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華潤傅育寧2015“七·一”演講稿:不忘初心,問心而擇

華潤傅育寧2015“七·一”演講稿:不忘初心,問心而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不忘初心,問心而擇

華潤傅育寧2015“七·一”演講稿:不忘初心,問心而擇

演講時間:2015年6月23日

——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在集團2015年“七·一”主題活動上的勵志演講稿

今天,我們在遵義舉行華潤集團2015年的“七·一”主題活動。去年古田的“七·一”主題活動,我結合古田會議精神,以《鑄魂》爲題,和大家交流了一些我的觀點,提出一個組織應該有其精神支柱,軍隊要有“軍魂”,企業要有“企魂”。我們還共同探討了新時代下的“財富觀”等問題。這次我們來到遵義,學習、弘揚遵義會議精神,我想結合目前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以《問心》爲題,再和大家做一次思想上的交流。

一個組織解決了“魂”的問題,只是解決了其使命、方向、旗幟、價值觀等問題。在實踐組織之魂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考驗和選擇,如何面對考驗,特別是在面對公與私、義與利、法與欲等選擇時,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出選擇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叩問個人內心的過程。所以,“問心”是每一個人每天都需要做的功課,也可以說是個人的“修行”。我們經常說“問心無愧”,這實際上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做人、做事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可以面對任何考驗了。

這裏所說的“心”,具體而言就是理想信念。今天很多領導幹部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在理想信念上出了問題。他們忘記了“初心”,遇事、做事時忘記了有這個“心”的存在,更忘記了“問心”。我們面對選擇,特別是重大選擇時,一定要學會問問“心”,看和我們的理想信念符不符、和我們的價值取向符不符、和我們的爲人處世準則符不符。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社會急速變遷、各種利益誘惑增多、思想與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我們不僅要牢牢地把握住、堅守住理想信念這個“初心”、“本心”,更要學會“問心”,從心而動,做出正確的選擇。

一、每個組織、每個人在面臨考驗和選擇時,都應不忘初心,問心而擇

每個組織、每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無數的選擇,其中,有些重大歷史關口的選擇事關一個組織、一個人的整體命運,必須要慎重選擇。而在這樣的選擇過程中,不忘初心、問心而擇至關重要。在選擇中,必須要放下個人、放下眼前,看看我們這個組織、我們個人一生,所爲何來?所欲何求?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要牢記我們的理想信念。80年前,在遵義這個地方,21名偉大的革命者在這方面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遵義會議是一次極爲重要的會議。從1921年到1949年,在28年的奪取政權的歷程中,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剛好處在中間。前14年是苦苦摸索、被動挨打的階段,後14年是逐步成熟、不斷走向勝利的階段。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可以用很多詞來描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詞,就是“選擇”。這次會議最大的成果,就是選擇了毛澤東,在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的實際領導地位。實際上,這一選擇的背後,是以博古、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等爲代表的一批革命理想主義者內心的選擇。博古是當時中央的臨時負責人,周恩來、朱德是實際的軍事指揮負責人,張聞天是遵義會議之後新推舉出的總書記。如果這些人從個人私利出發考慮的話,都可以選擇不去建立、維護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但他們確實是一批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一批真正的革命家,他們從理想信念出發、從革命事業大局的需要出發,放下一己私利,做出了一個高尚的選擇,一個有歷史意義的選擇,把毛澤東推上了在紅軍中的實際領導地位。這是一個正確而關鍵的選擇,已經被後來的歷史證明。這些人,許多在當時並不缺飯吃、不缺官當、不缺錢花,他們是爲了實現一個偉大的理想而投身革命,理想信念在他們的心裏重於泰山。因此,面對重大選擇時,他們自然而然地能問心而擇,能放下個人名利從理想信念出發決定自己的行爲。

其中一個人,一個塵封垢埋卻愈見光輝的靈魂,這裏我想特別提出來對他致以特別的敬意,他把問心而擇的精神帶到了另一次重大會議上,把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保持始終,這個人就是有書生兼教授之稱的張聞天。他在遵義會議上,被選爲總負責人,其後把毛澤東推上了領袖的位置。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的實權並沒有一步到位,只是協助周恩來指揮軍事。張聞天作爲總書記,知人善任。他說:“二次回遵義後,我看出周恩來領導戰爭無把握,故提議毛澤東去前方當前敵總政委”。後來又決定毛澤東分管軍事,從此毛澤東、周恩來就調換了位置,周恩來成了毛澤東的軍事助手,毛澤東借軍事方面的才能進而一步步確立了權威。後來,張聞天並不得志,官越做越小,以政治局委員的身份被低配做省委書記、駐蘇大使、外交部副部長等,但他都毫無怨言,不管組織交給什麼樣的工作都滿腔熱情、兢兢業業。直到1959年,張聞天再次回到歷史的中心,雖然只是沖天一鳴,但足以使他名垂青史。1959年7月的廬山會議,張聞天以歷史的責任感,再次挺身而出,發出沖天一鳴。實際上,張聞天發言之前,不是沒人好言相勸,他自己不是沒有認真考慮過。當時,田家英聽說他要發言,忙電話告之,“大鍊鋼鐵”的事千萬不要再說,上面不悅。張聞天放下電話,沉吟片刻,對祕書說:“不去管它!”胡喬木也感到山雨欲來,打電話勸他,這個時候還是不說爲好,一定要說也要少講缺點。張聞天表示:“吾意已決”。短短的四個字,透出的是一股力量、一種精神。出於對國家命運高度負責的使命感,張聞天下定決心必須發言。

從1935年到1959年,從遵義到廬山,24年間,變化的是時間和地點,不變的是毛澤東和張聞天這兩個主角;變化的是在遵義時張聞天擁護毛澤東,廬山時張聞天批評毛澤東,不變的是張聞天不管擁戴還是批評,都是問心而擇,都是爲了理想信念而拋開一己私利的選擇。1959年後,又是一個10多年,直到1976年去世,張聞天始終未低頭、未消沉,始終在思考國家、政黨、人民等重大問題,他的思考文章後來集成了學界著名的《肇慶文稿》。他在沉潛期間還專門寫了一首小詩以明志:“能工作時就工作/不能工作時就寫作/二者皆不能/讀書、積累、思索。”

可以說,像張聞天這樣的老一輩革命家,理想信念已經深深地植根於他們的內心,伴隨他們一生。不管遇到多少考驗,不管面臨多麼艱難的選擇,在心中都有一把尺子,不忘初心,仰天俯地,無愧無怍。

今天,我們依然強調理想信念,爲什麼很多人對老前輩的故事、老前輩的風範,聽起來激動、說起來感動、做起來不動,甚至反動呢?實際上,反映的是理想信念沒有神聖性,內化不夠,淪爲空洞的理論,淪爲求取功名的敲門磚,自然導致這部分同志遇事問利不問心。比如,原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敏就是這樣一個反面典型。王敏喜歡看紅色電影,常常一個人獨自一遍一遍地看。每當看到片中英雄人物奮不顧身衝鋒陷陣,看到革命烈士壯烈犧牲時,他都激動難抑、淚流滿面。落馬後,有人問他,既然常常主動看紅色電影,會不會聯繫自己的所作所爲去反思?王敏幾乎是不假思索地作答:“不會,從來不會。當時的感動是真的,但第二天自己想做啥還做啥。”王敏的行爲很具有代表性,內心深處,理論層面上他也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但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各種選擇時,還是問利不問心。當一個人爲人處世,忘記了“初心”,自然地也就不會去“問心”,或隨一己私利出發,或隨波逐流,不問是非黑白,就必然會扭曲、異化,直至敗亡。我們一定要吸取這方面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