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死亡教育,每一個生命都必須面對生與死的哲學命題

死亡教育,每一個生命都必須面對生與死的哲學命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K 次

死亡教育,每一個生命都必須面對生與死的哲學命題


我們需要死亡教育

在西方,死亡教育已經開展了近30年。死亡和臨終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不再認爲死亡和瀕死是需要回避的事情。而當前中國人對待死亡和瀕死持否認和不接受態度者仍佔多數。因爲,在中國文化裏,死亡畢竟是一個人們忌諱的話題。半數以上的臨終患者在醫院中獲得常規化、制度化的救治,並在醫院中死去,是現代社會死亡的一個特徵。患者及其家屬多沒有宗教信仰,但也沒有科學的死亡觀,他們或忌諱死,或極端恐懼死亡,或從沒有考慮過什麼是死亡。導致患者在臨終階段無法接受死亡,在希望生存與恐懼死亡的矛盾心理下離開人世。

不可否認,中國是一個諱言死亡的民族,好像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情。魯迅曾在他的《立論》裏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閤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另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而又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於是他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可見常人對死亡的拒絕與恐懼。

面對頻死患者的絕望,我們通常無能爲力,同時會採取迴避和忽略的態度,同時也引發了太多的社會問題。電視上屢禁不止的假藥爲什麼總是有人上當受騙?“神醫”爲什麼總能賺的盆滿鉢滿?這些假藥、神醫得逞的而更大的背景,也是始終沒有改變的背景,則是中國民衆缺乏醫學知識,乃至缺乏“死亡教育”,這二者的缺乏使人們不由自主地會相信醫學科學之外的信息,因爲那種信息是可以隨便打包票的,之前的張悟本只是一例。

生與死不但是一個自然命題,也是一個哲學命題,每一個生命都必須面對這個命題。死亡教育其實是爲了讓人們更好的理解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告訴我們不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別人的生命。因爲長久以來對“死亡”的禁忌,導致人們誤認爲死亡就是恐懼和解脫,這其實就無形中擴大了生的無奈,輕視了死的價值,也是對生與死尊嚴的一種誤解。這樣誤解直接導致許多人借死亡來解脫,更甚有人拿別人的死亡來解脫。於是,對社會不滿,就會有人去稅務局扔炸彈了。

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財富的迅速發展讓我們這代人面臨了太多誘惑和鼓舞。而被社會集體所忽視的精神發展,所能引起的社會問題遠比其他因素重要的多。中國人需要學會尊重生命,也需要學會善待死亡。人可以生,也必定會死。不怕死的人的確是沒有,但是給我們的下一代以教育,教會他們什麼是死亡,遠比告訴他們什麼是祖國的花朵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