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名言警句勸學勵志

名言警句勸學勵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鍊,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於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後。 以下是爲大家整理的名言警句勸學勵志,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名言警句勸學勵志

名言警句勸學勵志

1、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

2、只有每天再度戰勝生活並奪取自由的人,才配享受生活的自由。

3、只有強者才懂得鬥爭;弱者甚至失敗都不夠資格,而是生來就是被征服的。

4、做人也要像蠟燭一樣,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溫暖。

5、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峯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裏自由遨遊。

6、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纔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7、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着去做。後發展爲成語“當仁不讓”。

8、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麼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

9、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10、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裏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

11、一分鐘一秒鐘自滿,在這一分一秒間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評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見。我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養品。

12、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

13、我們活着不能與草木同腐,不能醉生夢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爲。

14、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

15、日日行,不怕千萬裏;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16、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後退。

17、要使人成爲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 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知識不多就是愚昧;不習慣於思維, 就是粗魯或蠢笨;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18、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要想收穫的好,必須耕耘的好。

19、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尋出路,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我們應當在這過程中,學習穩定冷靜,學習如何從慌亂中找到生機。

20、混混噩噩的生活不值得過。

21、儘管失敗和挫折等待着人們,一次次地奪走青春的容顏,但卻給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嚴,這是任何順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

22、沒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斷培養的信心。

23、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鍊,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於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後。

24、人生的奮鬥目標決定你將成爲怎樣的人。

25、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補讀書之不足。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採,足以長才。

26、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比較地聰明起來了,我們的情就辦得好一些。任何政黨,任何個人,錯誤總是難免的,我們要求犯得少一點。犯了錯誤則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徹底,越好。

27、不要爲成功而努力,要爲做一個有價值的人而努力。

28、一個人可以失敗很多次,但是隻要他沒有開始責怪旁人,他還不是一個失敗者。

29、有志氣的人活在世上,應當敢於跟各種不利於國家的行爲作鬥爭,哪能只滿足於處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30、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31、我們活着不能與草木同腐,不能醉生夢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爲。

31、人之不學,猶谷未粟,米未飯也。

32、別裁僞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33、勿爲寸陰短,既過難再獲。

3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5、心者,棲神之舍;神者,知識之本;思者,神識之妙用也。

36、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37、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38、不飽食以終日,不棄功於寸金。

39、勿爲今日不學有來日,勿爲今年不學有來年。

40、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41、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42、欲得真學問,須下苦工夫。

4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44、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45、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46、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47、爲學患無疑,以則進也。

48、去者如弊帷,來者如新衣。鮮華非久長,色落還棄遺。

4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50、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