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描寫勵志的哲理故事

描寫勵志的哲理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描寫勵志哲理故事1

西漢初年,朝廷大肆分封同姓王建立諸侯國,目的是緩衝社會矛盾,變亂時拱衛京師。時間一長,諸侯王漸漸擁兵自重,不服從中央管轄。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藩”,削弱諸侯國實力,引發了吳王劉濞爲首的“七國之亂”。我們說的這個故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描寫勵志的哲理故事

話說吳國相國袁盎,博學多才,仁和寬厚。他有一名侍女,長相秀美,聰明伶俐,袁盎十分寵愛。相府中一名從史,竟然老虎頭上搔癢,與侍女打得火熱,直至私通。袁盎發覺後,並不發作憤怒,仍像往常一樣對待從史和侍女。一名侍從看不慣,就去嚇唬從史:“你與相國寵愛的侍女私通,相國已知道此事,正想法找茬治你的罪,還不趕快逃亡。”從史聽了十分恐懼,連忙逃走。袁盎聽說後,來不及呼喚車伕,親自駕車,來了個蕭何追韓信,將從史追了回來。從史驚悚不已,自忖必死無疑。不料回府後,袁盎竟將侍女賜予從史,爲他們舉辦了婚禮,祝福他們幸福美滿,安撫從史安心工作。從史感激涕零,對袁盎念念不忘,工作十分辛苦賣力。

漢景帝時,袁盎被調入朝廷任太常。這時以吳王劉濞爲首的七個諸侯國,因不滿朝廷削減諸侯土地,打着“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叛亂。景帝屈從於壓力,實行懷柔招安政策,誅殺了建議“削藩”的御史大夫晁錯,株連九族,歸還了諸侯被削去的.土地,並派袁盎出使吳國,招安吳王劉濞,要求他帶頭化干戈爲玉帛,服從朝廷。

袁盎到吳國後,要求劉濞出營拜受詔書。劉濞狂笑道:“我已自稱東帝,還能向何人下拜?”劉濞拒不接收詔書,也不接見袁盎,擺出了一副與中央頑抗到底的架勢。袁盎做過吳國相國,劉濞知道袁盎的才能,派人反過來去勸說袁盎,要他歸順吳國,共圖霸業。袁盎誓死不從。劉濞大怒,派遣都尉帶領五百士兵,團團圍住袁盎住所,準備殺死他。

昔日袁盎府中那名從史,此時已在都尉帳下充任司馬,恰好參加了此次圍剿袁盎的行動。從史看到昔日的恩公主人被圍困,且有性命之憂,十分焦急,思忖自己報恩的機會來了。從史把自己的錢全部拿出來,又變賣了一些衣物,購買了兩石醇酒。到了晚上,天降大雪,士兵們一個個蜷縮在帳內,凍得瑟瑟發抖。從史把兩石酒擡到西南角,呼喚兵士喝酒取暖。兵士們大喜,一個個喝得爛醉如泥,呼呼睡去。從史悄悄走進袁盎帳內,說道:“我已將守兵灌醉,恩公快從西南角逃走,明日吳王將要殺你。”袁盎一時沒有認出從史,問道:“你是何人?何故如此?”從史回答說:“我是當年恩公賜婚侍女的從史。”袁盎一下子想起來了,問從史道:“我逃走,必然連累於你,我於心何忍。”從史說:“恩公勿憂,我已藏匿好家眷,也將攜帶他們逃走。”袁盎謝過從史,連夜逃回了朝廷所在地長安,向漢景帝覆命彙報。漢景帝加大征剿力度,平定了七國之亂。

成人之美,留己生路。袁盎當年一個不大不小的良善之舉,關鍵時候挽救了自己的一條生命。

描寫勵志的哲理故事2

鵝毛大雪下得正緊,滿山遍野都裹上了一層厚厚的雪。

有一位樵夫挑着兩擔柴吃力地往山上爬,他要翻過眼前的大山才能到家。樵夫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山地雪路上,寂靜的山頭只聽見腳踩着雪發出吱吱的響聲。肩挑沉重的柴,頭頂凜冽的北風,樵夫每一步都十分費力。好不容易爬了許久,滿以爲離山頂近了,可是擡頭仰望,前方仍然看不見盡頭。

樵夫沮喪極了,跪在雪地上,雙手合十乞求佛祖現身幫忙。佛祖問:“你有何困難?”“我請求您幫我想個辦法,讓我儘快離開這鬼地方,我實在累得不行了。”樵夫疲憊地坐在地上。“好吧,我教你一個辦法。”說完,佛祖把手向農夫身後一指說,“你往身後瞧去,看見的是什麼?”“身後是一片茫茫白雪,只有我上山時留下的腳印。”樵夫不解地說。

“你是站在腳印的前方還是後方?”“當然是站在腳印的前方,因爲每一個腳印都是我踩下去後才留下的。”樵夫理所當然地回答。

“這就是重點!你永遠站在自己走過路途的頂端。只是這個頂端會隨着你腳步的移動而變化。你只需記住一點,無論路途多麼遙遠,多麼坎坷,你永遠是走在自己路途的頂端,至於其他的問題你無須理會。”說完,佛祖便消失了。樵夫照着佛祖的指示,果然輕鬆愉快地翻過山頭回到了家。

競爭時時刻刻都在發生,是和他人比,還是與自己比,是一種人生哲學。而和誰比、怎樣比,往往決定着你怎樣看待周圍的一切,決定着你最終能承受和收穫多少。

與人爲善

春秋時,趙宣子見一個人臥在桑樹下,因爲飢餓,都站不起來了。

趙宣子就給了他一些食物。那人拜謝收下了,卻不吃。

趙宣子很奇怪,問他爲何不吃?

那人答道,要留給家中老母吃。趙宣子讚賞這人的孝心,就給了他一大塊牛肉和一些錢。

兩年後,晉靈公派了一批刺客追殺趙宣子。

一刺客追上趙宣子,一照面,驚道:“竟然是您,請讓我代您死吧。”

趙宣子問:“義士何人?”

刺客說:“我就是您救過的桑下餓人。”說完,轉身與追來的刺客搏鬥而死,趙宣子得以逃脫。

當年,無論是趙宣子還是桑下餓人,都不會想到日後的搭救。

有些人爲別人做了些事情,就總想着要回報。

似乎覺得這樣纔不虧。

如果沒有得到預想的回報,就覺得人心叵測,甚至發誓再也不與人爲善。

也許忽然有一天,那個當年沒有給你對等回報,你單方面已經絕交的人,向困境中的你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因爲在他的眼中,你早已成了他一輩子的朋友。

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英諺“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餘香留存,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