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系列片《人生七年》觀後感:時光把每一個人磨得通體圓潤

系列片《人生七年》觀後感:時光把每一個人磨得通體圓潤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系列片《人生七年》觀後感:時光把每一個人磨得通體圓潤

系列片《人生七年》觀後感:時光把每一個人磨得通體圓潤

作者:不方

當我看到《人生七年8》的最後一幕,一個長鏡頭慢慢地從老Tony身上離開,那個記載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並且一度荒廢的賭馬場的新模樣逐漸清晰,成爲倫敦奧運會的主運動場的時候,時間的魅力聚焦在了這個小時家境貧寒、父母離異,現在生活美滿、子嗣繞膝的老頭身上。我體會到,這56年的時光映照在了這14個人的身上,是多麼神奇。

準確的說,這並不僅僅是一部紀錄片,這是一個系列片。在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爲BBC拍攝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紀錄片,他們挑選了來自倫敦的14個7歲的兒童,採用每7年跟蹤拍攝的方式,通過跟蹤他們的人生軌跡,來研究英國社會存在的社會階級凝固的問題。到2012年,這個電影系列走過了56個年頭,然而,導演達到目的了嗎?

的確,好像是達到了。14個人之中,有4個人家境殷實,接受了私立學校的教育,他們的人生同樣留在了上流階層(除了其中有一個人自願當了教師這一好像在英國不太賺錢的職業)。10箇中產階級以及窮人裏面,只有一個人成功了,Nicholas成爲了一名大學教授,其他的9個人依然生活在底層或中產。然而他們都站在追求“幸福”的大廳裏,而且他們幸福的“天花板”一樣高。

John小的時候想要參政,14歲的時候他曾經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極了殘酷無情的獨裁者。然而42歲時,John沒有成功參政,在成爲一個律師之後,他喜歡上了園藝,腦袋半禿的他自己調侃說:“如果我20歲的時候說自己喜歡園藝,大家肯定以爲我瘋了。”

Neil大學輟學,21歲時他在倫敦建築工地工作,28歲時他成爲流浪漢,靠政府的經濟金過活,在當時的採訪中,從他不停抖動的身體和渙散的眼神中可以明顯感到他的精神問題。然而後來,時間給了我們想不到的驚喜,56歲時,導演見到Neil,他已經成爲了當地的一位議員,還應邀到澳大利亞發表演講。

在21歲以後宣佈離開這部紀錄片的Peter被當時的報紙抨擊爲“撒切爾夫人時代英國的憤怒共產青年”,然而56歲時他回來了,而是以一個嶄新的身份。他成爲了一個樂隊的成員,而且還獲得了音樂獎項,在音樂界獲得了肯定。

你瞧,他們的生活也挺好的,就像一個走進迷宮的孩子,兜兜轉轉之後,總是能找到父母急切的擁抱。

《人生七年》就是這樣一部片子,他平鋪直敘,毫無矯揉造作,真實是他唯一的追求。真實在那三個女孩兒越來越發福的身材上,真實在那越來越多的禿頂上,真實在每一句臺詞,每一個故事,每一處起承轉合,傷感又溫情。當我們看到他們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身材越來越走樣,頭髮再也不像從前那麼茂盛的時候,我們還會想起他們年輕時的模樣。他們也曾經想改變生活,想成爲演員或者政客,然而在時光面前,一切都變得圓滑。就像匠人手裏的一把美工刀,把每一個人像玉一樣磨得通體圓潤,在時間這條湍急的河裏,像一條靈活的魚兒一樣,不再跌跌撞撞。

這只是一篇普通的觀後感,我希望,面對屏幕的你千萬不要奢求從這得到什麼。常識和經驗告訴我們,評價別人的人生不是一件很體面的事情。而且“從別人的人生裏面得到有利於自己的經驗”這個觀點,筆者也持審慎的懷疑態度。畢竟對於文化環境、成長環境都不同的人來說,會有完全不同的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我們的人生纔剛剛開始,它貧乏單調,但充滿了生命力和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這一點很重要,在筆者看來,比旁觀這14個人的人生要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