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醉.生夢死》觀後感:每個人,其實都寂寞的要死

《醉.生夢死》觀後感:每個人,其實都寂寞的要死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38K 次

張作驥自編自導的電影《醉.生夢死》2015年2月10號上映,這部電影首度詮釋男男情慾,就獲得柏林最大同志雜誌《Siegessäule》讀者選爲最佳影片。濃烈的慾念、動人的友誼、以及糾葛萬千的親情,經由他細膩鋪陳,迸發出強大的張力。尤其是以魔幻寫實表達母親對子女過度關愛所形成的壓力,精煉出色的手法獲得國際媒體與影人的一致讚賞,堪稱2015年度最值得重視的電影之一。

《醉.生夢死》觀後感:每個人,其實都寂寞的要死

轉載一篇周志建的《醉.生夢死》觀後感文章:每個人,其實都寂寞的要死

昨天下午,終於有空去真善美看電影:《醉‧生夢死》,看完,我整個人、被震住了。結束後,呆呆地坐在戲院裏,一直到片尾音樂結束、戲院趕人,才依依不捨地、站起來、慢步、離開。這部片、像一瓶香醇烈酒、小小啜飲一口、整個人就像要被裂開一般,濃烈。餘味中,苦澀卻帶着甘甜,滋味千轉萬回。

是的,我被片中所傳達的生命張力及真實濃烈的情感厚度、給嗆到了,是的,內心底層裏,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東西,被淡淡地勾起、召喚出來。雖說是淡淡地,卻是如此深、深不見底。

在深深的觸動裏,我看見了生命的黑暗與光。(這兩個東西、經常是並存的)

導演想傳達的,是對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命關注與看見。這,深深感動了我,如影評人說的:「我感覺張導演一直在做的事就是:帶我們去看到原來視而不見的底層人物與世界,看他們的處境、感受、渴望與命運。」

是的,其實每個人都寂寞的要死。寂寞到,需要一直喝酒、一直喝酒。一直喝酒的媽媽,除了喝酒、就是嘮叨孩子,所以她的孩子都不願靠近她、想疏遠她。於是、她就更加寂寞、就想喝更多的酒。

(大兒子逃到美國,小兒子成天不在家。媽媽說:每次回到家,家裏空蕩蕩的,她只能跟牆壁說話。???、有很深的淒涼。)

請注意,喝酒用嘴巴、嘮叨也是用口。喝酒進食是填補空虛、渴望愛的象徵。嘮叨是攻擊、抱怨得不到愛的表現。這兩件事、其實是同一件事。

媽媽與孩子疏離,表現在她死在自家屋裏多日、直到身上長滿了蛆以後、兒子才發現(那一幕很叫人震撼。雖很噁心,但卻也是很棒的隱喻象徵:人,不管再怎麼醉生夢死、再怎麼空虛寂寞,都會死。死後、肉身腐爛,另一個活跳跳的生命(蛆),卻也因此油然而生。生命,雖如此不堪、卻也生生不息。)

那個媽媽呀(呂雪鳳飾演),演得真好。得獎沒話說的。她演活了現實生活裏,許多家庭裏媽媽的內心世界(心中寂寞、永遠擔心孩子、一直嘮叨不停、孤單、上癮、與孩子疏離、渴望愛、渴望被關注)。

難怪影評人說:「《醉‧生夢死》是爲母親而寫的故事,親子間永難言傳的愛恨關係,《醉‧生夢死》中卻用少少幾場戲就淋漓交代完畢。」

這部電影很會善用「隱喻」來說故事。老鼠、螞蟻、吳郭魚、豬頭和蛆等,對照劇中的角色,做角色情境的註記,這是導演聰敏又巧妙的安排。

這是一部藝術價值很高的片子,同時也是寫實片,其實沒那麼悶啦。如果你覺得悶,或許是因爲、它勾動到你內心中,某個不想面對、不想碰觸的東西吧?但我在想,生命裏有些東西,是你無法逃避的,不管是內心情感或關係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