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農家女發家祕笈

農家女發家祕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湘西雙牌山寨妹子許雯高中畢業後,在家呆了一年,就像所有農家女孩一樣,嚮往城市的生活。1999年春,19歲的許雯帶着媽媽的叮嚀,揣了幾百元錢,跳上了開往長沙的客車。然而,一個沒有文憑、沒有專業特長的農村女孩,要在競爭激烈的省城找到一份工作又談何容易。口袋裏的錢愈來愈少,幾天後,許雯連10元一晚的私人旅館也不敢再住下去。爲節約開銷,她先是在火車站候車室“混”了兩夜,後又在一家人才交流中心的臺階上鋪上幾張廢報紙“睡”了兩晚。

農家女發家祕笈

  許雯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於是決定跑到城市邊沿試試運氣。不巧翌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濃密的雨點,雨後郊區的馬路十分難走。許雯一雙破舊的皮鞋早已磨了一個洞,水和着泥沙從洞口涌進她的鞋內,不久腳底被泥沙“磨”出幾個大血泡。可這麼“痛苦”跑了一整天,仍沒找到工作。第二天她沮喪地跑回市區,卻不經意發現火星鎮某農貿市場門口貼了張廣告,上面寫着經營者可免費進場擺攤。

  原來,該農貿市場正在招租,考慮到剛開始個體戶不太願意進場經營,管理單位爲此推出優惠措施,即頭3個月不收任何費用,意在先把市場啓動起來。許雯認爲這是個難得的機遇,至少可解決自己目前的生計問題。她當初的打算是,以賣蔬菜爲突破口,有了喘氣的機會再尋覓發展空間。

  許雯找來幾塊舊木板,架起了簡陋的賣菜攤位,她就這樣邁開了“創業”第一步。由於顧客貪圖方便以及個體菜販對“馬路生意”情有獨鍾;因此起初進場買菜的顧客不多,加上品種單一,也就一時難以形成客流量,十幾個攤位的生意舉步維艱。反正不用繳管理費、水電費及稅收,許雯就咬緊牙關挺下去。沒想到3個月後,當地政府大搞城市建設,佔地經營的馬路攤檔一律通通拆掉。當其他菜販都紛紛入場經營時,許雯已擁有一定的顧客網絡。面對蔬菜品種日趨豐富起來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許雯立馬調整穩定回頭客的對策,就是開闢服務深加工,亮出一道新賣點。在賣葉類菜的同時,再兼顧海帶、土豆及紅蘿蔔等生意,並對它們一一進行“深加工”處理。第二步是把所有蔬菜多餘的枝葉去掉,讓其變成漂亮淨菜,意在顧客眼下產生視角效果,價格則不變。第二步是將海帶泡在水中並用刷子除去泥沙,顧客買回家清洗一下便可燉豬骨頭;再就是將土豆、紅蘿蔔砌成細細絲條並分別擺放得整整齊齊,顧客買回家只須濾下水即可下鍋。這種深加工服務不僅爲顧客提供了選擇的空間,同時縮短了做飯時間。此招的“賣點”基於今天城市居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家庭主婦自然很快接納這種方便快捷省事的消費習慣。(爲顧客着想就能創新)

  這一切的確不出許雯所料,小小的攤位自開闢“深加工”服務後,她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平均每天純利漲到50元以上。月收入1500元,這對在農貿市場擺攤位賣蔬菜來說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了。

  2000年春天,許雯的存摺上有了9000餘元,這當然是賣蔬菜積蓄下來的。隨着一些下崗工人相繼涌入農貿市場,許雯預感到自己的生意將會越來越難做,許雯以一千元價格將攤位轉給了別人。

  許雯並非無緣無故轉讓攤位的,除了她意識到蔬菜生意日後難做之外,更重要一點是她發現附近有一家書屋在等着有人頂手。

  原來,這家名爲“迎春書屋”的主人經營大半年時間,扣去各項成本開支,幾乎沒賺到什麼錢,於是就無心情搗騰下去。許雯事先悄悄地察看了一下週邊情況,結果發現書屋附近有4箇中學,她認爲這羣學生是不容忽視的賺錢對象。於是,許雯毫不猶豫地甩出3000元,將書屋頂下來,她相信自己能將書屋“做大”。

  許雯接手後,停業幾天,把門面內外稍微裝點一下,繼而調整經營結構。進書時,她重點考慮學生需求及其喜愛的書籍,在內容上充分迎合他們的胃口,同時在租書的基礎上,開設零售報紙、雜誌。接下來是“橫向”發展:增置兩臺公用電話,代理接收照片沖印等業務,力求完全利用好空間。生意有了起色後,許雯又將賺的錢投進去購買一臺二手電腦和複印機,開闢打字、複印服務項目,意在贏得更多客人光顧書屋。這樣“做”起來就起到了一個“連鎖”效果:客人在租書時或買雜誌報紙時,會順便打個電話;顧客在打字複印時,有可能買份雜誌或報紙;客人與書屋主人混熟了,將沖印照片的事兒交給書屋“代勞”也在情理之中。在許雯的精心打理下,僅半年時間,20個平方的書屋就大變樣,每月除去各項開支,居然能賺到3000元利潤。當時說出來也許沒幾個人相信這是真的。(開闢多項業務)

  爲把書屋經營得有聲有色,氣勢如虹的農柵又陸續添置了名片製作機及照片過塑機,還請了一位員工。到2000年底,她所有的投資便全部賺回,她說她的利潤時代到來了。同樣的書屋,到了她手裏卻玩轉了,爲什麼?許雯說:只要突破常規的約束,摒棄直線思維模式,善於利用人的消費心理,側重於多向型和曲線型思考問題,讓思維的射線從四面八方直刺問題的中心,自然會撞出成功的火花。

  儘管書屋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但此時的許雯再不是農家普通女孩的思想了,當然她不會滿足現狀。因此,她在“玩”書屋時,就已計劃着第二個店子的事宜。

  2001年元旦這天,一陣鞭炮響過後,許雯的乾洗店開業了。都說時下開乾洗店是“黃花菜涼了”的行當,精明強幹的許雯何以出此下策呢?但事實終究是有力的佐證。她擺出來的雖然是一套簡單的乾洗設備,但生意不賴,兩個店員似乎忙不過來。加上該店講究質量、收費合理、交貨快捷,因而顧客與日俱增。許雯自然是忙上加忙了,好在書屋與乾洗店只有500米的距離。

  夏天,本是乾洗店的淡季,許雯的乾洗店卻反而比早春更熱鬧。原來她增加了“另類”服務,只要能用水洗的諸如什麼長褲、短褲、襯衫、裙子、襪子等普通衣物通通不拒,收費視物而定。夏天的衣服有必要送到店裏去洗嗎?打工族是否承受得起這個“享受”?誰知許雯的回答如數家珍:我在這兒生活了兩年時間,開乾洗店之前我曾暗自搞過“市場調查”,結果發現諸多外來人跑到省城打天下,日子過得充實而繁忙,有些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時間就是金錢”的價值,這類人基本上達到了用金錢買時間的消費水準。當然,並非每一個打工者有能力享受這份瀟灑,但火星鎮是外來人的“據點”,有十分之一的人成爲我店的顧客,其收入就可觀啦

  其實,許雯開乾洗店的初衷就是打夏秋兩季節的算盤,與別的乾洗店錯開消費時段。道理很簡單,時下做生意只有與衆不同,方可收到不同凡響的效果。許雯剛纔的如數家珍實際“數”得很保守,沒把市場調查中的重頭戲數出來。她在調查中發現,不少手頭寬裕及那些快節奏工作的先生、小姐們都曾主張她開設洗滌夏秋衣褲業務。這個信息使許雯意識到有個潛在並值得挖掘的市場,至少有必要冒險去試一下。

  作爲店老闆,許雯委實有超前的眼力,打工者雖然走的走、來的來,但總是走的少、來的多,這首先就保證了客流量。可不是,2001年底算總帳,許雯的乾洗店不可思議地“洗”出9萬元,而且夏秋兩季佔全年營業額的65%。18個平方的乾洗店,一年“洗”出9萬元,很多人說“打死我也不相信”。

  關於說到錢的來路問題,許雯此刻的回答卻有板有眼了:我真的說出了一條財路啊!就說夏秋兩季的業務,那些整天奔波在外的推銷員,廣告業務員,保險從業員,還有一些高級管理層人員,他們回到住處洗完澡後,別說洗衣服,有時連臭襪子也懶得洗下就倒在牀上見馬克思去了。這類人又是高收入一族,他們每星期都定期送來兩包“髒衣服”,裏面什麼內褲、襪子都有。他們常常是送兩袋髒衣服來,拿走兩袋洗好的走,而且這類顧客一直在“持續增長”,估算一下,每個常客每月只算100元的洗滌費,按100個客人計算,一月下來就上萬元啊!還有零散的客人呢……

  許雯這個“說法”,還有誰會不相信呢?2001年大盤底,許雯的書屋收入4萬,加上乾洗的9萬元收入,這一年她進帳13萬元。

  問及這個農村妹發家的祕訣時,許雯又恢復了謙虛的本色:我在前面已嘮叨些做生意的心得體會,其實沒有祕訣。中國有句俗話,事在人爲。只要你善於發現,並學會將身邊的消費羣體與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每一個人都可以“發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