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在冬天待久了的人,爲什麼特別難以捂熱?

在冬天待久了的人,爲什麼特別難以捂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74K 次

在冬天待久了的人,爲什麼特別難以捂熱?

我們是從冬天過來的人,還不相信18度就是溫暖

出差中,到機場已經深夜了,就敲一些隨想。

因爲偶然從隆冬的北京來到廈門,我有機會反向體驗季節的順序。廈門白天是攝氏18度,我設身處地地想了下,如果我在夏天突然到了一個氣溫18度的地方,會像我在剛剛過去的秋天那樣,覺得很涼爽,雖然也蕭瑟,但還是會覺得舒適甚至愉快。我的身體裏充滿了夏天的記憶。

但是因爲我是從冬天來的,我卻沒有在廈門感到溫暖。我默認這是輕度的寒冷,打着哆嗦。18度的氣溫並沒有給我足夠的安全感。

人無法擺脫的一種侷限:基於已有經驗來判斷當下的樂觀與悲觀。因此,面對相同處境,有人樂觀,有人悲觀。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進入相似的情境,感覺也常反差極大。

吃慣了苦頭的人,突然進入不那麼壞的境地,也總是不相信這個世界突然對自己好起來了。開開心心的人,即使偶爾進入比較壞的境地,也還是堅信事情沒那麼壞。

我們身邊充斥着這兩種人。還記得嗎,有人會說“我辛苦奮鬥了18年,只是爲了和你一起喝咖啡。”大家都是喝杯咖啡,在不同的人心裏感覺如此不同。

所以,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經歷了苦難之後,進入舒適生活會覺得格外開心。事情是反過來的,日子稍微艱難一些,一直順利的人會覺得“日子不夠好”,有過苦難經歷的人卻只會覺得苦難稍加緩解,只是壞得輕了一些。他們很難獲得長久的安全感。像郝思嘉一樣,小時候從沒有真正擁有過什麼,不願意相信已經得到的東西就是牢靠的,就格外願意用最大的力氣去掠取。

苦日子基本上是一次又一次“期待破滅”連成的。爲希望而挺着,等待時來運轉,有時好像要成真了,結果只是多一次失望。久而久之,身體養成了不信任好事成真的習慣。就像做好了過冬準備的人,堅信18度的氣溫仍然是寒冷一樣。

餘華在《我能否相信自己》中,引用了博爾赫斯寫的故事。一羣人在穿越沙漠尋找永生族之後,記敘了自己當時的經歷:“我一連好幾天沒有找到水,毒辣的太陽,乾渴和對乾渴的恐懼使日子長得難以忍受。”

餘華說:“這個句子爲甚麼令人讚歎,就是因爲在‘乾渴’的後面,博爾赫斯告訴我們還有更可怕的‘對乾渴的恐懼’。”

有恐懼的人,身體裏隨時都準備失去,他們相信失去是常態,卻懷疑得到只是暫時的。他們也更相信,保護已有的一點點進步,要花費比別人大得多的努力。

古龍寫《大旗英雄傳》,有一場是一羣武林中人被圍堵在洛陽李家莊裏,封斷退路,飲食被下了毒,只有每人分到了兩個白水煮雞蛋。有的人一口吞掉了,而一個整日躲命逃亡的人,卻把一個雞蛋切成幾份,慢慢吃下去,然後把另一個仔細地收在懷裏。

這種習慣失去者的恐懼和努力,很難說是好是壞。有時,它讓人更有力氣,對壞事更有準備,更容易挺過挫折,像我一樣,就算在18度,也花費了最大的力氣保暖。但有時,它讓人不從容,擰巴、失態、多疑、敏感。而且,很難付出坦然的信任。

帶着這樣的心思去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就更容易理解某些人的慾望,某些人固執地悲觀,和某些人極度用力到難看的姿勢。也更容易理解,在冬天待久了的人,爲什麼特別難以捂熱。

也許也能有機會從過往經歷對自己的束縛中跳脫出來。不管是從夏天還是從冬天到來,18度就是18度,不要因爲曾經的傷害委屈而失去信任和從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