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胡因夢譯文:開悟的七要素

胡因夢譯文:開悟的七要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我們對一個東西不明瞭,最後明瞭了,這是開悟。我們沒開悟的時候,就像瞎子一樣,成天閉著眼睛瞎摸;而開了悟以後呢,就彷彿睜開了眼睛,這個地方那個地方有不有攔路石,就清清楚楚了,路就好走了。

胡因夢譯文:開悟的七要素

分享一篇李敖的前妻,著名電影明星,作家,翻譯家胡因夢翻譯傑克•康菲爾德的修身文章:開悟的七要素

靜坐有好幾種主要的類別,最基本的兩種分法就是專注力和洞察力。所有訓練專注力的靜坐,都強調要把心靈聚焦在一個特殊的對象,以訓練心靈。專注就是把焦點放在呼吸、咒語、蠟燭的火焰等等對象,排除其他會分心的事、其他念頭和輸入的訊息。心靈就是能量,可以像鐳射凝聚光能一樣的專注。專注的力量可以適用於超越,或是達到各種不同的心靈狀態,或是不同於平常的知覺。這種心靈往往是非常快樂的,其內是不受干擾、平和、寧靜的。除了提供進入不同意識狀態的門徑,專注的力量也能仔細分析自己、自己的經驗,並瞭解意識和經驗的世界是由什麼所組成的。

覺察力的訓練是另一種主要的靜坐類別,這種訓練並不企圖把心靈從不斷髮生的經驗中移開、聚焦在單一的對象以引發不同的意識狀態,而是處理當下的經驗,對組成我們生活的不息之流----影像、聲音、味道、氣味、念頭和感受,培養覺察力和注意力。它將這些組成生活的內容當成靜坐對象,以此來看我們是什麼人。在訓練覺察力的靜坐過程中,我們自己的心靈和經驗也會開始回答負面狀態如何興起和如何處理的疑問。之後,當覺察力得到很好的發展時,就能通往超越日常意識的其他經驗層次。   

需要虔誠或臣服的靜坐,也可以歸於第二類,因爲仔細的注意本身就是一種虔誠的練習,要向每一刻實際發生的事降服,而不試圖去改變一部分或全部,或是爲它套上一個觀念架構。在第二類需要全神貫注的靜坐中,要處理兩個極端之間的經驗,一個極端是壓制感受、衝動和念頭(並不是將之完全推開),而另一個極端就是必須按照這些感受、衝動和念頭來行事。這樣能培養一種心靈狀態,讓我們保持開放,徹底觀察和體驗所有心理和身體的實相,既不將之壓制下去,也不照章行事。經由全神貫注的過程,就能逐漸發展出更大的覺察力、專注力和全新的認識。

我要提出一個佛教心理學的模式,稱爲開悟的要素,後續有助於認識靜坐產生作用的方式。開悟的要素是傳統典籍中描述的七種心靈特質,可說是健康或開悟心靈的定義,要把它們培養到足以決定一個人在每一瞬間的經驗。

這七項特質的核心是觀照(mindfulness),其他則分爲需要彼此平衡的兩組要素,第一組包括能量(energy)、探究(investigation)和狂喜(rapture),第二組包括專注(concentration)、寧靜(tranquility)和平等心(equanimity)。第一組的三個要素構成心靈中非常積極的性質。能力是指努力保持清醒或覺察;探究意指非常深入地觀看經驗,探索自己裏面發生的歷程;而狂喜是指心靈中的愉悅和興趣。這三者必須與專注、寧靜和平等心保持平衡,專注是集中於一點,保持靜止不動,是以一種強而有力的方式將心靈聚焦的能力;寧靜是一種內在的寂靜,沉靜的探究,而不是充滿念頭的探究;平等心是體驗到不斷改變的環境時的鎮定平衡。培養觀照可以促成這七項特質,可說是發展其他六項特質並使之保持平衡的關鍵要素。

西方心理學特別強調積極的要素,包括投注於認識自我的探究和能量。可惜的是,西方世界缺乏對互補要素(專注和寧靜)的認識。沒有培養專注和寧靜,心靈的力量就會受到侷限,認識的廣度也僅止於較小的範疇。   

相反地,東方傳統過於強調專注和寧靜,也常常造成難處,這些要素可以產生很棒的狂喜經驗、心靈的平靜,和出神恍惚的禪定狀態,可是少了探究和積極觀察事物真相的平衡力,以至於無法產生更深入的自我認識和開悟的自由。

要在練習中認識自我,就是要運用聚焦的工具使心靈專注,然後運用覺察和探究。這個模式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並沒有採用特定的方式,如蘇菲教派、佛教、印度教或心理治療的方式。就如《懶人的開悟指南》(The Lazy Man’s Guide to Enlightment)一書中所說的:“開悟並不在乎你用什麼方法達到母的”。任何可以培養這些心靈特質,並使之得到平衡的,都是好方法;任何使你達到靜止、清明和開放的技巧,都可以使人直接認識基本的靈性真理。我們的真正本質一直在這裏,端視我們是否培養出看見的能力。當我們瞭解,靈性的練習就是單純地培養某些心靈的特質,就能認識看似形形色色的各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