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復興之路千年局變觀後感

復興之路千年局變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復興之路千年局變觀後感(一)

復興之路千年局變觀後感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一般公認是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作爲起始。但我認爲,這一開端在15——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時就埋下了伏筆。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屈辱,三百年未有之鉅變”,根本原因不是中國的落後,而是西方國家的先進。其他種種,包括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包括國人在傳統文化當中薰陶出下形成的迷信、愚昧,都是浮雲而已。這些明朝早已有之,唯獨1840年才爆發這樣的事件,正是英國經濟發展到達的這一階段所致。

茶葉與鴉片的交易,是表面的導火索,英國在經濟上的渴求,纔是主因。回想1840年,正是日不落帝國——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的時間,這個時候,政治利益、國土面積、掠奪而來的物質財富都不是英國的夢想,商業的繁榮,纔是它唯一的熱衷。在這個時候,昔日的歐洲大國,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德國都被首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遠遠的甩在了後面。後工業時代先進的堅船利炮、君主立憲大框架下井然有序的組織制度,是之所以由英國,而不是由其他歐洲大國首先打開中國國門的必要解釋。

相比較之下,中國的現狀卻令人擔憂。晚晴政府最大的罪惡,是形成了一個有組織、有層次、已然合理的貪腐系統。在這個系統內部,賣官鬻爵,上賄下賂,一種敗壞的風氣早已根固。就好像淤泥一片,已容不得半點潔白。偶有荷花一兩朵鶴立雞羣於其中,最終結果也只是要麼近墨者黑,要麼半路夭折,最後死無葬身之地。

這千年之局變,變的是屈辱,變的也是新生。就好像所有母親的生產,經歷劇痛,才能誕生新的生命。歷數世界各國,英國的從君主集權到君主立憲,法國從邦國分裂到大革命的爆發,俄國的由沙皇過渡到蘇聯,日本的明治維新,都是數百年的光陰。中國的這一百年,是屈辱受盡的一百年,是磨難重重的一百年,是死傷無數的一百年。一個世紀的仁人志士、知識分子的犧牲與探索,才終於換回一個嶄新的中國。

我們應當用一顆感恩的心來追憶這段歷史。我們沒有生在最落後的年代,沒有成長在最混亂的戰時,沒有像那些熱血青年一樣把青春獻給世界上最壯麗最偉大的事業。我們活在最美好的21世紀,享受着這塵埃落定後彌足珍貴的和平。這時刻如同一個蓬鬆睡眼下的清晨,歷史冰冷的黑夜已經遠去,未來溫暖的正午即將到來,我們該珍惜當下,把握當下。

對於我們個人的人生也是一樣。當我們遭遇最痛苦的命運鉅變,悲傷和萎靡都無濟於事,把一切都交給時間吧,因爲只有時間,才能解決所有我們無力解決的難題。


  復興之路千年局變觀後感(二)

上個世紀開始,伴隨着西方生產力的進步跟提高,中國進入了一個不一樣的一千年。不再是東方霸主的一千年,不再是天朝盛世的一千年,不再是萬民朝貢的一千年。

歷史書上,從這一千年開始我們簽訂了各種不公平條約,我們開始受盡了各種屈辱,我們開始不斷遭到迫害。

作爲第三者重新審視這段歷史,我不停的思考着,究竟是什麼樣的起因與進程發生了這段歷史?

我想瓦特當年絕對想不到,只是自己改裝了蒸汽機的這種行爲卻影響了一個國家未來一千年的發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可怕的蝴蝶效應,可是蝴蝶效應這種事情的發生真的是種概率事件嗎?我們可以把這一切的發生歸結於偶然嗎?不,不應該。其實對比來看,當時英國跟中國的社會情況我們就可以發現,問題出現在當時的政策上。

我們的國家當時,政治清明,國力昌盛,沒有外敵,沒有大的災害。可以說是個完美的烏托邦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政策自然是讓這種現況儘可能的保持,保持的長久。於是,纔會有重農抑商,人民安定在自己的土地上,就不會有動亂。人民只生活在自己狹小的世界裏,天天朝起種田,晚歸安息,就不會有非分之想。過着人偶一般的機械的生活,社會上每個人都猶如齒輪一般卡在自己的位置上。可以說,其實這是領導者治理一個國家的最高程度了,把人民治理的如此井井有條。說起來,我們倒是真的要佩服清朝的領導者呢,不對,其實是從宋朝以來的領導者。

但是,就一千年之後的結果來看,我們究竟失敗在了哪裏?

敗因就在於我們的生活實在是過於安逸了。

人自誕生起就是種通過鬥爭而生存下來的生物。即使,當時的中國社會已經是種完全形態的社會了,但是,人的自主性也被壓制到一個底線。同時,反觀,英國,經歷了文藝復興,人權崛起,把人們從基督教的洗腦中拯救了出來,人們不再僅僅的甘願在制定的生活中生存。當然,當時也是有社會因素的,那時的英國社會很動盪,人們無法維持最低的生存。

於是,我們輸給了自己的安逸,絕對不是因爲我們的國家體質,也不是因爲我們祖先的偉大思想。

其實,即使當時沒有英國的侵入,遲早我們也會因爲重大的自然災害,或者其他因素而瓦解的。畢竟,我們沒有科學跟技術抵抗自然。

而,最終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結論呢?

凡事否極泰來,沒有絕對的錯,也沒有絕對的對。但是,我們卻不可以喪失掉作爲一個人思考的能力。我們既然存在着,就要不停的思考,這也是我們活着的價值。把懶於思考的原因歸結於政治,家庭,情感都是種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

甘願作爲人偶被人愚弄的命運的最後只有被丟棄的結局。


  復興之路千年局變觀後感(三)

《復興之路》第一集千年局變,從中國最後一個王朝開始,講訴中國的逐步變革。在1840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這一戰爭的爆發表面上是由於鴉片和茶葉的輸出不平衡,事實上是因爲當時許多國家已經覬覦中國的土地與財物良久,英國藉機發動這次戰爭以牟取暴利。

英國的軍事實力建立在工業基礎之上,清政府卻長期滯留在自己的世界裏閉門造車,並且形成了一個有組織、有層次、已然合理的貪腐系統,更加導致各處軍力都不堪一擊,清政府自然而然以失敗告終。雖然當時林則徐意識到危機,但皇帝卻阻塞忠諫路,固執己見。無奈林則徐將自己整理的國外資料交給他的好朋友,並編制出《海國圖志》,以圖振興。但這一切都無濟於事,中國最終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告誡我們:封建主義社會制度和閉關鎖國的政策是完全行不通的,只有睜眼看世界,跟上世界潮流,努力發展自己的經濟、軍事實力纔是富強王道。

經過15年的平靜,1860年英格蘭、法蘭西兩個國家燒掉皇宮的心臟圓明園。自此,在皇宮中出現了自強的聲音“洋務運動”。他們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但爲時已晚。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嚴復《天演論》給人的解放思想起到重要作用。他們認爲西方的制度打敗了中國,中國不能再沉溺於自己的世界。後來康有爲提出了戊戌變法。再後來,八國聯軍攻打中國,並與中國簽訂了《辛丑條約》。最終中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再一次說明了固步自封的守舊只能走向滅亡,唯有圖變才能走向富強之路。

這樣的局勢下,孫中山先生提出革命,“振興中華”,並提出了“三民主義”。1912年,中華民國誕生了,中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但是,這次的鉅變並不徹底。但只要改變總是好的。這千年之局變,變的是屈辱,變的也是新生。就好像所有母親的生產,經歷劇痛,才能誕生新的生命。中國的這一百年,是屈辱受盡的一百年,是磨難重重的一百年,是死傷無數的一百年。一個世紀的仁人志士、知識分子的犧牲與探索,才終於換回一個嶄新的中國。

我們應當用一顆感恩的心來追憶這段歷史。我們沒有生在最落後的年代,沒有成長在最混亂的戰時,沒有像那些熱血青年一樣把青春獻給世界上最壯麗最偉大的事業。我們活在最美好的21世紀,享受着這塵埃落定後彌足珍貴的和平。這時刻如同一個蓬鬆睡眼下的清晨,歷史冰冷的黑夜已經遠去,未來溫暖的正午即將到來,我們該珍惜當下,把握當下。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習總書記提出了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歷史觀點。也恰恰表明了我們要銘記這段歷史,要接受歷史的教訓,用卓有成效的行動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如今我們都在討論一個很火熱的名詞,那便是中國夢。中國夢是每一箇中國人民的夢,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所以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深化政治體制改革迫在眉睫,而且改革開放是我們應該而且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