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 《燃野少年的天空》影評推薦

《燃野少年的天空》影評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篇一:

《燃野少年的天空》影評推薦

少年,這兩個字背後代表了太多意義,很多影視劇作品在表現少年時,往往是青澀懵懂,或是奮鬥學習,或者閒愁懷舊,但正在熱映的這部,表現少年,舞動青春的影片《燃野少年的天空》卻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燃野少年的天空》: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青春的辜負

先從片名來解讀,首先是夠“燃”,像影片中的篝火那般燃。故事中表現出的少年,沒有高壓的學習,沒有狗血的愛情,而是表現了這個時期最原始,最激情的青春狀態,甚至對於男女主的設定,都大膽嘗試了雙“學渣”的組合,這很突破常規。但從另一個角度講,這又是符合現實的,畢竟每個班級學霸級的人物少之甚少,很多學生是成績中游,甚至差生羣體,這使得片中人物能夠與大部分觀衆產生強共情。

其次是夠“野”,影片中的羣像大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乖孩子。女校這邊,女主小黃被所有同學羣嘲爲“海的女兒”,甚至連老師都對她冷嘲熱諷,但她的內心又是野性的。野,這個詞不同於燃,它代表了獨立與個體化的色彩,也是應試教育下一個少年難能可貴的特質。她像一根雜草,沒有媽媽,隨風而擺。她精神的種子,隨風飄落在地上,感染了更多像她類似的人,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由彭昱暢飾演的男主狗哥。特立獨行的兩人,鏡像般存在的他們在心靈上實現了溝通與共融,譜出了一曲極具野性與生命力的青春舞曲。

《燃野少年的天空》: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青春的辜負

如果說,燃與野是少年內在的狀態,那片名中的天空便代表了他們對未來與人生的嚮往,如何註解少年的天空?影片選擇了歌舞這個載體與意象。在類型上,我們常將電影分爲現實與非現實,而這部影片卻脫離了這兩者,我更願用詩化的表達來形容它。現實層面,女主被學生嘲笑,被老師冷落,被羣體孤立。男主成績不佳,來到一所壞孩子云集的學校復讀,同樣被很多人嘲笑。正是這羣被看不起的“鹹魚”,他們用自己的燃情與野性,踏着音樂的“七彩祥雲”,邁着歡樂的舞步,奔向着關於青春與夢想的天空。

他們在夢與現實中穿梭,在挫折與奮鬥中成長,這就是他們的少年。

迴歸到電影類型上來說,它同樣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甚至是極爲大膽的。歌舞這個舶來類型在國內大多水土不服。作爲一部華語電影,《燃野少年的天空》敢於做這樣的嘗試,而且在視聽語言與製作水準上能夠完成得如此之好,確實難得。影片大量音樂與舞蹈的融入,非但沒有讓人產生睏倦,反而會使人的注意力跟着音樂節奏共舞,而且影片做到了用音樂與舞蹈推動敘事,提升情緒,昇華主題的效果,真是妙。

《燃野少年的天空》: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青春的辜負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喜劇風格也足夠出彩,從某些細節上可能還有着對於星爺的致敬。首先是影片中最大的意象:鹹魚,它代表了女主,代表了男主,代表了那些在追求夢想過程中處於低谷的人,而鹹魚的出處正是周星馳電影《少年足球》。在一些表演與臺詞風格上,也頗有星爺喜劇的即視感,印象最深的臺詞是發生在狗哥急追離開的女主小黃時,最後兩人佇立雨中,狗哥將衣服爲小黃擋雨時說出的那句:“除了我,誰都不能泡你,雨水也不行。”令人笑到捧腹的同時,字句間又有飽含的愛意,導演和編劇真的是用心了。

尼采曾說,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是的,影片中的少年們一直在用音樂與舞蹈追尋着心中的夢,證明着自己不想辜負生命,辜負夢想,辜負青春,真是一羣歡樂的孩子,一部可以用耳朵來聽的電影,推薦大家來看。

篇二:

在《風犬少年的天空》之後,導演張一白、韓琰和編劇裏則林再次合作,帶來了這部《燃野少年的天空》。同樣都是“少年的天空”,很難讓人不將兩部作品聯繫到一起。一直覺得,青春片最重要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能否把握好電影該有的基調、給出生動且讓人信服的角色,也就是能否讓觀衆共情,在電影裏感受或追憶一下青春。

珠玉在前,這一部創作更加不容易。儘管抱以很高期待,但看完之後還是收穫不少驚喜和感動,電影在喜劇的基礎上加上歌舞,同時在人物設計上更加極致,突出電影“燃”和“野”的同時,帶來更多情感共鳴。

電影不負片名,確實把“燃”和“野”兩個字發揮到極致,讓觀衆在影院裏和少年們一起燃一回也野一回。

真沒想到,已經快四十歲的我,真的被電影“燃”到了,上午場的影廳裏左右無人,有幾次甚至跟着電影的音樂和畫面手舞足蹈。看到有觀衆吐槽電影裏沒有讀書,我想說,《燃野少年的天空》不但沒有讀書,還沒有洗臉、刷牙、睡覺、做飯,爲了參加舞動奇蹟,在女同學的幫助下“鹹魚少年”們開始用功讀書,這部分有關彩虹的物理課也是用歌舞完成的,吐槽的觀衆是不是對歌舞片有什麼誤會?

國產歌舞題材一直很少,主要是因爲難拍吧!從陳可辛的《如果愛》到杜琪峯的《華麗上班族》,有哪一個是基於煙火氣的?類型片只要把想要表達的內核成功傳遞給觀衆就算成功,《燃野少年的天空》做到了。

一方面,電影讓我充分感受到了燃和野兩個內核,重回20多年前自己的學生時代。100多分鐘的電影節奏緊湊,毫不拖泥帶水,沒有一場廢戲,充分展現出了青春應有的恣意縱情和無憂無慮,一直被欺負、排擠的小黃不氣餒,一點都不喪,她有着少年最天真的笑靨和蓬勃的朝氣。

復讀的老狗最先認識同寢室的三條“鹹魚”,他們像絕大多數少年一樣,心懷做大事的夢想,不管是跳舞還是喊口號,都願意義無反顧,觀衆會被他們的激情隨時點燃。

電影裏有好多又燃又野的橋段啊!老狗追公交、暴雨來襲後小黃毅然下車,兩個人在捲起衣服擋雨,是電影中最天真爛漫的一場戲;

爲了得到同學認可,男生們幫助小黃一起,在校門口雨中鬥舞,這場戲差點沒控制住眼淚;

電影很小心地拿捏男女主角的關係,一直遊走在互生好感、互相曖昧的關係,以至於“只有我可以泡你,雨水也不行”這樣的土味情話都顯得那麼可愛,回想自己的初戀,這種曖昧是一段戀情裏最令人回味的階段,中秋節落單的男女主互訴心聲,兩個人不知死活的把自己吊在橫樑上聊天嬉鬧,無不讓人感受到青春的美和甜。

另外,電影用極致的人設,擴展了電影的維度,不單單侷限在對青春的呈現上。

看過電影不得不感嘆,人設太成功了,演員們演得也好,走出影院,老狗、小黃、繁體龍、大華哥、阿澤、阿力,甚至戲份不算特別多的潘潘和胖妹都逐一浮現在眼前,他們詮釋出青春該有的樣子。

電影放大角色間的衝突、對立,小黃因爲家裏做鹹魚生意,一直被稱爲“海的女兒”,遭受老師和同學的排擠,復讀的老狗和同寢室三個小夥伴,在繁體龍被發現文身是鋼筆畫上去的那一刻,成爲全校男生譏諷和嘲笑的對象。

於是,電影,或者說一段青春最重要的核心就凸顯出來了,那就是不氣餒、不言敗、不怕輸,能夠永遠熱情,就像電影裏那句臺詞“輸得開心一點!”輸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了鬥志。稍稍劇透一下,電影的結尾沒有墮入俗套,老狗和小黃沒有在舞動奇蹟上拿到名次,但卻有了更圓滿、更暖心的結局。

除了青春,老黃和小黃之間的父女情同樣讓人感動,在我看來,對青春的表達本該是青春片裏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我們在十幾二十歲的時候很難理解親情的意義和真諦,對父母很多做法難以認同,就如老黃到學校送鹹魚,小黃甩頭就走那樣。父親撒下的彌天大謊,在小黃見到鄭秀文的那一刻得到了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答案,鄭秀文闡釋親情的那幾句話,讓我再也忍不住淚水,於是當電影最後小黃和老狗兩邊同時跳起《失戀陣線聯盟》,父女的和解是最溫馨的一幕了。

《燃野少年的天空》確實能夠讓觀衆跟着電影燃一回、野一回,找回青春的氣息和感覺,僅這一點就值回票價,也是今年最值得推薦的青春片。

篇三:

“願意陪你一起做傻事的人,一定很愛你。”這是新片《燃野少年的天空》(以下簡稱《燃野》)的主題詞。影片講述的也正是一羣臭味相投的“鹹魚少年”和“雜草少女”,打破偏見和隔閡,用跳舞這件“傻事”燃點青春的熱血故事。

戲外,“憑着熱愛做一件傻事”同樣也是主創團隊的心路歷程。作爲中國第一部本土原創青春歌舞片,《燃野》必然要面對類型開拓的艱難和市場反應的未知。

但導演張一白在採訪中這樣迴應:“我們不做,就永遠不知道這種類型成或者不成。”

一直以來,國產歌舞片都是市場的稀缺類型。近年來僅有《如果·愛》《天台愛情》《華麗上班族》等幾部引發關注,票房爆款更無跡可尋。國產歌舞片爲何難以打開局面?《燃野》這部“另類”青春歌舞片又能否完成類型突圍?

歌舞+青春

暑期檔少不了青春片,但無論是疼痛青春、少年成長,還是勵志熱血,同類型的作品都已有太多。將青春與歌舞結合,這類作品在海外並不鮮見,但在中國,《燃野》稱得上本土原創青春歌舞片第一個“吃螃蟹”的團隊。

歌舞片的要素不外乎“歌”與“舞”。編舞方面,《燃野》選擇了時下流行的“齊舞”。靈感一方面來自抖音、B站等視頻平臺刷屏的操場集體舞和中老年廣場舞,也不禁讓人聯想到形形色色的綜藝節目中聲勢浩大的全員舞蹈場面。

相較於照搬百老匯或寶萊塢的歌舞風格,這類接地氣的集體舞蹈離中國觀衆更近,也有力減少了歌舞片廣爲詬病的“尷尬感”和“齣戲感”。

《燃野》的舞蹈總監是著名編舞師akane,也是日本新舞種“復古迪斯科”的開創者。

在爲《馬戲之王》拍攝宣傳視頻時,她請來日本學生重新演繹了主題曲《這就是我》,舞風熱血張揚,與主創對《燃野》風格的設定不謀而合,導演也因此力邀akane爲影片編排舞蹈。

《燃野》中的歌舞場面非常多元,從女主角在天台上的單人獨舞,到老狗和小黃的雙人雜草舞,雨中齊舞、教室羣舞,再到海上平臺的終極羣舞,人數也從一人、兩人、幾十人到幾百人不等。

編排沒有片面追求動作繁複、視覺震撼,而是獨具巧思,配合情節、場景展開,把青春獨有的肆意和衝勁作爲編舞的關鍵詞。

更可貴的是,這些舞蹈段落沒有“爲舞而舞”,而是嘗試將歌舞與故事發展和人物情感相結合,更具藝術感染力,比如月下舞蹈是兩個家庭缺失的少年的互相慰藉,雨中齊舞是鹹魚少年們打破偏見的大膽宣言,篝火旁的“失戀戰線聯盟”則是失意靈魂們的彼此治癒等等。

在音樂方面,《燃野》請來了金牌製作人張亞東擔任音樂總監和作曲,創作週期長達兩年時間。與一般的電影配樂不同,歌舞片需要音樂先行,先創作出音樂,再進行編舞,再拍攝畫面,然後互相磨合,最終使得歌、舞與故事、表演配合得嚴絲合縫。

導演韓琰將《燃野》的創作歷程比作一場熱血的“科學實驗”。由於缺少前人經驗,整個過程都是摸着石頭過河,不斷地試錯和學習。但也這恰恰是《燃野》之於電影市場的意義:站在青春片與歌舞片的交叉口,探索類型創作的全新可能。

國產歌舞片難出爆款

“載歌載舞”難在哪?

“在中國電影界歌舞片是一個禁忌,它對演員的要求,觀衆的接受度、資源、經驗、資金都是一種考驗。”在《燃野》的幕後特輯中,導演道出了歌舞片在中國電影市場的尷尬境地。

廣義上的“歌舞片”指大量使用音樂、歌唱、舞蹈等藝術形式,表現和參與敘事的故事片。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就是歌舞片,《雨中曲》《音樂之聲》《馬戲之王》《愛樂之城》等經典作品更是膾炙人口。

國產片並不缺乏歌舞片的傳統。1931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就是一部歌唱片。《馬路天使》《夜半歌聲》也曾掀起熱潮。

後來的《阿詩瑪》《劉三姐》等,將民歌與電影敘事相結合,充滿中國民族特色。田壯壯執導的《搖滾青年》也曾讓霹靂舞風靡一時。

然而,近二十年來,國產歌舞片成了市場的稀缺類型,不僅數量少,票房也難見起色。

2005年,陳可辛懷揣着拍攝“中國50年來第一部真正音樂劇電影”的願景,將歌舞片《如果·愛》作爲其“北上”的第一部作品。

影片效法好萊塢經典的歌舞片模式,以“戲中戲”的套層結構講述女主角與兩個男人的愛情糾葛。華美綺麗的歌舞場面與現實中的悽美愛情既雙線平行並進,又互相映照,充分發揮了歌舞的表意功能。

《如果·愛》在各大電影獎項收穫頗豐,在藝術層面上開創了國產歌舞片的新紀元。但內地票房僅有3000萬,相較於8000萬的投資,這一成績實在不算出挑。

《如果·愛》的橫空出世也沒能帶熱國產歌舞片市場。直到2013年,周杰倫自編自導自演的《天台愛情》才讓國產歌舞片完成了票房億元的突破。

《天台愛情》的特點是將“歌舞”與“歌武”相結合,還雜糅了喜劇、愛情、動作等元素。音樂和舞蹈的編排品質不俗,但對比之下,敘事卻顯得蒼白乏力。最終1.3億的票房更多來自周杰倫的明星效應和情懷加成。

相較於《天台愛情》,聚集了周潤發、張艾嘉、陳奕迅、湯唯等全明星陣容的《華麗上班族》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影片耗資4000萬搭建了一個後現代的戲劇化辦公空間,試圖通過歌舞形式和視覺符號展現職場的利益糾葛和複雜人性。

但在不少普通觀衆看來,電影從形式到內容都與真實職場相差較遠,難以引發共鳴。這也讓這部投資過億的歌舞大片,最終僅有4749萬入賬。

除了以上名聲較大的三部,近些年來還有《精舞門》、《鬥愛》、《樂火男孩》、《一夜成名》、中國版《歌舞青春》、《你美麗了我的人生》等多部國產歌舞片面世,但除了《精舞門》票房1223萬以外,無一突破千萬,更難以引發主流視野的關注。

國產歌舞片頻頻遇冷,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一方面,題材相對單一,愛情題材佔絕大多數,浪漫主義傾向明顯,情感表達浮於空中,缺少對現實的關照。

另一方面,敘事與歌舞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合。創作者經常陷入片面追求華美繁複的歌舞場面與視覺奇觀的誤區之中,將歌舞與敘事割裂開來,沒能真正用歌舞來塑造人物、抒發情感和推動故事的發展。

此外,行業缺少歌舞片的專業創作人才;觀衆缺少歌舞片的審美和消費習慣也是不爭的事實,亟待更高水準的創作和更接地氣的題材引導和培養觀衆的觀影習慣。

經歷了多年的沉寂和探索,《燃野少年的天空》的出現無疑是國產歌舞片一次大膽的突圍,將歌舞與賣座的青春、喜劇元素相融合,從現實出發聚焦普通少年的成長議題,都爲影片賦予了不同於以往歌舞片的全新質感。

在《燃野》中,我們看不到校花校草,也沒有套路式的勵志逆襲,只有一羣平凡如雜草的少年憑着一腔熱血,舞出了自我的光彩,也傳遞着快樂至上的“鹹魚精神”。

《燃野》之於國產歌舞片的意義何嘗不是如此。一班熱血創作者頂着壓力和未知,做了一件大膽的“傻事”,也許並不完美,但應了那句臺詞:“比贏更重要的是輸也要輸得開心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