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太空漫遊影評

太空漫遊影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6K 次

太空漫遊影評(一)

太空漫遊影評

標題中這句傲慢的話,相傳是阿瑟·克拉克爲影片《2001太空漫遊》(2001:ASpaceOdyssey,1968)辯護而說的。這部影片永遠和兩個偉大的名字聯繫在一起:導演斯坦利·庫布裏克和小說作家阿瑟·克拉克。這兩個人都被實至名歸、毫無遜色地尊爲各自領域的大師。同名的電影和小說,分別被視爲這兩個人作品中的巔峯之作。

與通常先有小說再改編成電影的模式不同,這兩部同名作品是同時構思和進行的,據克拉克回憶,到了最後階段,“小說和劇本是同時在寫作,兩者相互激盪而行”。多年以後,克拉年對於當年與庫布裏克這一段愉快而令人興奮的合作,總是津津樂道,絲毫沒有“文人相輕,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的情緒。

前些年,庫布裏克已經先歸道山,最近克拉克也去和他會合了,估計他們在天之靈還會歡然相見,一起回顧當年那一段“相互激盪而行”的崢嶸歲月吧?

要比較這兩個人誰更偉大,本來是相當困難的,電影導演和小說作家也不是同類,但是如果我們以“思想價值”這個標準來看,則庫布裏克應該更勝一籌。

在我爲自己收藏的影碟所做的數據庫中,記錄着我觀看每一部影片的日期,可以查出我是在2003年夏天第一次看影片《2001太空漫遊》的。對於科幻影片而言,那時我還是十足的菜鳥——看過的科幻影片還不到10部。當然,那時我沒有看懂《2001太空漫遊》。在我當日的觀影簡記中僅有這樣一行:“太邪門,上來竟4分鐘黑屏!”——說實話,我當時確實曾懷疑我的DVD播放機是不是壞了。那時我也還沒有讀到過本文標題中那句克拉克的話,否則也許會更釋然些。

這次克拉克去世,我就將這張影碟找出來又看了一遍(還是國內相當少見的D10格式)。這回我當然也不敢就自命看懂了,不過畢竟現在我已經看過數百部幻想影片,有了一定的觀影經驗,情形比5年前要好多了。

按照我現在所接受的觀念,一部影片只是一個所謂的“文本”,並不存在一個客觀的、標準的主題或意義——哪怕這個主題或意義是由導演或編劇所宣示的,觀衆也不必認同。觀影不是做數學習題,導演不是出題的老師,觀衆也不是解題的學生,非得解出一個“正確答案”來不可。所以觀衆“看懂”了一部影片,並不意味着他們對影片得到了共同的理解或解讀,而只是意味着他或她得到了自己對影片主題或意義的理解或解讀。換句話說,這種理解或解讀可以言人人殊。

影片《2001太空漫遊》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影片分爲4章,情節如下:

第一章“人類的黎明”:數百萬年前,地球上還沒有現代人類,猿人茹毛飲血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地上突然出現了一塊黑石——光滑平整的巨型石碑,接近這塊黑石的猿人們獲得了天啓,知道可以用獸骨作爲武器,來戰勝相鄰部落,就此開啓了人類進化之途。

第二章“月球之旅”:人類已經發展到具有航天技術了,在月球的一個環形山下挖掘出了一件神祕物體。這個物體被確認爲是外星智慧生物製作的,因而這是人類第一次獲得了外星智慧生物存在的確切證據。此事被定爲極度機密,政府極力向公衆隱瞞此事。這個神祕物體就是第一章中出現過的那塊黑石。

第三章“木星任務:18個月之後”:人類派出了宇宙飛船“發現者號”前往木星。飛船上有兩名宇航員,還有三位處於冬眠狀態下的科學家,負責操縱飛船的則是一臺名爲“HAL9000”的電腦——它已經具有人工智能,所以實際上是飛船中的第六位成員。此行的任務極度機密,連那兩名宇航員也不知道。航行途中“HAL9000”無故反叛,它謀殺了一名宇航員和三位處於冬眠狀態下的科學家,倖存的宇航員戴維逃脫毒手,強行關閉了“HAL9000”。這時他才發現了此行的真正任務:因爲月球上的黑石一直在向木星發射無線電波,所以要派“發現者號”前去探查。但現在戴維只剩孤身一人,“HAL9000”也不再可用,前路凶多吉少。

第四章“木星·超越無限”:“發現者號”繼續向木星前進,在木星附近它竟與那塊黑石擦肩而過,接着飛船失去控制進入了時空隧道。最終已經明顯變老的宇航員戴維,在一個奇怪的宮廷般的建築中,見到了更老的自己;更老的戴維又見到了臨終的自己;臨終的戴維在臥室中又見到了那塊黑石。當臨終的戴維將手指向黑石之際,忽然不知所終,而一個嬰兒誕生了。影片到此嘎然而止。這個怪異的結尾是開放的,同時又是歧義叢生的。

這樣一部影片,爲什麼能夠成爲不朽經典呢?克拉克爲什麼要說“你若看一遍就明白,那隻能證明我們失敗”那句話呢?在看似簡單的情節背後,其實有不少很不簡單的東西,還有庫布裏克大大的野心。

克拉克回憶說:當時庫布裏克想搞一部電影來探討“人類在宇宙之中的定位”,他認爲這個打算難以被好萊塢接受(足以讓那些電影公司的主管們“心臟麻痹”)。然而好萊塢事實上還是接受了庫布裏克的想法,庫布裏克自己事後戲稱“米高梅公司稀裏糊塗投資了一部宗教片”——這句玩笑話揭示了庫布裏克在本片中強烈的宗教情懷。

庫布裏克的宗教情懷,主要通過影片中那塊神祕的黑石來表現。黑石是一個關於天啓或上帝隱喻。黑石第一次出現時,扮演了人類進化過程中“第一推動”的角色,即天啓的智慧。第二次出現時,影片又用音樂和特殊的畫面,讓宇航員們在月球上對黑石“朝聖”了一番。而且,黑石顯然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它既出現在地球上,又出現在月球上,還出現在木星附近,甚至出現在戴維臨終的臥室裏。事實上,黑石几乎就是上帝。

影片的表現手法則極爲超前、大膽、甚至兇悍。

這部1968年上映的影片,其中所有關於宇宙飛船和空間站的畫面,都極其精緻,又極其恢宏壯麗,放到今天來看依舊毫不過時。而第一章結尾處,讓猿人向天拋起的獸骨直接幻化爲太空飛船,一秒鐘就跨越數百萬年人類文明進化史,一向爲人稱道爲大師手筆。這些都還是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

但是,如果說影片開頭4分鐘的黑屏(只有音樂)只是有點邪門的話,那麼第四章中有整整10分鐘就真的是兇悍了。這10分鐘沒有任何對白和音樂旋律,只有噪聲,畫面則始終是斑斕色塊的延伸、旋轉、拼貼。其實這極度迷亂瘋狂的10分鐘,只是表達了一個意思:“發現者號”進入了時空隧道。

想想看,僅僅上述這14分鐘,就足以引發多少惡評!確實,與影片《銀翼殺手》類似,本片也經歷了從上映時的各種惡評到最終成爲無上經典的過程。庫布裏克在《2001太空漫遊》中似乎根本不考慮觀衆的感受,這部影片“是讓你體驗的,不是讓你理解的”(首映時一位中學生的評語),它“雖然不能迎合我們,卻可以激勵我們”(《芝加哥太陽時報》的評語)。最終,觀衆們不得不接受庫布裏克的創意,而且還對之頂禮膜拜,而庫布裏克則被尊爲“大師中的大師”。


  太空漫遊影評(二)

年的《2001太空漫遊》被無數科幻影迷奉爲“最經典的科幻電影”,“太空科幻電影的始祖”。也被許多觀衆抱怨爲“最看不懂的電影”,“最無聊的科幻片”。在我看來,雖然這部影片的缺點也很是惱人(比如它太過沉悶的節奏和太多多餘的細節),但是從某些方面來看說它經典的確是當之無愧的。

這是一部很獨特的電影,與其說它是一個科幻故事不如說它是一部太空歌劇或宇宙史詩。故事是講給人聽的,而歌劇纔是獻給神的。只有那種冷漠、神祕、無邊無際、永無止境的旋律才能和宇宙的琴絃共鳴,才能描繪出宇宙真正的面貌。這種能使人類和宇宙共鳴的旋律是人類科學與科幻動力的根本來源,而在當今的科幻影視中卻被運用得越來越少。它們往往只是匆忙地敘述一個個世俗的故事,而不會停下來安靜地欣賞一下宇宙的神奇、反思一下人類的意義。就衝這一點我也要給這部影片打高分。

在這種靜穆而神聖的宇宙主旋律背後,影片是充滿深邃的寓意的。它對宇宙與生命的本質、人類與其它智慧物種的存在、人類與工具的關係、智慧的產生及其存在形式等諸多根本性的問題發起了反思,很有啓發性。而諸多的寓意只有看過原著的觀衆才能詳細解讀並細細品味,否則《2001太空漫遊》和一個高檔的電腦屏保沒有太大差別。

或許你會認爲這部影片中的科幻構思和視覺特效缺乏新意,在很多影片中都出現過。那麼首先要恭喜你,你找到一部科幻電影的始祖了。實際上它正是後來諸多科幻橋段的原型,爲之後幾十年的科幻影視確立了一個經典範式。比如《異形》中休眠旅行的概念,《終結者》中人工智能“天網”的叛變,《EVA》中黑石的靈感來源以及同樣的宇宙旋律,《接觸》中人類與外星智慧的對話形式等等,還有數不清的科幻影視及遊戲中對其太空艙、空間站、宇宙飛船等設計的模仿——所有科幻構思都是科學而前衛的,富有前瞻性。影片中出現的宇宙、星球、飛船的畫面即使在今天看來也非常逼真,華麗的視覺效果在天籟之音的配合下令人感到美輪美奐。而在那個沒有電腦特效的時代能展現出各種神奇而逼真的零重力及離心力效果更是令人驚訝。要知道,這一切都發生在1964——1968年甚至更早得多。而人類登上月球是在1969年。

對於生活在1968年的人們來說,《2001太空漫遊》奉獻上的視覺和音樂盛宴是一個奇蹟。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它是科幻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太空漫遊影評(三)

現如今某些智識份子時常引用西哲維特根斯坦的話:對於不可言說的,就要保持沉默。我私下把此話弱弱的理解爲:天機不可泄露。(相當的不自信,所以“弱弱”)。

《2001太空漫遊》,大師級大師的大手筆。導演斯坦利。庫布裏克、小說作家阿瑟。克拉克似乎要說點什麼,但我感覺迷離恍惚、似懂非懂。當年雄心萬丈的的曹操感嘆: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現在人類已經登上月球,爲何我的“憂”還是不可斷絕?

“不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瞧,我又搬出兩千年前的孔老夫子的話,作爲我對影片《2001太空漫遊》的觀感,並且弱弱的認爲老先生並未說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