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一直不犯錯,其實就是一種錯

一直不犯錯,其實就是一種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5K 次

  01
  
  假期跟朋友聚會,儘管幾個人境遇不同,卻都有相同的焦慮感,其中有兩個人已經陷入選擇題裏有一年之久,卻遲遲沒法解脫。
  
  朋友A喜歡上了公司的女同事,經過接觸覺得三觀一致,性格可人,有多少次話在嘴邊想要約她吃飯,就有多少次被自己的糾結擊潰。明明兩個人都單身,完全能主動追求,但是朋友A左一個顧慮右一個顧慮,在我們眼裏,他大可不必,歸根結底就一個原因——慫。
  
  另一個朋友B家境殷實,工作穩定,但她自己想要創業,反覆考慮了一年,還是遲遲沒做決定。其實她完全沒有後顧之憂,賺不到錢可以回去工作,存款也夠她支持幾年,她說糾結是因爲選擇恐懼症,但選擇恐懼症只是表象,她的問題跟第一個朋友沒什麼區別,都是因爲慫。
  
  誰都不想當個慫人,也不喜歡聽到這樣的評價,但其實大多數人都很慫,內心被焦慮和恐懼折磨了千百回,卻還是默默忍受,就是不選擇不行動,這不是慫又是什麼?
  
  02
  
  只不過有時候,這種慫會被習慣性粉飾成另外的“症狀”,比如糾結,比如慎重,比如焦慮,比如拖延。有人在做演講之前會緊張到失眠;有人想換工作卻連簡歷都沒投遞過;有人好不容易拿到自己想做的項目,卻遲遲不肯開始。
  
  他們在失眠焦慮糾結拖延的時刻,內心都有同一個聲音:“如果我做錯了,失敗了,那可怎麼辦?”
  
  慫的本質正是很多人焦慮糾結的根源——他們太害怕出錯,害怕失敗,甚至嚴重到阻礙了自己的選擇和行動。
  
  朋友A不是沒有那麼喜歡那個女同事,他只是害怕追求不成;朋友B也的確有開店的夢想,但是更擔心夢想破滅。
  
  跟失敗相比,他們寧願是那個“因爲暫時沒有行動所以沒成功”的人,也不想被直接打上失敗的烙印,他們對犯錯和失敗,高度敏感。
  
  噢,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他們是所謂的完美主義者。問起爲何遲遲不能決定不能行動,他們總是說自己要抽絲剝繭地分析所有,要經過漫長的權衡才能做出選擇,但實際這只是他們延緩失敗發生的一種權宜之計。
  
  他們以爲只要做出完美的選擇就不會失敗,不失敗,那就是幸福的人生。
  
  但真相併不如此,往往是那些做了所謂完美選擇,儘量規避了所有失敗可能的人,他們最不幸福。
  
  社會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研究,那些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盡其所能做出自以爲最佳選擇的人,他們的確是在客觀上選了最好的,但主觀上他們卻仍然對這個選擇滿意度很低,甚至會有懊悔和抑鬱的情緒。
  
  相反,那些只選了差不多的選項的人,儘管沒有選到最好的,但他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卻更高。
  
  在追求那個完美不會出錯的選項的過程中,你投入過度的時間和精力,這些都會成爲你做選擇的認知負擔,這是最大的損耗。所以即便你選擇了一個看似最好的出路,但實際上你的認知負擔已經讓這個選擇過程變得非常不愉悅,又有多少幸福可言?
  
  簡單地說,當你在考慮要不要追求一個姑娘的時候,花費了一年的時間糾結,體會到了大量的焦慮,哪怕你終於邁出了那一步並且成功,但前期所有的焦慮和你付出的認知成本都不會消失。
  
  它們會疊加在戀愛的過程中,一開始就會讓你感到這段戀愛好累,負面情緒太多,最後這段戀愛可能真的變成了失敗的體驗。
  
  反倒是那些能快速決定,勇往直前的人,才能把飽滿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選擇和行動中,他們會覺得這段關係的愉悅度更高,幸福感也更高。
  
  03
  
  衝動是魔鬼,但過度的害怕出錯和失敗比魔鬼還可怕,它消磨你的心智,讓你無論怎麼選都像是在遠離幸福。
  
  並且,失敗真的那麼可怕嗎?害怕出錯的“慫人”其實高估了失敗的嚴重性,失敗其實會讓你更討人喜歡。
  
  那些在社交中獲得高評價的人,往往都曾是“失敗者”。
  
  有一個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參加實驗的人分成兩組,每一組成員都會拿到一組照片,每一張照片下都有對這個人物的介紹,其實兩組成員拿到的照片都一樣,但人物介紹卻不同。
  
  第一組的人拿到的介紹都是很成功的人,他們要麼做了很成功的企業,要麼有很厲害的藝術天分,家庭幸福,子女健康成長,可以說幾乎是完美的代表;
  
  第二組人拿到的介紹卻更很普通,他們中有單身媽媽,有創業屢次失敗的中年男人,有的人第五次在申請研究生,總之所有人的經歷中都有挫折和失誤。
  
  最終讓小組成員爲這些人物打分,那組完美的人物平均得分卻低於普通人物,小組成員普遍對那些有過失敗經歷、不夠完美的人評價更高。
  
  “單身媽媽很不容易,很厲害,儘管婚姻不完整,但是還在努力生活。”
  
  “失敗了四次還在申請讀書,能堅持自我是很可貴的。”
  
  比起那些閃閃發光的完美人物,反倒是普通人經歷過的失敗和挫折讓他們顯得更爲真實和生動,也是那些失敗讓他們更富有魅力,更打動人心。
  
  雖然實驗裏沒有下結論,但我想還有一種可能,第一組的完美代表其實並不存在,沒有誰的人生總是一帆風順,充滿了鮮花和成功。
  
  我們更喜歡那些有血有肉的真實,失敗本就是平常無奇的存在,它是生活的色彩,也是寫進你人生中的難得的經歷,誰說它不會成爲一種收穫呢?
  
  04
  
  對失敗如此敏感和恐懼,其實不是你一個人的錯,是因爲社會環境都在推崇精確和完美。
  
  還記得你小時候考試拿了99分,老師和家長卻總是不滿意嗎?他們總是會問你,那1分是怎麼丟的?
  
  工作後每次會議總結,哪怕你取得了比之前更好的業績,老闆還是會問你爲什麼沒能做得更好?
  
  包括戀愛也是如此,你做了九十九次完美男友,但因爲一次沒能及時回覆消息,對方也會追問個不休,爲什麼?
  
  這些問題並非真的要一個答案,它們是一種責備,責備你沒有拿滿分,怨恨你沒有更完美,正是這些過於嚴苛的要求和不切實際的期望,讓一個個“慫人”反而不敢去行動進取,漸漸把失敗當做洪水猛獸,把苛責當成了合理的標準。
  
  別人的爲什麼雖然指向你,看上去是要你變得更好更成功更完美,是爲了你好,但本質上卻是要通過你變得更好更成功更完美來讓“別人”滿意。你的福祉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的選擇和行動,也要有自己的標準,沒有什麼比你自己的幸福體驗更重要。
  
  我曾經也是個害怕失敗的慫人,當然錯誤也沒少犯,失敗也經常有,當我重新去定義選擇和行動的標準後,我反而獲得了輕鬆。
  
  分享一下我的經驗:給自己定下一個新的目標,這一年要犯錯五次或者失敗五次,做選擇的時候能更快下決心了,也更容易獲得滿足了。當錯誤是目標的一部分,沒有那麼多自責和愧疚,更能讓我去冷靜思考犯錯的原因。
  
  結果是沒那麼容易犯錯了,而收穫的一切更像是意外的驚喜,很有成就感。
  
  我覺得每個人都像一隻容器,當你能容納更多,就意味着你能擁有更多;當你去試着接納錯誤和失敗,也就意味着爲成功和幸福創造了更多的容量。
  
  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爲自己擴容,每個人都想爭取最好的選擇和最大的成功,但更可貴的卻是有敢於犯錯和失敗的勇氣。

一直不犯錯,其實就是一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