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挫敗不是結局,是下一程的起點

挫敗不是結局,是下一程的起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44K 次

  1
  
  小時候的我,很怕考試。
  
  考試本身倒沒什麼可怕的,無非是幾張紙,上面印着幾道題,寫寫算算就結束了。可這幾張紙上承載的東西,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考得好,自然好;考得不好,則意味着失敗。而“失敗”這兩個字,像黑洞,像深淵,裏面塞滿了“你不好”“你不行”,甚至“你有罪”的負面評價。
  
  一想起這些,我的心理防線就會全面崩潰,最終發展爲生理表現,導致我每次臨考時,都要去醫院輸液。
  
  父母心疼,不止一次開導我:“放寬心,這次考不好,還有下次嘛。”他們不開導還好,一開導,我就想到如此折磨人的事居然“還有下次”,就更加痛不欲生。
  
  是的,那時的我,最盼望的事,便是有一次“終極大考”,考完這次,以後再也不用考試。最好還能把優異的成績印在腦門上,後面加一段類似“蓋棺論定”的評語:該生經“終極大考”鑑定,很聰明、很行、很優秀,而且會一直這麼優秀下去,今後誰也不要再考他!
  
  然而一切都是幻想,幻想過後,我又進醫院了。
  
  2
  
  那天輸液時,旁邊的病牀上躺着一個媽媽,她的丈夫跟不滿兩歲的孩子陪在她身邊。看樣子小孩還沒學會走路,走兩步摔一跤,在媽媽的鼓勵下,爬起來,再走再摔。看他摔倒後也不哭鬧,只是將尋求指導的目光投向身邊的人,呆呆的樣子很可愛,我和母親都笑了。
  
  母親對我說:“你小時候也是這樣學走路的,磕磕絆絆,但從沒哭過。因爲在孩子的眼裏,沒有什麼成敗的概念。無非是這次沒走好,站起來再試試其他的走法罷了。”
  
  我若有所思。母親轉而問道:“我們來猜猜,如果這個孩子某一次走得不錯,便像你希望的那樣,得到一個終極評價——這個小孩走得很棒,以後不用再走了。那後來將會怎樣?”
  
  我脫口而出:“那他可能一輩子都學不會走路。”
  
  母親接下來說了一番讓我受用一生的話:“人從出生到長大,其實會遇到無數次考試。然而考試並不是對過去的評定,而是對未來的指導。這次筷子沒用對,下次你就知道不能這樣用筷子了。這次在這裏摔了跤,下次路過時,你就會告訴自己小心點或繞開它去走另一條路。人都是這麼一點一點成長起來的。但如果你拒絕失敗,你同時也就拒絕了環境給你的反饋。沒有反饋的人生,終將一事無成。”
  
  3
  
  後來,我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學習,在一次次的反饋中矯正,歷經無數次考試,讀了大學,唸了研究生,才知道母親所講的正是“成長型思維”。
  
  所謂成長型思維,就是把自己看作一條流動的河流,相信人的能力絕非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提高的。提高能力的方式,正是通過不斷經歷檢測,查找可提高的點,接受環境給你的一次次反饋,奔流向前。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在意的是反饋,對外界的議論和評價並不掛懷,因爲議論和評價談論的都是過往,只有反饋指引着你的未來。
  
  與成長型思維相反的,是“僵固型思維”。擁有僵固型思維的人,會把挑戰看作“證明自己可能不行”的風險,因而回避挑戰;而秉持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把挑戰看作提高能力的機會,進而迎接和擁抱挑戰。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遊戲:一種叫“有限遊戲”,玩家的宗旨是贏得勝利;而另一種叫“無限遊戲”,裏面可能也蘊藏着一次次小規模的有限遊戲。參與無限遊戲的玩家,全程的宗旨只有一個:活下去,更好地活下去。
  
  人生就是這樣一場無限遊戲。
  
  只有在有限遊戲中,才存在誰勝利、誰失敗的說法。而在無限遊戲中,沒有一蹴而就的勝利,更沒有絕對靜止的失敗,不存在永恆的巔峯,更不存在爬不出來的深淵。漫漫長路上,有的只是一次次的提示、一次次的學習、一次次的反饋,以及認真接受反饋後繼續前行的你。
  
  正如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一次戰敗後發表全國演講時所說的一句話:“我們這次的確失敗了,但這次失敗之中,蘊含着一種勝利。”
  
  也正如法國哲學家阿爾貝·加繆那句廣爲傳誦的名言:“在隆冬,我終於知道,我身上有一個不可戰勝的夏天。”

挫敗不是結局,是下一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