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一個年輕人的牢騷

一個年輕人的牢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一個年輕人的牢騷


一個年輕人的牢騷

在我還很小的時候,有一樣神奇的東西叫單位,它吞噬了幾乎所有的成年中國人。

650多年前,朱元璋建立了一個大大的帝國,他繼承了蒙古人“諸色戶計”的經驗,將全國人口按照職業分工,劃分爲民戶、軍戶、匠戶等等百戶,世代相襲。民戶的子孫世代務農,匠戶的子孫世代做工,軍戶的子孫則世代從軍……若是那運氣不好,落了娼戶,那就只好編入賤民,世代爲妓,永不得翻身了。

那時候的單位,也有這麼點意思。老頭老太太退了,可以從子女裏挑一個順眼的來頂替接班,雙職工的可以挑兩個。如無意外,頂替的孩子幾乎可以一眼就看穿自己的未來:拜個師父,學門手藝,三年學徒工,五年出師,工資三十八塊二,結識幾個同齡的朋友,下班後打撲克喝小酒也有個去處,追隔壁車間開航車的姑娘,拎瓶老白乾去拜訪住在前面家屬樓的丈母孃,分套不大的一居室,貼上個大大的?字,在廠醫院裏生個兒子,送子弟校唸書,實在不是那塊料就去讀技校,車工鉗工銑工木工挑一門,十五歲進廠,頂替老子的位置……

那時候普通人的人生,大抵如是。大夥兒幹着差不多的活兒,拿着差不多的工資,住着差不多的房子,吃着差不多的伙食,開着差不多的玩笑,過着差不多的日子。廠領導就算強點也有限,毛主席都還吃不上紅燒肉呢。大夥兒其樂融融,平心靜氣地過着這一眼望不到頭的無趣日子。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裏,安全感的需求是最最基礎的需求,僅高過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求。穩定的社會結構和固化的行爲模式能有效地滿足人們對於安全機制的需求。畢竟,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是完全不需要詩歌和遠方的。

自1993年糧票制度正式取消以來已有22年,社會流動性大大增強,單位一詞漸漸消亡。不過我們中的很多人卻照樣過着有單位般的生活。他們9點上班,6點下班,每週上班40個小時,加班20個小時。他們開車上班要12公里,下班回家也是12公里,每年飛行8萬公里。他們吃外賣盒飯12分鐘,飯後大便也是12分鐘,沖泡咖啡3分鐘,勾搭祕書3分鐘,每天兩次,從不間斷。他們每週五晚10點看《我是歌手》,每週打麻將兩場,每場4小時。他們在外吃飯選擇的飯館不超過5家,每次都點一樣的菜,喝一樣的酒,花去一樣多的時間,掏一樣多的錢。他們跟一樣的朋友說着一樣的話,每次都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小小的泥潭中不斷重複,泰然自若地消耗着人生。

他們爲自己的泥潭劃定了一個邊界,應該的和不應該的,告訴自己這就是責任或者成熟或者成功或者別的什麼聽起來就很高尚的東西,然後,理直氣壯地拒絕一切的改變。