅強,堅強的開始新的生活。

默裏在一次演講中談到,我是屬於一個自我教育型成長起來的孩子,當我無家可歸時,沒有人來指導我,引導我。那時,我會到自助書店去偷我喜歡看的書。當然,今天我會原諒自己年青時的行爲。在一次被我偷過書老闆主持的演講會上,我作爲主講人對他說,我想我欠你25美元。

默裏說,在人的一生中,感恩應是一個人首要的特質,我不知道爲什麼,但感恩的心從我記事時起就深含在我的內心。我能有今天,我感激所有幫助過我的人。其次,不論環境如何,我都有自己的選擇。當我住在大街上時,我在思考人生的價值,我知道當我克服每天遭遇的這些障礙後,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擋我邁向自己的目標。

當然,在我的生活中,我有過無數次的抱怨,我抱怨到了晚上不知要睡在哪兒?我抱怨一無所有,我抱怨爲什麼是我要流落街頭?

默裏談到,然而,我知道我需要改變,我沒有了媽媽,但我卻有我自己。面對人生你可以選擇怨恨也可以選擇感恩。我選擇了回到學校學習,我穿着髒兮兮、散發着臭味的衣服,一家家學校去申請入學,我向學校發誓,每一門功課我都要爭取拿到A,校方問我爲什麼要這麼努力,我問校方,如果我十二分的努力,它會改變我的人生嗎?

17歲那年,默裏終於回到高中讀書,學校的每一個人都不知道她是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在高中,她選早上的課、下午的課、晚上的科、選獨立研究的課,她每天要做一個小時的地鐵到學校,還要去打工養活自己。

默裏說,我盡一切努力來學習,這是我對自己的承諾,我必須要完成承諾,很快我成了學校學業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在這過程中,我感到生活是殘酷的,我也想到退縮,但我想起了自己的承諾,我不能放棄。

默裏堅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計劃開始了她的高中學習生活,雖然依然是缺衣少食。默裏進入高中的一個兩年畢業的加速班,每天晚上她依然要露宿街頭,只能在馬路邊的樓梯角藉着路燈看書、做作業。但她卻在讀書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她是那麼地喜愛讀書,結果默裏用兩年的時光完成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績和頑強克服困難的經歷獲得《紐約時報》獎學金,獲得獎學金1萬2000美元。而當她的故事在報紙上披露以後,讓冷漠的紐約人也十分感動,民衆捐獻出20萬美元,資助默裏上大學。

默裏談到,高中畢業前,我的老師帶着我和其他9名學校最優秀的學生來到哈佛校園,站在哈佛校園,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是一個超出你的預料的夢想可能變成事實時的那種驚奇、那種難以言表的時刻。她又一次問自己“這些人和我有什麼區別嗎?爲什麼他們能夠在這裏學習?是命運還是因爲他們的出身?人的出身真的有很大區別嗎?如果不是出身又是什麼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呢?

默裏決定申請哈佛大學,她說,我是如此地喜愛哈佛大學,這裏的教育會使人與衆不同。最終默裏被哈佛大學錄取,在接到錄取通知書時,默裏喜悅地表示,我感到如今就好像身上插上了翅膀,我可以做到我想做的事。

對於童年時代的境遇以及父母壓在她生活和精神上的重負,默裏回答她既不感到痛苦也不感到憤怒。雖然父母染上不良嗜好,但她的父母依然是愛她的。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父母染上了可怕的疾病,父母也儘量避免傳染給她。默裏說,人的一生無法割斷童年,童年的記憶會伴隨自己成長,重要的是從往事的經歷學到人生的道理。

默裏說,我愛我的媽媽,自始至終,自始至終,儘管她吸毒,儘管她沒有照顧女兒,而一直是我在照顧她,好像她變成了我的孩子。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勁的媽媽,就算在世人的眼裏你是人見人怕的癮君子,媽媽,我依然那麼地愛你。如果可能,我願意放棄我所有的一切,來換取我家庭的完整。

默裏的童年對她而言是不幸的,也是無助的,小小的孩子是從哪裏獲得力量的呢?默裏說,是愛。儘管父母染上毒癮,但我還是能夠感受到他們對的愛,我的叔叔就想教父一樣,他十分關心我。學校的同學對我也很關心,他們成爲我最好的朋友。

默裏說,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接受很多東西,但他們可能不知道,不論發生什麼事,父母都會與孩子站在一起。小時候我雖然得不到父母的照顧,就像許多父母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對孩子的照顧一樣,我必須面對被父母忽略的這一現實,但父母的愛是永存的。我從小很早就開始讀書,我的父親常帶我去圖書館借書,他是紐約大學心理學博士候選人,早年他有着很好的人生,但毀了他。

默裏在哈佛大學三年級時,她的父親也成爲艾滋病重症患者,默裏休學回到父親身邊照顧他。父親過世後,默裏又重新回到哈佛就讀,並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2009年,默裏再度進入哈佛大學攻讀臨牀心理學博士學位。

默裏談到,我極度渴望成功,想進入哈佛大學,想獲得《紐約時報》的獎學金用來供自己讀書,我得到了這一切,當我坐在哈佛大學學生宿舍時,我突然感到孤獨,因爲儘管我獲得了這一切,但我的母親卻離我而去。我意識到,任何的成功如果沒有履行職責那就是一種失敗,我的職責是要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人一生可以獲得很多,但如果要彌補自己身上的創傷,需要自己去正視它。成功是一種對選擇的滿足,即使沒有名利,一個人也會做到成功。

當回答記者提出的“你曾經睡在街上,流浪,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很可憐”這一問題時,默裏說,我爲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爲什麼不能做到?

默裏說,我的人生之路走到今天,下一步是要爲更多的人服務,我願意去幫助他人,傾聽他們的心聲並盡我所能來幫助他們。這是我的人生目標,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人生追求,重要的是這種追求是來自你的內心。我會記住媽媽曾同我說的一句話,生活並不會停留在那等候每一個人,你的生活永遠都不會晚,生活之路就在你的面前、你的腳下。

波什在電影《風雨哈佛路》中飾演默裏,她曾和默裏一起呆過兩個星期,她說,默裏並不是在告訴我無論處境如何艱難都要振作,絕對不是告誡或教訓你要鍥而不捨。這樣說有些奇怪,但默裏不斷努力的目的只是像她說的那樣她已經很糟了,生活對她來說已無退路,那麼她就要看看生活到底還會有多糟。這點也正是默裏故事的價值之一,它不是簡單對你進行勵志的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