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爲什麼我們都害怕30歲?大綱

爲什麼我們都害怕30歲?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曾在貼吧上,看過這樣一個帖子:

爲什麼我們都害怕30歲?

“32歲,自己的存款爲0,真得就差不多該自殺了。”

網友稱自己已經32歲了,但還是一無所有,以前以爲30歲的時候會是前途無量,但是等30歲的時候,才發現明明是前途無亮。

在知乎上,你搜一搜“30歲”,就會有很多焦慮30歲的提問。

“30歲的男人,得有多少存款才正常?”

“30歲沒結婚的女孩是不是怪物?”

“男朋友30歲了還沒有成績,值得與其共度一生嗎?”

“女性30歲就開始掉價了?”

“30歲男人一無所有怎麼辦?”

……

問了一圈周圍90後的同事,無論男女,都認爲30歲都得有點成就了,覺得如果30歲碌碌無爲,那麼這輩子就真得完了。

孔子在《論語》中曾提到過“三十而立”,原意中的“立”是隻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

但現在,三十而立,已經演變成了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杆——有沒有車、有沒有房、有沒有結婚、有沒有錢。

所以,現在年輕人都格外恐慌30歲,生怕30歲時不能讓自己、父母、社會滿意。

對於女性來說,當邁過30歲這個檻的時候,最能擊敗她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婚姻。

同事小蕊,在30歲前,對於自己的情感問題一點都不着急,即使身邊還有幾個不錯的男生,也都沒有想過要發展。

別人一催,都說自己還小,不着急、不着急。

誰知道,剛過30歲生日,她就慌了,每天一下班就匆匆忙忙去洗手間補妝,晚上還要去相親,最誇張的時候,一個月連續見了25個男人。

這下沒有人催她了,反倒是她不斷催人要給她介紹對象,她說,一定得在30歲把自己嫁出去,要不然就成大齡剩女了。

爲了能把自己嫁出去,小蕊對另一半的要求一降再降,現在直接都成了,只要是個男的、只要2019年能娶她就行。

結果,每次一聽這要求,正常一點的男人都被嚇跑了,剩下的都是些也急着結婚,想找個湊合過日子的人。

也許,今年小蕊能如願把自己嫁了,但她日後能不能過得幸福,這個誰也說不好。

畢竟,幸福婚姻都是建立在相互欣賞、愛慕、瞭解的基礎上,跟年齡真沒有太大的關係。

在TED演講中,米希爾曾說過一個現象,她說,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在年輕的時候一點都不着急,結果一到30歲就開始慌了,就像玩搶凳子游戲,哨聲一響,就立馬搶最近的凳子坐,根本都不管這個凳子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喜歡的。

如果一個人,過於執着30歲這個年齡,那麼,結果就是爲了搶一個凳子而去搶,到頭來根本就不是爲了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不過只是按時打卡罷了。

對於男性來說,當邁過30歲這個檻的時候,最能擊敗他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成就。

男性越是臨近30歲,就越有一種成就焦慮,生怕自己會被同齡人甩得遠遠的。

之前,曾有一個讀者在後臺留言說,在28歲那年,他聽朋友說,如果男人在30歲沒有100萬的話,就跟閹割了沒有什麼區別。

但在那時,他的個人存款不到2000塊,就算他每天不吃不喝,2年間也攢不了998000塊啊!

於是,他就開始瘋狂找能賺錢的門路,找了兩天兩夜後,他發現賭球還挺靠譜的,只要本金足夠大絕對能回本。

從一開始挪用積蓄、到後來的信用卡套現、再到最後的網上高利貸,在賭球這條不歸路上,他越走越遠。

短短一年時間,非但沒有賺夠50萬,反而欠了差不多160萬的高利貸,身邊人的電話,早都被催款公司打了個遍,曾經的朋友都躲得遠遠的,生怕他會找他們借錢。

其實,如果當時他不着急,能腳踏實地工作、賺錢,在35歲前,絕對能攢夠100萬。

有數據統計,應屆畢業生平均年齡爲23歲,在工作前五年內,他們的平均收入只有8000元,如果不吃不喝,在30歲也只能賺夠67萬元,離100萬還差不少呢。

但如果撇開現實,拿理想中的要求壓迫年輕人,最後的結果並不是壓力越大、動力越足,反而是在這樣的高壓下不斷出現一些致命的錯誤。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定律叫“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說的就是,當人在高壓下工作時,人的工作水平會隨着壓力的增大而下降,換句話說,就是外界要求越高,效果就越差勁。

人在年輕時,最需要的不是這樣難以實現的目標,而是一個踮起腳尖能夠夠到的理想,如果爲了讓自己經濟立而立,最後往往是適得其反。

一過30歲,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都三十歲的人了,能不能現實一點”。

對於一個人來說,30歲是不可以做夢的年齡,30歲就得腳踏實地、擔負起一箇中年人的責任。

學長曾是一個醫學生,在28歲那年,他放棄了做外科醫生的夢想。

原因很簡單,28歲的他研究生才畢業,去醫院還都沒法做醫生,要麼努力考博、要麼再經過1-3年的住院醫師培訓,等到30歲的時候,他的職業生涯纔剛剛開始。

再看看他的同學們,都已經有了4年的工作積累,在自己的行業小有成就,賺的錢比他多、日後上升速度比他快的多。

“夢想的代價太大了,我實在耗不起了。”

現在,學長已經轉行多年,賺的錢完全夠他養活一家人了,但是每次經過醫院的時候,他還是忍不住多看幾眼,畢竟那裏才能承載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有時,別人勸他要不考個博,幹回原本行,他輕嘆一口氣,“都快35的男人了,哪能還做不切實際的夢。”

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事情,看上去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但這不過是在拿着年齡來綁架自己,強行要求自己要跟上同齡人的節奏,但沒有人的節奏是一樣的,如果用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結果就是永遠過得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很喜歡張艾嘉曾說過的一句話,我纔不過是64,跑起來,路仍長。

年齡只是一個人細胞增長的時間,不能成爲自我設限的理由,如果爲了跟年齡妥協,放棄自己的所愛,最後的結果就是,爲了堵住看客們的嘴,卻委屈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